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问题与策略探究

2022-05-30罗瑾王梦迪高扬万馨许一平

商场现代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公司治理科技创新

罗瑾?王梦迪?高扬?万馨?许一平

摘 要:国有科技型企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基础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现阶段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改革发展和创新活力提升面临的发展定位顶层设计、现代化公司治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对改革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有效提升国有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国有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助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关键词:国有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公司治理

一、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建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是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航标指引。国有科技型企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先锋队,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使命,在大国博弈和世界科技竞争的角斗场,国有科技型企业必须拿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引领创新链、产业链发展,在保障国家安全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贡献。

2015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等一系列国企改革专项行动,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双百企业”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操作指引》等一大批政策引导文件,鼓励国有科技型企业积极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活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无论是从国家重视程度、政策支持程度、资金资助程度方面讲,还是从经济社会、企业发展、员工成长需要方面讲,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都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国有科技型企业拥有产业链条长且完整、集团内部市场可进行创新成果应用推广、经费来源广等众多优势。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大多研究周期较长,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人力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风险,民营企业很少愿意投入,国有科技型企业则必须勇挑重担,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深入探索市场化改革路径,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发展定位不明确

国有科技型企业拥有“科研院所”和“生产经营单位”双重属性,既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国家、行业亟需的各类关键核心装备、产品和技术,又要承担上级集团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指标,发展定位不明确。在过去20多年的国企改革中,始终纠结于是以科研为主还是以生产经营为主,在执行业绩考核时,存在以经济目标为重,以科研成果次之,重眼前短期效益,轻中长期能力建设的考核导向,使得企业既要根据生产型企业奋斗经济考核指标,还要兼顾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任务,企业资源的投入左右摇摆,顾此失彼,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的有序开展。以转制科研院所为例,1999年前后,数百家原国家部委直属的科研院所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随后数年间,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残酷洗礼,一部分转制科研院所未能熬过生存发展阶段,被历史淘汰。另一部分转制科研院则通过几年的涅槃重生,逐步适应了市场化竞争,后期或独立经营,或被并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但是几乎所有的存活下来的转制科研院所,都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发展定位不明确导致的科研、经营两手抓,两手却都不硬的尴尬处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1) 创新领军人才不足,大师巨子奇缺。人才是第一资源,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大多数科技项目注重于短期效果,缺乏长期目标,研发人员的现实角色定位使其很难专注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究,造成领军人才培养进程缓慢,国内人才竞争环境无序,年轻骨干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部分国有科技型企业受限于减员增效的用工总量控制政策,合理的人才梯队未能形成。两院院士等是行业内顶尖科技人才的代表,一个院士就可能造就一个国际领先的学术领域,同时也会培养出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和一大批造福社会的科技成果。然而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国有科技型企业对于院士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所以很难形成有战斗力的顶尖科技力量。

(2) 科研装备落后,研发投入捉襟见肘。很多企业实验室建于三四十年前,主要大型仪器购置于十多年前,研发空间和设施设备既难吸引人才也难以满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需要,没有成果转化所必需的中试及产业化试验装置及场地。研发投入强度虽有硬性要求,但其中绝大部分经费需要企业自筹解决,在考虑必须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依靠自身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越来越难。科研的硬件设施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平台,也是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内外青年科技人才都是带着自己的项目进入企业的,他们要求有自己的配套科研平台、科研装备和仪器等,然而这些却成了制约许多国有科技型企业吸引人才的瓶颈。

(3) 创新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企业未形成以战略目标为引领的技术创新规划顶层设计机制。科研规划只着眼于当下,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思维,长期规划目标不明确,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及前瞻性、基础性研究项目较少。同时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在绩效考核中,重经营、轻研发,科技人员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影响创新能力的发挥,科技人员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部分企业只是初步采取了短期激励手段,与激发科技人员活力的目标不匹配,无法有效调動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需要探索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

