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共同体推动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析
2022-05-30曾欣
摘要:义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义务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当代青少年的发展,但是由于城乡差距使得乡村义务教育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要实现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教育共同体。通过分析我国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以及乡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进而阐述乡村教育共同体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机理。最后,从建立“家-村-校”联系,构成乡村教育共同体基础;扩大乡镇中心学校规模,提高乡村教育共同体基础办学单位水准;构建多元参与的乡村义务教育保障体系三方面对构建乡村义务教育共同体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共同体;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
一、引言
上世纪末,“共同体”概念被引人教育领域,这意味着在学校改革实践中,学校组织形式呈现出新视角。我国学者就此展开不同方向的研究:崔美虹认为教育共同体是指在教育体系内,由教育人基于共同愿景、目标、身份认可、任务、理想和追求而形成的平等对话、组织流畅、人际和谐的群体或组织[|]。李星认为城乡教育共同体是指通过改变学校间组织形式来统筹城乡教育,并表示城乡学校由以往独立办学到联合办学的转变,是一种创新模式,在转变办学模式过程中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现实矛盾[2]。左国华从微观角度透析教育共同体视阈下关于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问题[3]。综合来看,各位学者对于“教育共同体”的理解与思考离不开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师资组织等方面。可见城乡教育差异的存在不可忽视。国家提出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必然是城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所在。但是从实践角度来看,我们对乡村义务教育的研究不能偏离现有教育实情,要遵循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所说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即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抓住事物本身的内部原因来展开研究[4]。因此,要在乡村内部构建乡村教育共同体,是指在县域内联系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依托乡镇中心学校,集中教育资源,构建提升教育效率的新型乡村义务教育模式,以期解决现存乡村义务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在区域空间上促进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提升乡村义务教育水平、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二、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自2001年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实施“撤点并校”政策以来,由于部分地区操作不当,使得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出现大批学生辍学的现象。随后,这项教育改革被叫停。但是随着国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乡村基础教育,传统“村村办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时代发展。全国不同区域空间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其真实的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跟不上国家政策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5]。根据中国教育网公布的2013年-2019年全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学校数量及当期在校学生人数,制成表格(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13年开始,虽然“撤点并校”被叫停,但是农村学校数量依然逐年递减,而农村学校在校人数却在逐年增加。这一方面是因为受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和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人學人数得到了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义务教育法》保障之下适龄儿童得以按时人学。根据2021年国家实施三胎政策来看,未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人学人数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这一趋势对于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影响重大,如何在农村学校数量递减而学生人数递增情况下推动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6]。
此外,义务教育由政府财政保障,而在当下分配机制中,存在教育经费区域性不均衡,教育财权与事权不能平衡,部分地区未形成合理结构等问题。
三、乡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一)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不均衡原有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据调查,一些地方50人以下学校占整个地区学校的1/3,且乡村小学学位过剩现象普遍,25人及以下小班级不在少数,造成部分教学资源闲置。2020年底,我国义务教育如期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中西部地区95%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但目前我国乡村义务教育还存在诸多短板,制约了乡村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部分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持续减少,还有一部分乡村出现大量农村适龄儿童向城市转移现象。除此之外,相对偏远地区学校师生少、规模小、设施差,甚至出现了“空心校,的现象[7]。
(二)乡村义务教育学生发展不均衡
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同乡村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矛盾。随着中央政策陆续出台,全国各地积极做好控綴保学工作,綴学人数以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均呈直线型下降。然而其解决的是最基本的乡村义务教育学生入学问题。随着时代变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农村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不再满足于教材。但是大部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新闻时事的攫取来源只有老师和电视。也有些家庭会为孩子配备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进行学习,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学生极易沉迷网络游戏。
(三)乡村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程项目建设,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缩小区域、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8]。城乡教育之间的鸿沟终会打破,这是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内实现全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仍存在许多方面的困难。着眼于乡村内部,我国目前乡村电子阅览室及小型图书室都已经普及,但这些阅览室都集中建立在乡镇中心.部分村中虽然也有阅览角,然而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的刊物及视听教育平台较少,它们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实用性基本没有。乡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也存在新问题,即岗位吸引力高,流失度也高的“双高”现象。大量年轻教师竞聘乡村义务教育教师岗位,但是最后扎根基层教育的教师却很少。教师频繁流动也会影响乡村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四、乡村教育共同体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理
基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要推动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必须找出阻碍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内因,即在该区域空间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问题。根据上述乡村义务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乡村义务教育共同体”这一概念。“共同体”本是社会学概念,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教育共同体”“城乡教育共同体”“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等多个概念。区别于这些概念,“乡村教育共同体”是指在县域内联系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依托乡镇中心学校,集中教育资源,提升内部教育效率的新型乡村义务教育模式。构建乡村教育共同体的两个目标是:第一,实现区域空间内乡村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实现整体上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城乡教育达到均衡。因此,构建乡村教育共同体要结合“撤点并校”的初衷,联系乡村实际情况,有效完善学生入学途径,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提升教师教学条件,使整个义务教育过程中学生安心、老师用心、家长放心。在乡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基础上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目标,以保障乡村义务教育跟上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五、构建乡村义务教育共同体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家-村-校”联系,构建乡村教育共同体基础
摒弃“乡村学校资源配置,是由教育部门和中心学校决定,没有教师、家长、村民参与”的模式,充分认识到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离不开家、村、校任何一方的支持和努力。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建立“云端共享”模式实现家、村、校实时联系。学校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态发到云端,共享给学生所在村镇,村镇与家庭进行沟通并反馈给学校。
(二)扩大乡镇中心学校规模,提高乡村教育共同体基础办学单位水准
乡镇中心学校是介于城市学校和村镇学校的一支办学力量。要提高乡村教育共同体基础办学单位水准,第一步要考察乡镇中心学校办学现状、师资力量储备、教学设施设备等,并集中力量扩大乡镇中心学校办学规模,将其下属村学彻底清除。乡镇中心学校就是一个区域空间内乡村义务教育共同体的基础办学单位。第二步要建立各乡镇中心学校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乡村教育共同体新形态,即各区域空间内联动,实现教育资源流动,使更大区域空间內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最终以农村学生实际就学体验感、农村家庭信任度和九年义务教育至普通高中升学率做为乡村教育共同体的可行性考核标准。
(三)构建多元参与的乡村义务教育保障体系
构建乡村教育共同体,推动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注重内部系统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借助多元力量打造外力保障。第一,经费保障方面,政府作为教育责任主体,在财政支持上应当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持续改善学校环境,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师待遇。第二,教师资源保障方面,要重组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第三,后勤保障方面,实行农村道路“户户通”政策,建立学校校车集中接送学生安全入学系统,保障农村学生上学放学安全。第四,坚持以政府资助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学校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崔美虹.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形态与价值指认[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73-75.
[2]李星,刘佳.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实矛盾及其破解[J].教学与管理,2021(25):13-15.
[3][6]左国华,谢鸽.“教育共同体”视阈下湖北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发展问题及路径选择[J].福建茶叶,2019,41(09):263-264.
[4]尹浩宇,赵丹.依附理论视域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及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1):28-33.
[5]程路,任国平.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一访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J].人民教育,2021(05):26-29.
[7]兰小钦,杨清.乡村义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乡村振兴,2021(09):29-30.
[8]陈文胜,李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74-79.
作者简介:曾欣(1999-),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责任编辑许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