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2-05-30夏艺珊陈桂云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基本原则实践活动课堂教学

夏艺珊 陈桂云

摘要:劳动教育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教育大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坚持把握育人导向,坚持思想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有机融入;注重适当适度,坚持实践体验;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劳动,坚持与时俱进等五大原则。依托课堂学习、日常生活劳动、专业特色劳动、社会实践劳动、公益志愿劳动等五大载体,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原则;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指导与基本遵循。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及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

《纲要》指出,劳动教育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热爱劳动。劳动创造财富,是价值的源泉。美好生活和人生梦想的实现需要劳动来创造,一切贪图享乐、崇尚暴富、不劳而获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二是热爱劳动人民。因为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1]让学生对劳动人民产生美好的情感,既要教师的率先示范,也要教师提供机会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同身受,加深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二)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国民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成长、报效国家的必要途径。

1、劳动树德。“德”指品德。通过劳动教育“树”的品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精神,如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学生能深刻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精神要义。二是时代精神,如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重大使命。三是良好习惯,如珍惜劳动成果、杜绝浪费,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2、劳动增智。“智”指智力,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可以说就是劳动技能。劳动教育让学生会正确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得到增强,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3、劳动强体。“体”指体质,是人体在日常活动、劳动、运动中,在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调节下,协调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劳动教育是强健体魄的重要手段。劳动激发身体潜力,适度的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能调动人的身体机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4、劳动育美。“美”指美育,是美感教学与审美教学的结合。马克思提出“劳动生产了美”[2]。劳动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劳动之美、树立“劳动神圣”的审美观,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创造潜力,使学生在劳动中创造美好、收获成果、体验快乐,不断提高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把握育人导向,坚持思想引领

《纲要》指出:育人导向就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一一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帮助学生掌握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中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增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二)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有机融入

遵循教育规律就是循序渐进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劳动中提高创造性的劳动能力。有效发挥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就业指导、产教融合、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入功能,符合大学生专业学习、年龄等特点,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尤其注意在各类劳动形式中养成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意识。

(三)注重适当适度,坚持实践体验

根据学生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要以体力劳动作为劳动的主要形态,适当适度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相结合,充分休息。在强化实践真实体验的同时,注意安全第一,强化安全劳动的意识。学生在劳动中身体得到锻炼、意志得到磨炼,劳动技能获得感強,劳动习惯养成度髙,提髙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育人实效性。

(四)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

围绕“三髙四新”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宜工则工、宜教则教,全面挖掘可利用的资源,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力量,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导、社会是舞台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五)鼓励创新劳动,坚持与时倶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新时代需要的是拥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劳动教育应适应劳动形态的演进与演变,创造条件让学生结合产业新业态,参加各类创造性、创新性劳动,形成当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

三、依托“五大载体”,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一)劳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

劳动教育课堂学习共同体,包括劳动专题教育课、公共基础课有机融人、专业课有机融人。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设计,让学生掌握适用社会的基本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重视生产劳动锻炼,培养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公共基础课中有机融人劳动教育,核心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辅之以劳动法规、劳动纪律、劳动安全教育。在专业课融人劳动教育,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主要注重培养敬业精神,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勤恳努力、严谨细致、团结合作、吃苦耐劳。使学生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体会劳动的自豪与骄傲,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二)劳动教育的“浸润场”日常生活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家庭生活中的家务劳动、学校中的班级日常管理、个人的日常事务处理等。通过家庭生活中的家务劳动,在学会生活自理中培育自立意识,体验生活不易,是学生苗壮成长、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基础。通过学校中的班级日常管理,围绕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进行集体劳动或者轮流值日,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育奉献最美、为他人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的情怀。通过个人的日常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动手能力。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在集体劳动中提升个人生活技能,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生活养成教育。开展“最美寝室风采”活动,学生自觉参加“弯腰行动”做到垃圾自带下楼,乱丢垃圾、不讲文明现象不断减少,劳动意识逐步增强。

(三)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专业特色劳动

专业特色劳动利用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平台,将学生实习、实践等教学活动中的劳动部分与劳动课相结合,学生在劳动岗位上感受劳动的魅力,在劳动实践中印证书本上的理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写生作为艺术设计学院(湘瓷学院)的校外实践课,是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开发的专业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是学院组织学生去往太行山、安徽等地进行风景写生的实践课程。写生期间,师生同吃同住,教师全程指导,使学生在专业劳动中熟练掌握专业劳动技能,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四)劳动教育的“好传统”社会实践劳动

社会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社会调查、科技扶助、企业帮扶、文化宣传、法律宣传、支教扫盲、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真正感同身受。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情系留守儿童活动,先后为留守儿童开设了播音主持、英语、音乐、体育等8门课程,共为1000余名留守儿童授课;艺术设计学院组织师生去醴陵县的佛年学校,为孩子们上有趣的绘画课,教孩子们在母亲节亲手为母亲制作贺卡。美化乡村墙绘活动,深人怀化市溆浦县葛竹坪镇横路村,进行美化乡村墙绘活动,一共完成30多幅墙画作品,师生的专业技术、劳动技能和道德素养都得到显著提升。

(五)劳动教育的“协同场”公益志愿劳动

公益志愿劳动是包括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福利机构的劳动等。大学生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通过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可以把“小我”融人国家、社会“大我”之中。培养髙尚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在企业、医院、社区、敬老院、福利院、街道等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学生自发组织走进敬老院,举办为老人照一张照片、为老人画一幅画、为此次活动拍摄一组短视频等活动,并将视频上传至多平台自媒体,引起社会反响。开展“情系雷锋月,爱洒三月天”等主题的以“清理牛皮藓”“扫落叶”为内容的公益劳动,从劳动中学习,从劳动中成长。参与校内外非营利性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参与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参与教学实验场所卫生打扫、教学实验设备管理维护、寝室内务整理、食堂公共区域卫生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44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159.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20JP048。

作者简介:夏艺珊(199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陈桂云(1982-),女,湖南永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李赫蛮)

猜你喜欢

基本原则实践活动课堂教学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如何推动企业文化的实施落地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