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披文入情”教学法的审美立场

2022-05-30张青云

江西教育B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法文本语言

张青云

“披文入情”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辭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与此相应的“披文入情”教学法,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从文字的幽微之处去探寻文章的情感,获得审美体验。“披文入情”教学法不是以前的“三步教学法”“导读法”之类的简单操作,它是一种介于理念和操作之间的教学法,既有操作方法的探究,也有理念的弘扬,它入手于语言,落点在审美。

从语言入手进行审美,就是要教师摒弃那些只停留在语言表层理解的教学、脱离文本的空洞说教,也就是要教师紧扣文本,深刻体悟文本内涵,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这就是审美的立场。

一、了解语言的特性,捕捉丰富的美学信息

无论是论述类文本还是文学类文本,如何让学生消化其“养料”,鉴赏其创作技巧呢?语言的品读自然是教学的关键切入点,而语言的品读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特性,从语言的特性出发,捕捉丰富的信息,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语言的特性和文体、作者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通常简洁、准确、科学、严密,但作者风格不同,有些也会在条分缕析、严谨有加的语言中,添入一丝趣味。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又体现了其生动性。而议论文的语言概括性强,常常运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的“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读者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实用类文本的语言也是有美感的。

当然,进入我们审美视野的,多数还是文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多样、富于变化,到处都是审美的资源。文学类文本的语言又有哪些特点呢?具体说起来那就多了,我们在这里谈谈语言的陌生化与模糊性。

“语言的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概念,陌生化是以言语符号的变形吸引读者注意力并使语言得以凸显自身优势的基本途径。语言陌生化的具体手法又有很多,如语言组合、语言形式标志的变形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实际上是颠倒了顺序,造成了语言的变形,按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听取稻花香里蛙声一片说丰年”。然而,这种顺序仅诉诸听觉,词中的顺序则可以起到嗅觉、视觉、听觉交融的效果。

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并不是说语义不清,而是说通过语言描述,展现事物的多义性和朦胧感,从而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事物在一种更高层次的表达形式中产生不凡的效果。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一词表义模糊,并非确指“千里”,也并非肉眼所见,而是诗人展开了想象,俯瞰千里乃至万里,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正是文学语言的暗示性、多义性、陌生化和模糊性等特征,使文学语言透露出丰富的信息,从而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审美资源。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落实字词,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审美,立足语言审美就是立足语文本位,而不是脱离文本讨论。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课堂教学的:先让一部分学生按课文中的情节表演一番,接着让其余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然后播放一段孔子论道的视频,最后以“青年的志向”为话题展开讨论。这种设计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实际上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时“甩开了”语言。课文中“子路率尔”“夫子哂之”“夫子喟然叹曰”等地方透露出来的人物心理状态的信息被忽略了,教师架空了文本,上成了班主任的班会课,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只有了解语言的特性,才能捕捉到文本中的丰富信息,从而还原生活,获得审美体验,这就是“披文入情”教学法的基本立场。

二、探究有效的语言品读模式

“披文入情”教学法可以分为微观的语言品读法和中观的流程方面的教学法,无论微观还是中观,“披文入情”教学法都具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披文入情”是一种介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操作方式之间的教学法,它可以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模式,这种教学法在操作上不是僵化的,是有章可循的,所以“披文入情”教学法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先谈微观的语言品读法,即语言品读的方法。

刘勰提出了“六观”的鉴赏方法,要求鉴赏者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六观”其实就是从义理、文辞、继承革新、表现手法、音律等方面入手,立体地鉴赏文学作品。

品味文章的语言还可以通过“增、删、调、换、联、演、仿、分”八种方式,这八种方式不是每次每种都要用上,而是选择其中一至两种,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深入地体会语言的妙用。下面我们谈谈“分”这种方法的运用。“分”就是把原来的分行形式打乱,重新排列,进而产生另一种审美效果。卡勒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

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的时速为一百公里,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这则新闻通过分行,重新排列如下: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的

