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适应期跟读能力的培养
2022-05-30李军玲
摘要:跟读能力的三个基本阶段——正确跟读、大声跟读﹑感情跟读,也是根据入学适应期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渐进指导学生跟读的三个能力层级。入学适应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跟读,把握三个能力层级的要求,指引学生正确跟读不出错、大声跟读響又亮,感情跟读有方法,并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跟读;入学适应期;《我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
跟读,即听着别人的朗读,自己看着文本,同时模仿别人的朗读,尽量与别人的朗读在速度、节奏、重读和语调等方面保持一致。将跟读作为入学适应期语文朗读关键能力中的第一项,原因有三:其一,入学适应期学生识字量小,对朗读毫无概念,只能从模仿入手,逐步建立朗读意识,跟读无疑是最便捷的方式;其二,跟读必须建立在学会认真倾听的基础之上,在此阶段进行跟读训练,是对倾听关键能力的有效巩固;其三,跟读是入学适应期语文关键能力“四读”中指读、捧读、站读的基础,通过跟读习得基本的朗读方法,能为后续的“三读”打牢地基,实现“四读”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
我们从基本阶段、水平要求和能力表征三方面对跟读进行了能级划分,同时立足跟读这一语文关键能力,设计了《我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本文呈现依托此任务群培养入学适应期学生语文跟读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正确跟读不出错
“正确地读”是朗读教学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字、词、句都无法读正确,清楚、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无从谈起。正确朗读,须从入学适应期抓起。
入学适应期的学生识字量小、理解能力弱、模仿能力却极强,正确跟读的训练不失为提升其朗读水平最有效的办法。首先,要求学生正确跟读,是对其手、耳、口、眼、脑综合协调能力的锻炼。6岁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正确跟读,需要他们多感官联动。这对培养他们的视觉敏锐性和准确性有非常大的影响。研究发现,有不少易读错字、多字、漏字的学生,存在先天注意力缺陷、感统失调等问题,正确跟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此类学生的朗读正确率。其次,要求入学适应期学生正确跟读,是扩大其识字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阶段应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第一学段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共300个汉字。对于“零起点”的入学适应期学生来说,识字是必须要越过的一道坎。正确跟读,既能提高学生对教材内生字的掌握程度,又能外延教材认识更多的生字。识字量的增加,又会助推朗读正确率的提升。
入学适应期跟读能级表对“正确跟读不出错”提出的水平要求是“跟着语音,专注、正确朗读”;确定的相应的能力表征为“注意力集中,跟着语音正确仿/复读”“跟读时,不多字、不少字、不读错字”“愿意跟读,敢于朗读”。具体而言,需要观照情境创设、规范传递、互学跟进。
(一)情境创设,正确跟读有兴趣
情境创设是吸引学生的有效手段,更是引领学生完成体验与认知的重要形式。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他们主动跟读、正确跟读的情绪才能被充分调动。对于入学适应期的学生,引入动画、插图是最为直观且有效的方式。
依托《我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借助《我是小学生》文本,教师引入教材中呈现一群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的插图,创设了两个跟读情境。第一个跟读情境是“我们都是小学生,猜猜他们是谁”,让学生观察画面,联系自身实际,得出“他们是小学生”的信息,第一个跟读词语“小学生”便自然揭示。第二个跟读情境是“他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联系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感受,说说成为小学生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句子“我是小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跟读。从词语“小学生”的跟读指导,到句子“我是小学生”的跟读指导,在情境中逐步展开。
(二)规范传递,正确跟读有指导
根据跟读能级要求,教师需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适时向学生传递跟读要求,有侧重地指引学生读准字音。
首先,大处着眼,规范要求有抓手。入学适应期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在跟读教学的起步期,就需要规范要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跟读习惯。依托《我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师要求学生正确跟读“小学生”一词时,学生大多不理解什么是跟读,常常出现语音读,学生也读或者语音读,学生无所事事的状况。于是,教师明确提出以下要求:身体坐正,眼睛注视跟读内容;听语音时,嘴巴可以跟着一起动,但不发出声音;听读完语音后,方可跟读。如此,就赋予了入学适应期学生正确跟读的抓手。
