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2022-05-30陈文静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摘要:文章以陕西省清水村为例,通过对村落景观如何应用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村落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取清水村的景观设计元素、文化符号等,结合清水村的实地条件,将其应用于景观设计中。

关键词:传统村落;清水村;景观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3

在保护与规划传统村落环境时,要经过前期实地调查分析,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并对村内建筑环境结构和建筑环境布局进行深入分析,按照年代划分建筑的结构构架,对其进行统一归类。同时,要对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的平面、立面和剖面进行测量分析,归类整合。结合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结构的特点,秉承“修复保护”的理念,对传统村落的建筑民居进行规划整合,并划分多个功能空间,将景观设计元素充分融入古村文化主题之中。

1 传统村落相关概念

传统村落以种植业、林业、散养殖业为主,与土地关系密切。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瑰宝,作为一种地域景观,其引起了包括地理地质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艺术家等各类学者的关注。由于生活在传统村落的主体普遍少有保护意识,大多向往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大多抛弃传统形式,重建新房,对旧房及周围环境进行了改造。此外,游客不珍视古建环境,再加上村内建筑年代久远等,传统村落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积极对传统村落原始肌理进行有计划的修复、保护工作,在保护当地村落记忆的同时延续历史文化。

传统村落环境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同时传统村落都会根据自身的历史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和发展特色来规划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传统村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目前,我国研究传统村落的资料不够系统,许多文献是个别案例,对传统村落特别是陕西局部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大部分学者受政策、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对传统村落、聚落等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多,同时倡导从国外引入村落遗产保护模式。这对我国传统村落特别是区域传统村落的借鉴意义不大,因为陕西的陕北、关中、陕南的传统村落之间处于发展不均衡状态。文章选取陕西省韩城市清水村这一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层面探讨村落景观设计应用模式。

2 清水村的整体构成

2.1 清水村区域概况

清水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阳镇的西南方向,距离芝阳镇约2千米。村庄的占地面积约300亩,现村内分有四个村民小组。清水村由古村和新建村落两大部分构成,大部分居民都在新村居住。古名为“铧薛村”,村民基本姓氏均为薛姓,因薛姓族人善于铸造铁器,尤以犁铧最为出名,因而得名“铧薛”。这里属于半干旱黄土沟壑地区,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3.5℃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為559.7米,集中在7、8、9月份。村内有较为丰富的温泉资源,地下水温45℃,富含矿物质,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现清水温泉度假村正在修建中,同时,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2.2 清水村的人文历史

2.2.1 春节

清水村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除夕之前,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历时20多天,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现在清水村过年和过节的风俗淡化从简,人们以贴对联、逛街、听戏、走亲访友等形式体现节日的欢快。村内各级组织开展慰问烈军属、老干部等活动,且少数人在正月初一、十五仍保持焚香敬神的传统。

2.2.2 百面锣鼓

百面锣鼓是春节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也叫闹社火,活跃于韩城市清水村一带。百面锣鼓起于清早期,传承至今仍未衰竭。这种民间艺术主要是打击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形式。经实地走访询问,清水村锣鼓队现规模约100人,队列整齐,气势磅礴。锣鼓鼓曲俗名“狗撕咬”,节奏完美,威风八面。每逢古会、春节时,村民都会集中起来,敲锣打鼓,共同舞乐。

2.2.3 蒲剧

蒲剧兴起于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清水村村民大多喜欢唱蒲剧,而附近其他村很少有人喜欢和演唱蒲剧。由此可以看出,清水村村民的祖先应该是从山西运城一带搬迁至此。因为大部分村民热衷于蒲剧,便组成了业余爱好团队,在春节时自发组织在本村表演,甚至还会参加县级的文化娱乐活动。

