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时代,让作文课堂多点“烟火气”

2022-05-30施洁红

江西教育B 2022年7期
关键词:减负作文生活

施洁红

教育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写作能力是学生作为“人”的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抓好学生写作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能上好作文课,更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笔者以南昌市西湖区小学中年级作文课堂为样本,对学生写作态度、积累习惯、写作难点等问题展开了调查,共发放275份师生问卷。据统计,58%的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缺乏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相对单一;62%的学生在写作中没有真实的言语状态,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生活积累亟待提高。

怎样让写作教学在生活中悄然发生,让学生的成长更具生活气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让作文课堂走向生活,从而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易”中完成写作,在“乐”中爱上写作,使学生成为“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的学习者。

一、卸下包袱,做好“减法”,让生活融入课堂

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怎样为学生的写作“减负”?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试着给作文做“减法”,指导学生留意“生活大课堂”,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使写作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前,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就教导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写作这项“作业”。他们在《文心》中说过,习作是毕生随时都可做的,一次习作,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和劳力。怎样平常对待呢?——“作文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作文是生活,不是生活的点缀。”朱煜在《教书记》中写道,在大理旅游,遇到一个卖旅游地图的妇女,她对游客说:“买张地图吧,回家可以写作文。”这不禁让人莞尔。

“解放”学生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状态,敞开心扉,产生表达的欲望。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就是这样安排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明白,上学时的所见所闻、课堂上的互动、课间的玩闹嬉戏……这些生活日常,都会给人带来感触,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学生只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这些事情才会在写作时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让写作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放映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育多些“烟火气”,回归本源。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以2017年江西省中考语文作文题《向      学习》和2020年江西省中考语文作文题《好的故事》为例,这两个题目均贴近生活,强调了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体现了人成长变化的过程。这类题目的命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传统文化与社会现象,聚焦时事,用发现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挖掘身边的写作材料,并表达自己的感受。部分考生呈现出的问题是:随意套作,甚至胡编乱造,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这值得教师深思。

二、情境再现,做好“加法”,让课堂还原生活

学生写作文时通常会产生两类问题,即不知道“写什么”和不清楚“怎么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材料,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丰富情感、获得感受。

1.场景再现。贾志敏老师上作文课,和学生手拉手,坐在小椅子上,让学生蒙住自己的眼睛,用表演的方式再现生活场景。这种素描作文,将生活中的场景搬进作文课堂,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里的“搬”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经过筛选、取舍,教师通过课堂中对生活的“戏剧化”还原,将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场景再现,让学生得以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写什么”的难题。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写作主题为“那次玩得真高兴”,面对这一主题,教师可以用这种“场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把玩乐的过程表演出来。学生根据游戏的内容,可以选择独自表演或邀请小伙伴共同表演,在课堂上“玩”起来。“那次坐过山车,忽上忽下,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学生一边讲述一边手舞足蹈地还原当时“惊心胆战”的场景;“孔雀开屏”“老虎踱步”“金鸡独立”“大猩猩吃香蕉”一些学生正在模仿动物园的小动物,他们或走或立,或食或睡……此时的教室摇身一变,“变”成了游乐场、动物园……如此生活化的写作课堂,学生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呢?

2.文图再现。文图再现是指在写作前,用图画、图片、图标、图表、思维导图、情境模板等方式,将写作素材转化为写作场景,让写作指导充满“画面感”,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作文课堂的生活化、实践化、情境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主题为“小小‘动物园”,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想人和动物的相似点,让学生把找到的相似之处写一写、画一画,将思维调动起来。“文图再现”在学生写作起步阶段的运用,相当于学生骑自行车时的“上车”,不骑上自行车,永远也学不会骑车,不提起笔,永远不可能“妙笔生花”。一提起笔就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对于写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难度。但“文图再现”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文图表达中,凌乱的生活素材逐渐变得清晰,零散的画面逐渐变得全面,无序的内容逐渐变得有序。教师让课堂再现生活場景,将写作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作文课堂转化为生活场、实践场、游戏场、思维场。

三、设计写作工作纸,做好“乘法”,串联生活与课堂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谈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真正的核心素养就实际表现而言,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及动力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应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写作前,教师可以设想学生会碰到的种种问题,将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把作文课堂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其中,设计写作工作纸便是一项可操作的探索。

1.在实践中学会写作。教师在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易”“趣”是设计写作工作纸的两大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分析其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从选题、内容、构思等方面着手设计,使学生不仅不认为写作是“苦差事”,而且愿意主动将搜集的生活素材运用在作文中。写作工作纸多以图形、画面、表格形式呈现,学生只需通过“勾一勾”“选一选”“连一连”“填一填”等方式,便可有效使用写作工作纸。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协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写作好比树木的树冠,生活素材是树根,只有打通了“树根”和“树冠”的联结,才能使写作的“树冠”鲜活、有生命力。而教师的指导是枝干,能够把养料输送上去,能使树木更好地结出学习与生活的硕果。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主题为“推荐一个好地方”,笔者做了如下写作工作纸设计(如图1、图2),以打通生活与课堂的“壁垒”。

2.在写作中提升素养。为了拓宽学生的素材收集面,笔者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推荐一个好地方”时,设计了“坐地铁,游南昌”的写作工作纸。工作纸分为“南昌地铁成长‘脚印”“南昌地铁路线图”“南昌旅游路线图”“南昌美食推荐”“自我评估”“教师评估”等部分。学生从自身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出发,认真地完成上述写作要求,将对主题的理解落到实处,以搭建写作的支架,将生活真实还原,让写作真正成为交流的媒介以及记录生活的方式。基于此,学生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作文,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此外,写作工作纸还设有“师生评价”栏,旨在通过多维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笔者“蹲下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不断挖掘他们的兴趣点和生长点,让学生的写作过程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为学生之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其实,这种写作工作纸是小学中学段习作教学的有效支架。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主题为“这儿真美”,教师可以从探寻校园的美、发现教室的美等方面设计“我的校园真美丽”写作工作纸;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主题为“我的植物朋友”,教师可以从公园植物、小区植物、家庭植物等方面设计“找呀找呀找朋友”写作工作纸;再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主题为“我的乐园”,教师可以为学生重现学校乐园、家庭乐园、大自然乐园等场景,设计“我的乐园我做主”写作工作纸,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和写作兴趣。

课堂是万千世界的缩影,不能只把它视作教学场所,而应将其视为社会、文化、交互的外向空间。课堂也不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社会的风潮与气息也应吹入窗扉,引起教育气象的变化。“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引导学生關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可以按单元习作要求、阅读课后练习,或根据时令、社会元素、学校活动等设计写作工作纸,用“生活实践+写作”的方式,将多学科融合渗透,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欣然动笔,在“乐于表达”中学会表达,让写作课堂步入“高铁”时代,让学生的写作课堂呈现新样态。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减负作文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