其次,细处着手,读准字音有侧重。作为跟读教学基本阶段的第一步,正确跟读的落脚点在于读准字音不出错,尤其是关注易读错的字。例如,跟读“小学生”一词时,教师特别关注“生”字的发音,它包含了翘舌音与后鼻音两个发音难点,读不到位的学生不在少数。加上此时还未开始拼音教学,学生对该字的朗读完全停留在模仿层面。因此,教师多次范读,带领学生跟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三)互学跟进,正确跟读有保障
抓住入学适应期学生乐于做“小老师”的心理特征,可以互学跟进的形式,组织学生同伴互学,为正确跟读提供保障。依托《我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师组织同桌互相跟读、互相倾听、互相评价,正确跟读“我是小学生”一句,很好地提升了跟读正确率。
以上策略的实施,促使学生在入学适应期习得正确跟读的方法。成功的跟读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朗读的自信,为日后独立正确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正确跟读的习惯也促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养成了良好的听讲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效率明显提升。
二、大声跟读响又亮
将“大声跟读响又亮”定为跟读的第二基本阶段,原因有四。其一,笔者认为,只要正确跟读、大声跟读到位,达到流利跟读的水平只是练习量的问题。其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朗读是个体在眼、口、耳、脑协同运动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要求先于默读,这与小学生言语和思维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入学适应期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保持时间比较短,需要依靠大声朗读集中注意力。其三,“上课能响亮地回答问题”是许多语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回答问题相比,大声跟读的难度大大降低,无疑是帮助学生树立大声发言的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四,许多中高年段班级整体朗读拖沓,究其原因是在朗读教学初期错把“大声朗读”理解为“喊读、唱读”,最终形成了拖腔拖调朗读的习惯。在入学适应期指引学生正确地大声跟读,树立大声朗读的正确概念,对学生后期朗读能力的形成会起到重要作用。
(一)比一比,大声跟读要放开
“大声跟读响又亮”的能力表征有“跟读时声音响亮,朗读正确”“跟读时精神饱满,有表现欲”。入学适应期的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表现欲与好胜心,在跟读中采用“比一比”的形式,能有效激发他们强烈的跟读热情,帮助胆小的学生克服羞于开口、不敢大声跟讀的心理恐惧。
依托《我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在大声跟读阶段,教师让学生在正确跟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组长领读,组员依次跟读,比一比谁跟读得最响亮、最正确,且精神饱满。合作学习与大声跟读的组合,创设了平等、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教室里的跟读声此起彼伏。学生纷纷亮开了嗓门,放声跟读,迈开了大声跟读的第一步。
(二)评一评,大声跟读要悦耳
“大声跟读响又亮”还有一个能力表征是“跟读时,不喊读、不唱读、不拖腔拖调”。在之前比一比谁跟读得最大声的合作学习下,学生的跟读积极性已被完全调动,多数学生已不再畏惧大声跟读。不过,此时他们对于“大声”的认知基本停留在“比嗓门、大声喊”的阶段,并不清楚真正的“大声跟读”不仅要读得响亮,还要悦耳。对此,教师采用了“评一评”的方式,要求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PK”,评价标准为:读得响亮又好听。八位代表依次读完后,学生开始评价:“xx读得最好,因为她声音响亮,还没有出错”“我也选xx,因为其他同学的声音都是拼命喊出来的,我的耳朵听了都快炸了”“xx的音量很合适,听了很舒服”……在大家的推选下,读得好的学生再次朗读示范,其他学生跟读。通过“评一评”,学生逐步清晰“大声跟读”不是扯着嗓子喊,不是唱读,而是自然、响亮地朗读。最后,教师再次安排学生小组内练习,巩固正确大声跟读的方法。整个过程,倾听、合作学习两项关键能力作为配合任务,不断与核心任务跟读呼应,形成“一核多配”任务群组合,帮助入学适应期学生的语文学习步入正轨。
从正确跟读到大声跟读,学生的跟读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不仅能读准字音、不多字、不漏字,还能读得响亮又悦耳。随之而来的“连锁效应”,让学生自觉地将大声跟读的意识迁移到大声发言,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比以往教师单一的说教提醒有效得多。
三、感情跟读有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提倡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有感情,是朗读教学的最高目标,需要学生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语气自然;二是能够深入品读语言,揣摩、品味课文中重点的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把课文读得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感情跟读,能让入学适应期的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及朗读的魅力,激发学生从小热爱语文、热爱朗读的情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能唤醒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感情跟读,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而是提供相应的支架,让学生有法可循,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字创造性的理解,读出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理解和感受。结合感情跟读的水平要求和能力表征,常用、管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扮角色演一演,读句调有不同