2.3 清水村建筑环境现状

清水村的传统村落原有四座东西南北门楼,现存一座门楼。村落有四条主要道路。中央空间被建筑物包围。清水村的古建筑大致建于康熙年间到民国年间,建筑空间以四合院的形式组成。在此次调研的36户民居中,有明确记载为300多年的住宅,如薛治民宅、薛文孝宅、薛孝民宅等。建筑大门上方均有题词,如“耕读第”等。门道内刻有家训,还有照壁、门墩、石雕等文物遗留在建筑上。

3 清水村传统村落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1 清水村建筑现状

3.1.1 住宅之间的人员活动

村民邻里没有一定数量的高品质交流场所,也没有更好的健身活动广场。村落内建筑规划安排较不合理。

3.1.2 建筑院落空间

院落格局比较杂乱,院落房屋结构明显,但是利用率较低,既浪费空间,也浪费房屋资源。

3.1.3 住宅外部环境

山林农田无生态节能措施,尚未利用具备新功能的节能设施,树木种植杂乱,存在水土流失隐患。自然灾害导致传统村落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3.1.4 建筑外部环境

村镇化加快了新村内水泥建筑替代古老泥砖式建筑的步伐,使古村内建筑失去了自身的价值[1]。清水村村内的温泉资源也慢慢变成了村民洗衣的水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致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2 清水村内景观现状

第一,无公共绿地和公共广场活动区供村民健身、娱乐、饭后闲聊,没有让村民自觉参加村委会以及个人活动的场所。

第二,无游览路径,无法区别新村与古村之间的界线,游客到古村后无法正确区分。

第三,院落与院落之间联系紧密,村内院落景观需要优化,房屋内部构造使用不明确,很少形成商铺。

第四,农业景观生态无防洪设计,没有规划景观树、行道树等,也没有将村落空地充分利用起来。

4 清水村改造提升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建筑逐渐消失,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问题尤为重要。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不同于一般的修缮工程,应从当地的特色出发,做好前期充分的调研之后进行整理分析。经考察,清水村的建筑应以保护修复为主,以改造重建为辅[2]。要结合清水村当地的地域特点、住宅空间的划分、文化习俗等要素,尽可能营造出传统村落应有的氛围。

4.1 清水村景观设计

4.1.1 设计理念

现阶段,应激发清水村的发展活力,遵循“共存”“共生”“共享”的理念,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特色资源。在传统住宅保护方面,需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形成保护建筑区,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特色商业,形成商业体验休闲区。商铺类型的建筑可借鉴传统住宅的复合式形态,利用建筑可商可坊的特征,采用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增加游客游览时的趣味性和便捷性。

4.1.2 功能布局提升

经过前期实地调查,深入了解清水村的历史和文化,对清水村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布局进行分析后,按照年代划分了该村落建筑的结构,并进行统一归类,也对清水村内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进行测量分析与归类整合。结合村内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特点,秉承“修复保护”的理念,将村内古建筑划分为多个功能空间,包括民宿区、手工制作体验区、休闲餐饮区、娱乐区、温泉沁水区等特色区域,将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充分体现古村文化主题,同时实现建筑文化与景观的完美融合,打造出古韵甚浓的文化特色古村。

4.1.3 空间构成演变提升

村落分别设置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呈现以公共活动广场为中心的风轮状布局,东西略长,形成清晰的空间结构,体现了村落生活的有序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村落以原有布局为基准,向四周扩展,形成了现在的结构。

同治年间的建筑主要集中在东门内附近,以孙姓家族建筑为代表。孙姓家族宅院位于东门内东西巷的南北两侧。道路以北现有三家宅院,共用一个大门,推测曾经是一个大家族。而道路以南的一座宅院也属于孙姓家族,其建筑上梁题有孙姓修建记载。虽然现由薛姓人居住,但南北两侧宅院均为孙姓老宅,因此这四家祖上应该存在血缘关系。

