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光追梦 点亮世界

2022-05-30甘甜

江西教育A 2022年7期
关键词:企业化科教衬底

甘甜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南昌大学“中科光芯”项目不仅成为摘得桂冠的“金项目”,而且填补了地方高校项目获此奖项的空白。

“中科光芯”项目的技术基于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风益团队的科研成果。该技术打破了美日LED照明技术垄断,开拓了世界LED照明技术新路线,率先实现了无需荧光粉的纯LED健康照明新光源。

近年来,该中心将创新性企业价值观融入学科文化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研究生培养方向、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构建并实施了研究生培养“企业化”科教融合新模式,在取得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出了大批LED领域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一条全新的LED照明技术路线引领研究生人才培养

在江西,说起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江风益和他的团队逐光追梦的故事。

发光二极管即LED,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冷光源,是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元器件,市场应用广泛。但长期以来,照明用的LED主要由日本的蓝宝石衬底和美国的碳化硅衬底方案所主导。

“要让中国的 LED 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走出新路子。”江风益大胆选择硅衬底LED照明技术。

这是一条少数国外知名企业大量投入却攻关未果的路线,这是一条被国外同行判了技术“死刑”的路线。

从零开始,创新的道路充满艰辛。

“其实我也知道这是个世界难题,研究难度很大,但研究实践下来,我们觉得还是有希望的。”江风益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 年 12 月 28 日,博士研究生莫春兰做实验时,硅衬底蓝光LED材料发出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光。

“当时,实验室的其他人都认为光线太微弱,但江老师却很激动,‘有戏,做成器件会很亮!老师的一句话鼓舞了所有人。”莫春兰回忆说。

经过半年的改进,团队攻坚克难做出了有一定显示亮度的LED样管,硅衬底LED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之后,通过团队持续研究,发明和完善的“硅衬底GaN基蓝光LED技术”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唯一的一等奖。

经过研发和产业团队近20年数千次实验,江风益团队创造性地发展了新的LED照明技术路线,改写了世界LED历史,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使我国LED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部分领跑地位。

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反哺了研究生培养。

一套“顶天立地”的培养模式造就了科产教复合型高端人才

“江老师经常和我们说,我们要做‘顶天立地的事情,因为科研不仅要‘顶天,要创新,要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成果;还要‘立地,要能落地和实现产业化,能通过科研促进经济发展。”说这话的李述体是江风益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制备工作的他,现担任广东省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生培养不能只盯着实验室。早在1997年,南昌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前身,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就“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展开大讨论,最终明确了“将创新型企业价值观融入学科文化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生培养新理念。

“我们通常说的‘产学研三方属于三个单位、三块牌子、三套人马,人员、场地和机制体制都不同,使得企业和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易产生隔阂,影响‘产学研合作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中心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全知觉研究员介绍,为了打通产业链,把科技、产业、教育、人才各要素串珠成链,“企业化”科教融合模式应运而生。

2000年起,工程中心陆续创办企业。最终在2011年,以南昌大学的名义创办了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一边出产品、一边改进性能,在产业化过程中推进技术走向成熟;同时,随即组建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企业化”科教融合平台,也成为研究生培养基地。不少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对工程中心的半导体发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了实际贡献。工程中心现有的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均成长于本企业化科教平台,且多数是工程中心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该基地建在LED产业中下游企业相对集中的南昌高新区,使平台与供应商、用户、市场结合更紧密;同时,也为研究生熟悉全产业链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

“创办企业后还可以招聘外部人才,实现了‘人歇机不歇的三班倒式科研模式,以前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实验量,现在只需要一年,大大加快了研发进程以及研究生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全知觉介绍,同时,学生们可以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进入研发中心创办的企业实习,参与到硅基LED芯片的生产与管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企业研发需要什么技术,就把技术写进教学蓝本,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实现了理论学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平台的“三融合”。

在不断实践中,研究中心废除单纯以论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并不断积累和完善以“六个一”为标准的多元化激励与评价体系:一套必修课程、一种模拟仿真方法、一系列实验方法、一种PPT演讲技巧、一项发明专利、一篇有新意的论文。

“六个一”以实际贡献为评价导向,对应“六个一”分别设立了单项奖,同时还设立了综合类奖项(包括国家级奖、省级奖等);并建立了月报评分制度,作为过程性评价手段。就连毕业课题也采用“自主化选题”的方式,研究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自主调研,选择符合企业、产业和市场近期需求或长远发展的课题。

遵从以产业需要为原则,通过企业化的科教融合,无缝对接,这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落地,更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一批又一批LED人才扎根祖国大地点亮世界

力压顶尖高校,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

“中科光芯”项目的成绩离不开工程中心“六个一”为标准的多元化激励与评价体系。该项目第一指导老师王光绪是工程中心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兼任工程中心所属公司总裁。

据王光绪介绍,这个项目以研究中心发明的黄光LED技术为核心,创业团队包括本硕博参与者70余人。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明、产品创造,再到市场推广,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可行的创新创业方案,项目既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如今“中科光芯——硅基無荧光粉发光芯片产业化应用”项目已完成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建立。团队打造的“无蓝光、不伤眼”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通过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集相结合,工程中心取得不少瞩目的科技成果,但最让工程中心自豪的还是不断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虽然采用的是‘企业化科教融合模式,但我们不是单纯的企业,最终目的还是想破解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产业落地相分立的‘三元分离,探索一种理工科研究生高质量的培养新模式,以及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研究生培养的全知觉补充道。

1997年以来,工程中心累计培养研究生约百人,大多数从事半导体相关产业,成为各单位的中坚力量。近五年,工程中心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100%。

工程中心培养的毕业生,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人次,省部级三大科技奖21人次,国际国内行业协会奖励6人次……这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复合型人才,正逐渐成长为企业和行业领军人物,用中国照明技术点亮世界。◆

猜你喜欢

企业化科教衬底
《科教导刊》征稿函
硅衬底LED隧道灯具技术在昌铜高速隧道中的应用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科教之窗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其仿企业化路径探索
大尺寸低阻ZnO单晶衬底
大尺寸低阻ZnO 单晶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