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议题式教学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2022-05-30麻辉武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

麻辉武

摘    要: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不仅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立足于对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能力因素的精准分析,开展具有开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综合性、系列性等特征的议题式教学。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细化议题式教学的种类,一例一策,然后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为支撑和主线,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课上合作探究等方式积极学习,有效发挥议题式教学的逻辑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最终达成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政治认同素养;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政治认同素养放在了我国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朱明光老师指出,政治认同可具体表述为“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并且强调“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政治认同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而政治认同素养是这一过程所取得的最终结果,即学生最终从思维和行为上都呈现出来的一种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状态。

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必要性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基于国家人才培养的诉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要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才”是关键。青少年学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之才,他们的政治认同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意识形态引导的需要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碰撞变得更加激烈。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学需要积极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坚定不移的爱党、爱国、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

(二)学生自身能力因素

1.提高政治概念“理解度”的需要

政治认同素养是一种内在的核心素养,其培育是一个逐步推进的漫长过程,会先后经历理解、接纳、主动参与等一系列阶段。其中,最先要完成的一个步骤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相关概念,即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而当前的教学现状却是,大部分学生往往对国体、民主、专政、我国民主实现方式有哪些等基本概念都一知半解。

2.提高政治制度“接纳度”的需要

明确“是什么”之后,需要深入理解“为什么”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我们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这显然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接纳、认同、信服我们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道路。当前,很多学生无法理解革命年代人民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决心,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加强对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3.提高政治生活“参与度”的需要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基本问题是渐次深入的。其中的“怎么做”,直接涉及当前绝大多数学生政治参与度不足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及相关条件限制,当前思政课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这直接导致学生政治参与度不足。

二、议题式教学的载体功能

议题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中具有开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综合性、系列性的探究话题为抓手,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为支撑和主线,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参与社会实践、课上合作探究等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而议题式教学正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对议题进行选择、设计、实施和探索,然后将议题巧妙地嵌入课堂或课外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使教学活动能够有序开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相关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议题式教学正是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通过多渠道合理选择并利用资源,引导教学设计围绕相关议题,最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思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议题的不断深入,达到循序渐进突破教学难点的效果。因此,议题式教学不仅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细化议题式教学,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主渠道。从这一角度出发,学校教育应着重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提高其实效性。

(一)情境化:提高教学“逻辑性”

《课程标准》要求将思想政治课教学设置为议题的形式,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围绕议题来展开。因此,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而言,议题式教学既是其落实的重要抓手,又是其实施的重要形式。

针对学生政治概念“理解度”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内在逻辑性的议题来解决。即教师在展开议题式教学时,须基于生活化的情境和案例来设计议题,并用多个有内在逻辑性的小议题来贯穿整个大议题,使政治生活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概念。

情境化的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挖掘日常生活和时政新闻中蘊含的相应政治理论,将它们提炼成议题,并梳理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特性,最终围绕议题展开教学活动。如在教学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必修2中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时,可把总议题设置为“居民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再将之细分为三个小议题“我国居民的获得感来源于哪里”“为什么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真正拥有获得感”“如何通过个人收入分配来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并用这三个层层递进的小议题将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案例,理解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概念。

(二)对话式:提高教学“互动性”

1.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规劝”和强行的“灌输”,这类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素养。议题式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来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素养。而学生的认知需要则是政治认同产生的内在心理动力,这就要求教师所设置的议题必须是学生能议得起来并且有兴趣议的话题,如此才能引发学生对政治生活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并不是只有这一种,下文还将介绍其他方法。

2.对话讨论,帮助学生内化政治认同

高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思想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2]。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可采取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辨析方式来帮助学生摆正政治态度。

政治认同素养是基于政治认知,在理性分析、判断、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置一些有价值冲突的政治性问题,给学生开放思考和自主选择的空间,引发他们去思考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打破思维壁垒,并在碰撞中形成理性认识。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抛出,然后寻找实际案例和科学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用以反驳那些不科学的、极端的、破坏性的言论。思维碰撞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然后矫正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最终形成理性认识。如此,经历了主动的辩论、探究过程,最终得出的理性认识就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这就是一个自然而然地强化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

(三)参与型:提高教学“实践性”

1.加强公共参与,促进学生能力养成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走出教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次把“社会活动”列入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并且明确要求“社会活动”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到三分之一学时。为落实这一要求,教师可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或直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展开议题式教学。学校必须重视政治参与实践,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实践条件。如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街道、农村、企业、市场等场所,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专题访谈活动等,推进高中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相较于校内教学,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了多方资源,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环境,是我们的社会大课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适时、有效的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整合内化和行为外化,真正发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参与的合力,发挥出政治认同素养的意义和价值。

2.以时政载体积淀政治认同素养的深度

与时俱进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高中思政课若想和鲜活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就要选择时政这一载体来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内容规定范围,让学生在范围内自主选择时事案例,并以“时政评述”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新闻时事发生的背景、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这一评述任务可提前布置给学生,然后在正课教学前安排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或者在上课过程中结合相关议题展开,当然也可专门安排一节“时政评述”课。展开这一活动,可锻炼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更关键的是能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政治生活的认知能力和政治判断能力,使学生不断积淀政治认同素养,达成深度认知。

四、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有效性评价

政治认同素养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培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个体终身发展和整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的内在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对政治认同素养进行评价”,或者说“如何判断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这一核心素养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实现效果”。

针对“如何对政治认同素养进行评价”这一问题,当前教育界给出的回答还是相对模糊的,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是因为政治认同素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存在,它的实效性是难以直接观测和度量的。笔者认为,针对政治认同素养的这一特性,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要将其具化为一些动词或者行为,用来描述目标最终会被怎样完成。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必修2中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时,教师可将政治认同素养层面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活动,能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中美疫情防控成果差距作出科学的评价。”学生在执行这些具体任务时,其内在品质和能力就会外显为他们的行为表现,而借助这些外在的行为表现,教师就可进一步推断并评价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水平。这一评价方式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议题式教学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当然,针对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评价没有“一锤定音”的方式。政治认同素养本身的内隐性和发展性,要求学校必须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当前,学校教育采取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往往是采用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的形式。我们必须认识到政治认同素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存在,具有难以被直接测量的特殊性,如果我们仅仅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必定难以对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作出全面而又系统的判断。针对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表现和问题回答情况进行相应评价,又可把教师制订的每节课对应的政治认同素养目标融入试题之中,通过观察学生对时政的分析和解答,或者对开放性情境任务作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来考查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这种具有创新性的评价体系和前述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途径是相辅相成的。

五、小结

政治认同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不仅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正如道德素质教育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一样,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也需要經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认可、政治参与四个层次。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时,要有效落实生活化的议题式教学、对话式的价值辨析、实践性的公共参与,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达成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7.

[2]韩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的政治认同培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5):35-37.

猜你喜欢

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
为议题式教学的三种“议”境喝彩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拨云见日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认识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