宣统年间,建筑仍然往村落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增加。而民国时期,建筑则主要集中在村落南部。随着村落的扩大、居民的增加,村落中心广场自然形成。广场由四周建筑围合,东北两侧为村落主道路。北侧道路是西门内东西巷,道路平直,与广场约有1米高差。广场北部是坐北朝南的关帝庙。广场东侧道路是南门内南北巷,呈坡形道路,路东建有坐东面西的华佗庙。据薛姓村民介绍,从山西搬迁到此的祖先中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因此在广场东侧修建华佗庙,随后向南建造薛家祠堂。经过历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整个村落的空间构成体系。

4.2 清水村的文化应用提升

本次调查以清水村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古建筑及其外部村落环境进行测量绘制和数据的整理统一,了解清水古村现状,并从历史朝代变迁、文化风俗等方面对清水村进行访查调研和资料整理。由于清水村的古建筑数量居多,建筑外部环境肌理相比地域特色而言特征更为明显,因此研究传统民居文化和建筑构造方式具有极高的价值。经过测量及绘制整理,对现保存完好的村内环境平面图、建筑环境立面图和剖面图进行记录保存,保护和修复传统村落遗产,重新规划村落内部环境空间,展示当地传统民居和生活方式,保留和继承文化传统,为开展传统村落环境及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4.3 清水村节点优化改造设计

4.3.1 景观节点细化

第一,合理的景观搭配设计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娱乐放松。基于此,可以设计互动座椅,修建曲折蜿蜒的道路,为空间增添趣味,加强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第二,室外景观座椅的设计、室内休闲空间的布置以及顶层书屋的设计,都是为了让浮躁的人们静下心来。设计景观廊桥能为室外增加开放性的空间,同时方便人们休息。特色的标示、良好的植物搭配,能够为人们增加趣味,吸引人们到此休闲娱乐[3]。

4.3.2 基础设施景观设计

第一,在村内设置公共照明设施。公共照明设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其需求量大,建设规模也日益增大。在村落内设置公共照明设施,有助于当地村民的夜间出行,还能够丰富其夜间的户外活动。

第二,设置合理的休憩设施。其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如村内天然温泉等,人工结合植物景观和建筑,构成一个可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为一体的村庄环境。

5 结语

清水传统村落保留至今,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对现代建筑展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非常重要。基于村落历史文化背景,在村落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村内功能空间的组织关系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同时,需设计出当地独特的村落景观节点,完善并细化传统村落景观的节点设施。可利用清水村的现有资源和代表性文化元素进行景观改造设计应用,为提升清水村村民整体的生活质量作出长远的规划。

对清水村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区域功能分区,完善村落整体景观。对民居采取持续活态更新策略,以政府治理为主,改造与环境不协调的民居。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要结合宏观的区域特征,细化微观区域,保护区域的完整性。

清水古村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利用天然山地高差与温泉资源,打造出独特的清水古村建筑风格。将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规划为古村的中心,建筑布局应遵循严谨的排布方式,设置规整有序的功能用房,优化建筑空间变化效果,满足建筑功能需求,使建筑整体特色古朴而不浮夸。

同时,要从多方面挖掘传统村落的潜力,让人们能够从建筑外观和建筑内部感受到清水古村原有的氛围。应规划商业体验区、休闲区、民宿区、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区、餐饮区、休闲娱乐区、温泉沁水区等,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使清水古村在享受到都市文明成果的同时,体现古建筑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要维护清水村的生态环境,在改善村落景观环境的过程中,不能仅关注旅游规划和开发,要尊重与保留原村落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习俗等,不能过多引入外来文化,致使传统的乡村风貌遭到破坏。要制订合理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得到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吸引更多资源。只有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与传统文化合理融合,发展地域性建筑,才能走出一条特有的传承之路。

参考文献:

[1] 孫军涛,牛俊杰,张侃侃,等.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17,32(3):102-107.

[2] 廖军华.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J].改革,2018(4):130-139.

[3] 许海川,徐越.乡土文化在传统古镇景观提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21,47(2):33-34.

作者简介:陈文静(1997—),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探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村民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