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2022-05-30于兰印
于兰印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中,构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对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具有巨大的优势与价值。文章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的重要性与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是多种组织机构组合形成的大综合体,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职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信息技术为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总体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但实现了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还在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管理目标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信息化時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可以优化高校信息化教学,转变管理思想,规避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实现资源共享,这是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一)能够规避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教师偏向复读机似的讲述,是一种“灌输式”授课方式,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阻碍了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借助大数据等,通过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平台,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符合自身逻辑的知识结构。同时,信息时代给高校和教育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提升了高校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提升了高校管理资源的投入力度,还提升了高校管理培训力度,促进了高校管理人员的发展。
(二)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信息数量不断增加,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高校学生更加倾向于网络化。尤其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如在教学、后勤保障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发展,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得教育管理更加贴合实际需求,从而使高校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诊断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信息时代带来的优质环境和硬件保障,给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带来了技术保障,不论是专门的教育科研网站的创办,还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教师管理和教务系统软件的创办,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转变管理思想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无法实现的,提升高校对突发事件或潜在隐患的响应处理能力。搭建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之后,全国各高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推出精品课程,让学生在家也能享受在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促使高校管理者的思想随着时代不断进步,赋予了高校教育管理者更加宽广的创新范围,使得管理者眼界更加开阔,通过提取管理经验和方法,可以提升教育管理质量,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高校信息化成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此,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高校必须构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信息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者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依赖于管理体系的创新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给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分配各方面的责任义务,不断完善各项机制,提升管理者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校应采取最适合的管理手段、处理方式、价值评判标准等,使教育管理满足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要求。同时,为了提升数据的流通效率,高校可以依托信息管理体系“顶层”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促使下属各分类机构直接向上级机构传输数据、提供反馈,为更多的人和机构提供资源与服务。
目前,全国很多“双一流”高校建立了“高校信息管理中心”,数据来源包括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以及行业、第三方、企业用人单位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变革,高校决策者应具备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真相的能力,不应仅局限在精确、广泛地采集各方面数据。因此,高校应积极引进信息采集、管理人员、信息分析人才,促使信息数据与高校职能更加贴合,使高校教师、管理者都能掌握基本的信息分析知识,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
(二)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意识,强化教育管理模式指导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对象是一线教师、科研者和广大学生。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高校应坚持人本思想,以人为中心,秉持“以师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高校管理服务,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高校应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和义务,进一步提升管理理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教育活动效率的提升,形成分工明确、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
在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建立一套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增强教育管理意识。同时,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党组织和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更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渠道、完善工作机制等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团组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管理的科学行和实效行,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管理环境,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素质
良好的育人管理环境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加强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应在充分考虑教育现实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加强育人环境的建设,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如为了丰富校园网络内容、净化网络环境,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网络中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不断提升他们对文化的辨别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高校应针对教育管理者的工作特性,不断优化管理制度,通过提升薪资待遇、畅通晋升渠道等方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促使管理者投身于教育管理工作中。同时,高校应注重情感投入,采用柔性人事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工作者消极情绪,在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者不但要保持锐意进取的心态,还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时刻要保持学习、工作的热情。为此,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基于管理者职业发展和相关需求,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在职培训、理论培训、业务培训等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服务效率和管理者的业务能力。
(四)提升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优质的数据和信息是大众资源,信息透明、可靠、安全、广泛是高校追求的目标。为了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相同的信息技术资源,高校应提升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共用同一数据库或者信息发布平台,不断增强不同专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平性,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合作进步。同时,为了增加学生日后求职竞争力,高校应不限专业、不限年纪地对学生开放所有的教学与研究资源,提升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使其有机会学习到专业之外的知识。为了提升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高校还可以采用“同读一本书”“同上一门课”等方法,提升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缩小地区或省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提升教育公平程度。
另外,高校应不断完善管理设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力度,为教育管理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使高校网络能够覆盖面更大、信息更加稳定。如为了建立完善的数据网,高校应加大校园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采用一体化的数据平台和系统,方便信息数据收集,增强校园管理质量。在招聘人才时,高校应要求应聘者具备管理业务能力、良好的计算机基础,以不断推动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五)积极探究教育管理新方式,完善管理信息工程支持体系
建立高校教育信息管理体系,对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至关重要,可以保障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能够使用一个系统平台进行工作。在这些平台上,高校可以分发任务、检测任务。如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运用系统数据的处理功能,通过记录信息处理痕迹,提升高校信息的安全性。在平台上,每个管理者都拥有独立的登录账号和管理路径。这样在内部校务管理上,借助独立的公众号和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高校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
另外,高校应不断完善管理信息工程支持体系,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高校垂直管理和横向业务,让“数描高校”深入人心。第一,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可视化处理校园中具体的人、财、物,以及各类事件、活动、过程进行的情况,对各类活动、过程开展动态“摄像”,对各类主体、实体进行静态“画像”,推动高校管理科学化。第二,高校可以成立专家小组,制定教育大数据分析结果使用原则和流程,推动教育大数据“数描方法”于领域专家分析相结合,促进高校更好的管理决策。第三,高校可以分级建立教育大数据中心,国家、省、校三级教育大数据中心应承担高校教育基础数据采集、备份工作,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展大数据项目、课题研究,为其他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等提供统计查询、分析评估、咨询建议等应用服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不断提升整体教育管理水平,高校就应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和发展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姚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实践研究——评《高校教育创新及其管理体系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21(3).
[2]肖贞祥.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方法的思考[J].科教导刊,2021(6).
[3]徐奋飞,刘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管理的策略探究[J].文化产业,2022(3).
[4]孙超,刘丽.信息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6).
[5]刘勉.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0).
基金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LYC2004020。
(作者單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