(4) 创新文化氛围不足。没有形成有效推进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科技人员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情怀不够,没有将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与个人事业、日常工作有机结合,未能树立从事科技创新事业的荣誉感,得过且过,个人价值理念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企业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还没有形成。许多科研人员缺乏踏实做科研的耐心,而是急功近利、见异思迁。这就导致很多卡脖子技术、基础研究领域等难以做出高水平成果。

3.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能力弱

(1) 没有建立专门的科研成果产业孵化机制。缺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的平台和体系机制,各方资源整合的能力有限,产学研资互动发展张力不够,缺乏专业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团队,导致成果转化数量、水平、速度、质量等提升不够。

(2) 资本运作能力欠缺。新技术塑造成长为新产业,既需要体制机制,又离不开资本介入。国有科技型企業涉及的技术领域,有很多技术成果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缺乏资本运作能力,没有能够及时做成产业,技术保鲜期一过,再进行产业化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3) 缺乏核心成果转化基地。创新成果往往有自己的关键核心点,核心技术自我转化及改进提升是影响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和周期的关键。部分国有科技型企业没有满足自身成果转化的条件,经常通过外委来实现,这不但使新成果实施缓慢,实施质量难以保障,同时也面临核心技术外流的风险。

4.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未建立

部分国有科技型企业未建立起以董事会治理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造成如下问题:一是管理上董事会决策职能缺失,以行政管理代替公司制目标管理,决策效率低,审批流程长,内部消耗成本极高;二是董事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决策支持职能缺失,以行政部门审查意见代替专业委员会的决策支持,缺少外部专业人员决策依据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决策科学性不足。

5.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

部分国有科技型企业尚未建立与经济效益挂钩的用工总量管理制度。对各单位用工总量需求还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经营为导向的考核思维也限制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同时人才的分级分类管理不够明确。研、产、服、管各级人才标准不清晰,人员岗位职责与绩效指标不明确。市场化用工制度不完善。“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的机制不健全,人员数量和结构调整困难,人员活力不能有效释放。

6.约束激励机制不充分

国有科技型企业实施工资总额制度。首先,工资总额主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根据科研型企业的特点设定复合性指标的考虑不够,工资总额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其次,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市场化薪酬体系。仍停留在为职务、身份和资历付薪,为岗付薪、为能力付薪、为绩效付薪的体系尚未建立。收入分配仍存在大锅饭问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再次未能充分用好短期与中长期激励结合的长效机制。短期激励不够精准,知识、技术、技能要素未能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实施效果不佳;长效激励机制缺乏,未能绑定关键岗位核心人员。

三、深化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明确改革思路

以提升科技创新动能、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营业绩、优化组织架构为抓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产业公司股权多元化、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核心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建成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企业。

2.明确改革原则

综合考量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在改革过程中将坚持稳妥推进原则,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创新引领原则,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坚持效益提升原则,确保经济效益增长与劳动效率双提升;坚持增量改革原则,以快速扩大增量实现整体改革目标。

3.明确总体目标

通过改革行动,坚决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堵点,建设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显著提升科技攻关能力、技术孵化能力,补足科技金融以及产业化短板,建成治理模式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成为集研、孵、产、资本为一体的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科技企业(集团)示范。为行业产业发展持续赋能、为新技术新业务开拓做出先行探索,为国家核心技术攻关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4.明确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目标和经营业绩增长目标

针对改革周期,明确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申请量、核心技术拥有量、新产品新技术收入、科技领军人才及技术带头人数量等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目标。同时将企业活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明确改革周期内,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回报率、国有资产保值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业绩增长目标。

5.推进组织机构改革

通过组织机构改革,逐步形成“科研为重、以产养研、以研促产”的发展格局,产业布局更优化、协同更有效、结构更合理、专业化分工更突出,合力效应将逐步放大,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人员整合方面,先定岗、定编、定人才标准,并同步实现人员整合。资产整合方面,土地、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及固定资产要慎重划转,化解后期股权改革可能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6.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聚焦核心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内引外联,提高转化能力。围绕国家、行业和集团公司的重大技术需求,开展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创新方向,突出科技选题的市场导向,简化科技项目和经费的管理,释放研发人员的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7.以所属子公司为主体,有序推动股改