时速为一百公里

猛撞

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重新排列后的句子从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暗示;“死亡”,突兀而至,令人触目惊心。再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的:

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弯弯的彩虹。

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这样按句排列,有节奏感,适合学生阅读,是诗的分布形式,也有了诗的意蕴,可谓“八字品读法,换行悟诗意”。

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如果按这样的段落排列,就是一般地描述盲孩子对美好世界的想象,表达效果“大打折扣”。

八字品读法简单易行,在很多文本中都可以运用,对语言的品读鉴赏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使学生更容易领悟语言的精彩之处,捕捉到更丰富的情感信息,产生更强烈的共鸣,获得更充分的审美体验。

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以总结出更多的教学法。比如,以读为基础的“涵泳法”,通过读、思、悟,达到品读语言、理解文本的目的。“披文入情”教学法之所以不能固定为某一种教学步骤、某一种模式,就是因为语言表述是具体的,是丰富的,所以语言品读模式也具有无限性。

那么,从语言品读入手的“披文入情”教学法是否无法技术化呢?应该说如写作方法一样,大体有,定体则无。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品读模式的无限性,但是语言能力提高的途径以及语言积累的过程又有规律可循,所以“披文入情”教学法具有可行性。语言品读方法以审美为目的,可以分为微观的语言品读法和中观的流程方面的教学法,微观的如上文举出的例子,中观的可具体化为“读—找—品—联—仿”这一过程,意思是拿到一个文本,先读,然后找出有价值的句子,结合品读的方法仔细品味语言,再进行联想、仿写。教师将这一形式运用于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养成品读语言的良好习惯。

三、搭建多元平台,提升语言审美能力

探索总结出的品读方法或教学流程,都是在阅读行为发生时运用的。教师要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还需督促学生大量地阅读,“披文入情”教学法需结合大量的阅读,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披文入情”教学法,需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的审美能力以及语言的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需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平台,以推动、强化“披文入情”教学法的实施,把审美的立场贯彻到日常教学中。

平台可以分为课内、课外两种。课内的平台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开设“课前5分钟品语言”这样的活动,师生可以一同挑选一些适合阅读的经典名篇或名著。学生可以提前摘录文本片段,在“课前5分钟品语言”活动中分析、展示。在“课前5分钟品语言”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一定的模式进行赏析,也可以试着总结出某种语言赏析模式。

课外的平台则可以更加多元化,如话剧表演、诗文朗诵会、网络文案设计比赛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品读语言的兴趣。一些叙事类的课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学生可以将其转换为剧本进行表演,在写剧本、完成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重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而戏剧《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等课文,更需要学生花大力气揣摩台词,分析人物行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能对文本中呈现的“美”进行审视,对其中表露的“丑”进行鞭笞。这一审美活动的过程会使学生深化对语言的理解以及对语言品读方式的掌握。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语言作为“披文入情”教学法的操作内容在课内平台的延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揣摩语言,体悟其意蕴。例如,临街店铺的招牌名称可作为课堂语言赏析的延伸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微型课题的形式让学生研究、讨论,学生能够对店铺招牌名称进行推敲,甚至可以通过店铺招牌名称推测该店老板的形象、性格特点等。这都是“披文入情”教学法的实例。

学生通过语言赏析平台的构建,在课内、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能有效增强读写能力,提升语言的敏感度,达到与作者“同情共鸣”的效果。基于此,审美的目的自然也就达成了。

四、建立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巩固审美立场

教师要让学生形成“披文入情”的习惯。“披文入情”教學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建立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应设置相应的检测、运用等功能,可在课内测评学生的语言品读能力,评估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等。评价形式多样,可以是试题测试,也可以是口头评价。例如,就学生在日常阅读中提升了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总能见微知著,能经常运用“披文入情”的方式剖析生活现象等,教师可以提出口头表扬。

“披文入情”教学法不是要教师停留在文本解读本身,而是要通过品读一系列的语言文字,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站在审美的角度“披文入情”,这是基本的教学立场。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教学法文本语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