感情跟读有方法的能力表征第一条是“听出语音语调的变化特点”。在汉语中,句有句调,也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不同角色的语言有不同的情感色彩,随之产生不同的语调。相对于纯粹地大声跟读,感情跟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度。不过,受年龄小、朗读能力弱等问题的影响,入学适应期的学生很难读出不同的句调。除了让他们模仿语音有感情地跟读外,扮角色演一演也是不错的训练方式。
《我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引入的《上学歌》中出现了小鸟说的话,教师采用扮角色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做一做小鸟,问一问同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学小鸟说话,让学生的表现欲爆棚。他们有的带着表情跟读,有的带上动作跟读,有效提升了有感情读问句的能力。更令人惊喜的是,扮角色演一演时,学生既关注了逗号的停顿,又关注了问句的语调,在趣味活动中学习了感情跟读的方法。
(二)和标点玩一玩,读长句会停顿
感情跟读有方法的能力表征之二是“模仿语音语调的变化,有节奏、有停顿地跟读”。停顿,是指词语或句子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朗读者在朗读时生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语言结构的需要,也是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能给听者以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入学适应期的学生读句子,习惯挨字顺词读,没有节奏与停顿的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引入“和标点玩一玩”的活动,指引学生感情跟读长句时会停顿。
依托《我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师先从课题“我是小学生”入手,在学生能正确、大声跟读的基础上,有节奏地范读“我是/小学生”,启发学生认真倾听,发现教师范读的停顿,渗透“读句子应该学会合理停顿”的思想。接着出示《上学歌》,引导学生将其与课题“我是小学生”作比较,发现《上学歌》不是单句,是由一行一行的句子组成的儿歌,在每一行句子的末尾处都有标点符号。教师以“和标点玩一玩”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见到标点朗读需要自然停顿的意识,再由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来实践练习。
(三)看插图想一想,读语速会变化
感情跟读有方法的能力表征之三是“跟读时富有感情,自信大方”。这必然要求跟读时语速要有一定的变化。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松紧。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读的速度则与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情感相关。不同的语速,能够凸显不同的情感。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精美的插图,是送给师生的又一把解读文本的神奇钥匙。利用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入学适应期的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还能帮助他们感知文字的温度,把握好感情跟读中语速的变化。
《我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引入的《上学歌》,表达的是小学生第一天上学时快乐、自豪的心情,插图中的小学生个个笑容满面,显然适合用轻快的语速去朗读。为了让学生关注到这一点,教师有意识地将看图说话作为辅助任务,与核心任务跟读搭配,让学生观察图中小朋友的神态、动作,借助画面的直观性和形象感特征,感受这首儿歌带来的轻松欢快。学生看着插图跟读,自然地将“奶声奶气的娃娃腔”改为了生活中遇到高兴事儿时轻快的语速。
停顿、句调、语速的指导帮助学生初步尝试了有感情地跟读。在后续的识字、拼音、儿歌、课文的不断跟读训练中,学生对有感情跟读的理解不断加深,能力也随之提高。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多数学生能做到见到标点自然停顿,自觉对长句进行断句划分,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调整语调语速。可以说,良好的语感在有感情跟读的训练中已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李功连.有感情朗读:教学困境及其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15(6).
[4]陈彩琳.让书声成为学生精神律动的音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训练案例研究[J].汉字文化,2018(2).
(李军玲,江苏省常州市龙锦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常州市青语会秘书长,常州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