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特征分析

2022-05-30石章臣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

摘要:在美学思想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其主旨和核心,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建立的文艺理论。为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价值,文章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主要内在逻辑和主要当代性特征。希望通过本次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来源;内在逻辑;当代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3

0 前言

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特征进行分析时,首先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的来源,厘清其主要的内在逻辑,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使其当代性特征更加科学明确,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今的美学研究中充分发挥价值,从而实现当代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1.1 受古希腊美学的影响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时,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马克思不仅以批判性的方式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所具有的美学思想,同时也继承了很多古希腊时期的美学思想。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等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都对艺术和美展开了论述,这种关于艺术和美的思想对启蒙思想家美学方面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啟发作用,因此,这些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种关键思想来源。在青年时期,马克思便对艺术充满了欣赏与喜爱,并在大学期间选修了与美学相关的四门课程[1]。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创作了一百多首诗歌,这些经历对马克思的美学兴趣乃至美学思想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自己的创作,马克思声称其中能够确定的一个长处就是它们所构成的是一个艺术整体。

1.2 受启蒙主义哲学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卢梭等启蒙主义思想家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思想不仅表现在共产主义方面,即对人类解放和人类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在辩证逻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认为,人和人原本应该平等,但是私有制让人越来越贪婪,这就让原本自由的人类被一些外在枷锁禁锢。对于人性,启蒙主义思想家通常会预设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前提,将回归自然状态作为其价值归宿的立足点。因为深深被这种思想逻辑所影响,所以马克思也认为人类本质产生异化的原因是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则是避免人类本质异化的关键。

1.3 受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席勒美学所关注的人类全面发展以及人的要素等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文艺理论,甚至对其一生所坚守的文艺理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席勒所著的《美育书简》是对康德所提倡的人道主义的继承,也就是将人作为中心和目的,构建美学思想的核心,以此来批判近代文明,呼吁建立一个审美王国。席勒将完整的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主要出发点,从而实现了人格和状态之间的区分,确定了人、人性、美之间的密切联系。席勒察觉到了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的分裂,渴望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整的人。通过科学把握这种美学思想,马克思对其全面的人、异化的人等美学思想予以继承,摒弃抽象的人这一基础,扩展席勒提出的美学思想,使其成为社会理想中的一种。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对黑格尔提出的美学思想予以继承,但此类继承同样具有批判性,他通过唯物主义的形式改造了黑格尔提出的唯心主义思想,并将其在现实维度中引入,不再将艺术作为精神发展中的绝对一环,而是使其成了社会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也就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2]。

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在逻辑

2.1 将唯物辩证法作为立足点

马克思对文艺作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很多著作甚至书信中都涉及对文艺作品的引用或评述。由此可见,对于文艺作品,马克思具有非常独特的评价模式与评价标准,而其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建立的标准。唯物主义辩证法要求人们通过事物的统一和对立来发现其发展和联系之间的运动变化。在当代的文艺作品分析中,这种理论要求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文艺作品中,一定要充分体现现实生活,发现实际问题,使其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又需要处理好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也就是要处理好大众和典型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更是对塑造的典型人物展开了丰富的见解阐述。

2.2 将唯物史观作为重要表述内容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马克思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他认为社会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相关性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主要将艺术看作社会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明确了经济基础会对其产生制约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经济基础便具有了决定作用,可作为一种决定力量来影响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的相关性。同时,因为艺术属于上层建筑这一层面,所以它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相应的影响。这不仅是马克思对艺术内涵进行的概括,同时也是对艺术的基本定位。在马克思的文艺思想中,主要通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来体现艺术,这也是马克思对宗教、政治、哲学和艺术等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2.3 将科学与共产主义实现作为价值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思想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基于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研究其社会理想,也就是对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研究。在共产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文艺的发展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文艺中所涉及的审美活动和美感是人实现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全面的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同样,在人们探讨文艺理论的过程中,文艺所涉及的审美活动和美感也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它们不仅可以实现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填补与完善对文艺理论的思考,且能够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3]。

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当代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是对文艺本质、规律特征与社会作用等提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分析其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中,物质对意识起决定性作用,而意识仅仅是人们对物质所产生的自覺反映。意识的形式及其内容都不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如果脱离,便会出现唯心论一类的错误。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将实践作为考察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技术,通过物质所具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来系统、科学地说明这些辩证统一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而逐渐形成了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便逐渐演变为人化形式的自然。文艺作品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因此它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所有反映人类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的文艺作品都是在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就是马克思对文艺起源进行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代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结合;二是社会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三是现实性和审美性的融合。

