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出师表》为例谈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思路

2022-05-30李元矫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先帝出师表刘禅

李元矫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当时,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收复中原,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他从当时的政治局势谈起,阐述了开张圣听、亲贤臣、远小人的必要性,展现了自己鞠躬尽瘁、忠贞不二的情感态度。整篇文章既无华丽的辞藻,又无繁杂的历史典故,多以四字词句直抒胸臆,说理透彻,情感真挚,言辞恳切,感人至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书愤》,提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将《出师表》奉为忠义表文之典范。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篇情感充沛的文章呢?下面,笔者就简单介绍一下自己開展文言文教学的思路。

一、准备课外资料,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想让学生切实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蕴藏在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就需做好准备工作。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准备一些课外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阅读、理解文章,为体会作者的情感作好准备。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以下资料:

(一)相关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后两年,刘备驾崩,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理政。蜀汉境内日益繁盛,百姓安居乐业。为了实现全国统一的大业,诸葛亮在平息了南方的叛乱后,决定于227年北上伐魏。为了确保后方无忧,临行前,他上书后主,以情真恳切的言辞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内外同法、奖罚分明。

(二)相关人物

1. 后主刘禅

刘禅,蜀汉怀帝,字公嗣,又名阿斗,是刘备之子,生于荆州。少时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公元 223 年,刘禅继位为帝,年号建兴。刘禅一生平庸,碌碌无为,宠信奸臣,贪财好色,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2.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原跟随叔父避世于荆州。公元207年十月,由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荆州、益州,和孙权共同对抗曹魏政权的“隆中对”之策。根据诸葛亮的策略,刘备众人成功建立蜀汉政权,并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后,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一生勤勉谨慎、赏罚严明,外与东吴交好,改善与西南各族的关系;内行屯田政策,发展蜀国经济。为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愿望,他曾前后五次北伐中原,终积劳成疾,于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出师表》写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临行前。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忠”与“智”的代表性人物,后世之人常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

展示了课外资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帮助他们理清文章的结构。

思维导图示例:

二、开展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结构脉络之后,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话题,组织他们开展讨论活动。

话题:本文最为人称道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情。请你说一说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现这一情感。

有的学生认为,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能感受这种情感。诸葛亮自幼随叔父至荆州,隐居于此,直到刘备三顾茅庐将其请出并委以重任。为感激这份信任和器重,他穷尽一生,为其效命。一朝一夕,一词一句,饱含深情,引人感慨。

有的学生认为,从“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可以体会这一情感。表中的“大事”即公元 223年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要求其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事情。“我”自接受使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只担心辜负了先帝的信任,损害了先帝英明的形象。作者从接受先帝任命后的感受出发,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了自己接受先帝托孤后的不易,表达了一心为国的忠义之情。

有的学生认为,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中能体会这一情感。作者言辞恳切,希望陛下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若没有成效,请陛下惩治“我”,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这是何等的赤胆忠心!诸葛亮之言不仅表明了他对刘氏父子无限的忠诚,而且展现了他为国效命、鞠躬尽瘁的决心。这句话情感真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在开展文言文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理清教学的思路,一步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

猜你喜欢

先帝出师表刘禅
莫嚣张
刘禅顺:独酌
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出师表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论《出师表》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影响
刘禅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