APP下载

涉农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2-05-30马慧萍高延玲刘常兴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服务

马慧萍 高延玲 刘常兴

摘要:涉农高职院校具有人才、专业和技术等天然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针对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协同性差、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规模不大等问题,提出涉农高职院校要以涉农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技术技能积累为手段、以校地合作为平台、以社会培训为重点、以智库建设为特色,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和质量,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服务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指出,“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建设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发挥好‘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等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涉农高职院校围绕乡村振兴五大目标,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但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工作实践和相关研究来看,涉农高职院校工作现状和相关研究与乡村振兴对高职院校的使命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具有“三农”特色的高职院校是推进乡村振兴最得力的教育资源[1]。因此,本文从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野,分析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存在的问题,提出涉农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天然优势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来看,涉农高职院校一般办学历史悠久,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历经半个多世纪办学积淀,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办学优势,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适应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也为在新时期服务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当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面临着人才缺乏、产业滞后、文化贫瘠等难题[2]。因此,涉农高职院校要主动担当,重新审视办学定位,调整专业结构,拓宽服务思路,充分发挥涉农高职院校紧密对接乡村产业人才需求的天然优势,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深化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一)人才优势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适应现代农业、现代种业、现代畜牧业、绿色食品业等产业新技术、新要求、新变革对人才的需求,着力引进、培养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扎实、技能高超的专业教师,他们是涉农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一懂两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保证,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优势。从专业上来,他们所学专业接乡村振兴“地”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实践来看,他们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思路,是乡村五大振兴的直接面向。

(二)专业优势

以入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下称“双高计划”)的涉农高职院校来看,这些学校基本都以涉农类专业为核心专业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同时,也都以涉农专业开设数量大、涉农专业与产业匹配度高、涉农专业在校生规模大、涉农专业学生就业质量高等为普遍特征。这成为涉农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优势。

(三)技术优势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涉农高职院校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技术技能积累,建设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区域农业发展特色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提升了涉农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技术和专利紧密对接农业、畜牧业、粮食(药材)加工业、食品加工等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践性,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利器,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学校办学更多关注教学,忽视与校外资源的互动,因此,“服务社会”作为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往往得不到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站位不高,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只关注校内“一亩三分地”,而没有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布局中找准自己定位,没有及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作为的劲头还不足。

(二)服务协同性较差

条块化的管理在使组织管理边界清晰的同时,也往往使得管理的协同性降低。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由于管理边界的存在,使得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以及学校部门之间工作缺乏协同,存在“各司其职”有余、“协同推进”不足的局面。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农高职院校除了培养高素质涉农技术技能人才外,要打破过去爱心支教、技术下乡、文化下乡等传统服务思维,主动对接乡村五大振兴对技术、人才和资源需求,利用好校内与校外两个资源,发挥好校内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髙质量服务乡村振兴。

(三)服务内容针对性不强

部分涉农髙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乏对区域产业特色、髙素质农民技术技能现状、风俗习惯等个性化需求的深人研究,开发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培训课程,造成服务内容脱离对象需求实际,出现服务对象积极性不强、配合度不髙等问题。

(四)服务规模有待扩大

从《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髙水平髙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发〔2021〕1号)等相关文件对非学历培训相关要求来看,“非学历培训人次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倍”成为未来髙职院校社会培训的重要任务。从公布的髙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来看,部分涉农髙职院校服务规模低于相关要求,且相关服务人次存在统计模糊、重复计算、时长不足等问题。

三、涉农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以人才培養为核心,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摇篮

农业髙等职业院校应以培养优质的农业人才为己任,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3]。在现实中,涉农髙职的人才培养始终面临着“就业难”“用工荒”的现象,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农业市场需求的不适配,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4]。

应以产教融合为基本方向,以服务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绿色食品业髙质量发展为动力,在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等方面重点发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首先,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厘清课程、专业、专业群三个层次之间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群大目标、专业中目标和课程小目标的有机衔接。其次,构建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挖掘“三教”改革创新潜力,激发教师改革主体意识,形成学校“三教”改革内生动力。再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具有涉农髙职院校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养学生爱农兴农强农使命感、责任感,着力培养髙素质、强技能“一懂两爱”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提供人才支撑。

(二)以技术技能积累为手段,提升服務乡村振兴内涵质量

涉农髙职院校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通过科研日常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项目验收、教师科研实力提升、科研平台、产业联盟、知识产权管理等体制机制完善和制度建设,针对性打造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一批能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升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内涵质量。同时,政府应支持髙职院校农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等建设,提供专项建设经

费,加大项目建设资金的配套力度[5]。

(三)以校地合作为平台,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以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持续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从技术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管理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深人合作,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四)以社会培训为重点,培育乡村振兴髙素质农民髙职院校有着庞大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职业技能教育经验,应充分发挥优势[6],结合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加快培养培训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持续加强对髙素质农民、家庭农村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构建学校乡村企业家培训体系,提升农民工、退役军人、髙素质农民、基层农技人员、村两委干部的学历层次。

(五)以智库建设为特色,打造乡村振兴理论研究髙地以服务产业振兴、生态建设等为重点,围绕乡村治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观光农业建设、创意农业发展、农村污水治理等方面,设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智库等,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打造乡村振兴理论研究髙地,服务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孟.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04):41-46.

[2]邹建华,卢文凤,赵福奎.涉农高职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7):50-54.

[3]张政利.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1(14):60-63.

[4]谢丽娜.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样态与改革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8):104-108.

[5]李菲,赵劲松.高职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21(22):58-62.

[6]陈艳红.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84-90.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内修技能外强联动:高职院校服务‘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698;202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豫教〔2021〕57956;2022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2B880012。

作者简介:马慧萍(1968-),女,河南长葛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高延玲(1980-),女,河南社旗人,博士,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刘常兴(1981-),男,河南林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李琳)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