3.1 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结合

所谓时代性,就是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反映相应的时代要求,并和相应的社会时代发展规律相符。文艺作品应准确反映时代变化,并深刻捕捉一个时代精神的真正发展方向。所谓人民性,主要是从阶级及实践这两个角度所获得的结论,因为生活实践是文艺的主要来源,而能够真实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也只会在丰富多彩的实际社会生活中存在。因此,无论是文艺的产生还是文艺的发展,其形式、内容都不是主观意识上的单独运动,而是通过文化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二元结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文艺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烙印。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时期产生的文艺作品也都具有独属于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刻影响与启发下,当代文艺作品也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人民性相结合的特征,体裁、形式、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在大力追求真实反映时代风貌,并自觉与当代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审美情趣相适应[4]。这赋予很多当代优秀文艺作品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从而有效促进了当代文艺的良好发展。

3.2 社会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虽然文艺作品大多来源于生活,但是人们凭借对生活的主观理解对其加工之后,文艺作品又呈现出高于生活的特点。作为一种社会产物,文艺作品的产生、存在及发展都与社会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让文艺作品与社会实际的发展规律相符,才能使其具备足够的生命力。同时,在文艺作品中,其思想性将对其深度模式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文艺作品不具备思想性,便会呈现出单薄、肤浅的特点。而在文艺作品的具体创作中,创作主体自身的思维模式、思想深度、创作动机和表达能力等将对其思想性起到决定作用。在文艺作品所具有的社会认知这一功能中,可以充分体现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认知并不是传统管束和宣传形式的教化功能,而是文艺作品在思想方面具有的启迪作用,从而让人们更深层次地思考自身的思想困境、社会问题等,它所强调的是启蒙作用,而不是传统教化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关于社会性,文艺作品需要在其表现形式及内容方面实现对社会实际需求的自觉适应。但是在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化社会环境中,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该如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应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在具体的文艺作品创作中,创作者不仅需要具备灵活地出入于雅俗之间的高超表现手法,同时也应该具备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可以使文艺作品更具思想性,并以当代的社会性为基础,从而更好地突出人民性。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破坏个体创作的娱乐性,对于民主性和宽容性并存的现代社会而言,其社会性的重要体现方式就是允许各种艺术形式同时存在[5]。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艺的思想性也并不是一种对文艺创作主体行为的强制,而是体现在文艺创作主体中的一种自觉性。

3.3 现实性和审美性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所以会强烈认同文艺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十分赞同文艺作品所具有的认知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现实性和审美性之间的融合在其哲学理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对立和统一之间的规律,认为本质和现象属于两个运动的矛盾体,这两个矛盾体不仅相互对立,也相互统一。本质属于现象所具有的内部联系,现象不可以脱离本质,因此二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也按照这一观点对现实性原则进行了界定。

所谓现实性原则,就是文艺作品应该忠实反映社会现实,可用典型形象所具备的典型意义来达到良好的历史体现效果,并充分表达创作者对现实的真实思考。此种现实性不是简单地描述社会中的现实现象,而是通过这些社会现实现象来充分了解事情的本质,从而实现审美高度的提升[6]。在具体的文艺作品创作和研究中,为达到这一效果,需要在艰难且复杂的现实中找出生活本质,并以足够强大的社会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作为基础,从审美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社会现实,从而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各种体验与思想抉择等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审美高度。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现实性与审美性的融合这一当代特征主要体现在文艺作品创作者对当代社会的悲悯态度与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当代社会现实抽象为一种审美情趣,从而实现文艺作品审美高度的进一步提升。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当代文艺作品创作与研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其当代特征的研究,并将其合理应用到文艺作品的创作与研究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具有的当代特征,以此促进当代文艺作品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潮.续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新篇章[J].中国文艺评论,2022(6):13-16.

[2] 王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D].西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22.

[3] 殷鹤,李世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先驱黄药眠[J].学习月刊,2022(4):54-56.

[4] 李艳丰.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路径[J].粤海风,2022(2):54-60.

[5] 夏潮.开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J].中国文艺评论,2022(1):35-37.

[6] 何瑞涓.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焕发当代活力[N].中国艺术报,2021-11-17(012).

作者简介:石章臣(1994—),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统战思想。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