按照“一股领先+相对分散+激励股份”的基本思路,对所属子公司进行一企一策,设计推动股权的多元化,坚持国有资本的相对控股为主体,引进外部战略及财务投资者,同步推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各所属子公司的具体股权结构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分别考虑具体股权结构比例设置,分步有序实施。外部投资者的选择主要考虑两类企业:一类是产业链环节能够进行互补的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具有市场资源的产业链优势企业;二是金融投资机构财务投资者,以平衡治理结构并解决产业快速发展的资金要求。

8.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坚持以合作共赢、资源互补和可持续发展等为目标开展对外合作,通过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通过不断完善合资合作科学论证体系、固化合作标准流程、实施效果后评估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公司发展实际的科学完整的合资合作管理体系,同时及时退出未达到预期的合资项目,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可持续向前发展。

9.推行两级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

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坚持以提高科技型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相关经济效益为目标,全面推行两级经理层的“任期制、契约化”和“强激励、硬约束”,适时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同步建立健全普通员工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既要改基层,也要同步改中高层,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激发干部员工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一方面要建立规范清晰的选聘原则,通过多渠道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市场招募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制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强化刚性兑现。另一方面要实行市场导向的差异化薪酬体系,对标行业,具体根据岗位责任、岗位风险和贡献大小确定,原则是“以岗定薪、按责取酬、按绩取酬”,同时依据岗位聘用协议和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的执行情况,实行人员淘汰和转岗,执行刚性退出机制。

10.推动市场化用工机制改革

在现有的经营效益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基础上,从企业发展目标和规划、机构设置、定编标准、管理水平、人员编制和人员队伍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企业的年度用工计划,确保人员增长速率低于经营效益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实现经营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升。同时大力推行员工的市场化选聘与退出,通过岗位合同书建立约束机制,实现刚性退出,在制度层面实现能进能出。根据所在的产业或部门的岗位不同,设置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将绩效考评指标列入岗位合同书中,成为人员的选、用、育、留的重要标准和参考依据,实现收入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

11.强化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

探索实行集团内部工资总额单列,通过采用灵活高效、差异化管理的方式,在现有工资总额基础上,以增量激励为原则,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同企业经济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成果等复合指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激励及约束机制。推行适宜各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激励方式,对标市场化薪酬,严格按照绩效结果实践为岗位付薪、为能力付薪、为绩效付薪的薪酬管理和激励理念。以业绩为导向,通过调节绩效奖金,实现为绩效付薪;以强化正向激励、增量激励为原则,综合运用中长期激励手段,实现“拉开差距,体现张力”,使经营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与企业共享经营成果,共担经营风险。

12.建立权责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建立高效的董事会决策机制,通过本次改革,明晰各层级职责权限,提升董事会的决策效率与水平,建立与定位相一致的考核目标体系,实现决策管理革命。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对重要决策事项进行审议,并确保专委会审议意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董事会决策提供专业支持。

13.加强党建系统深化改革

坚持党的领导,把加强党的建设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的全流程,纳入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增强与企业科技创新、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等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国有资本运营的高质量发展。要落实四同步、四对接要求,把党的建设纳入改革方案,坚持党建入章程,在公司治理各环节融入党委审议前置程序,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合理建立容错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科技型企業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活力。在国家大力推动国企改革行动的大背景下,国有科技型企业一定要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改革红利,通过深入分析以往企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推动国企改革取得预期效果,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娟.国有科技型企业市场化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21(07):39-46.

[2]李寒湜.落实“科改示范行动”培育国有科技型企业深化改革尖兵[J].企业管理,2021(03):77-81.

[3]张宜.新形势下科技型国企的创新驱动发展[J].现代企业,2019(09):38-39.

[4]陈慧媛.国有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05):55-57.

[5]陈紫薇.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公司治理结构变革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

作者简介:罗瑾(1991.02- ),男,汉族,硕士,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与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公司治理科技创新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