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保护中传承,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2022-05-30张近山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遗产考古文物

张近山

文物不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爱国奋进力量的重要源泉。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认为:“文物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谢辰生先生曾说:“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华夏子孙应担负的历史使命。

在线下博物馆珍贵的文物中受到历史和文化的滋养,在线上数字博物馆中沉醉流连,下单一个考古“盲盒”亲身体会文物挖掘、保护的乐趣,跟随专家学者的讲解探寻文物背后深邃的背景和生动的故事……5·18国际博物馆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社会公众得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文物之美,加深对文物保护的了解和认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从镌刻华夏民族内聚内敛、崇尚和平性格的万里长城,到展现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敦煌石窟;从以“一己之力”串联起东西方阿舍利文化传播带的稻城皮洛遗址,到诞生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的八角楼革命旧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凝结在遍布神州大地的文物之中。正是这些珍贵的遗产,为我们回首过往、立足当下、开创未来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保护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近年来,不论是《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热播的纪录片,还是《国家宝藏》《考古公开课》等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抑或是各大博物馆热卖的文创产品,无不折射出人们日趋丰富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更多文物在“活”起来的同时“火”起来、“潮”起来。之前也许只在教科书上有“一面之缘”的国宝,借助活泼可爱的文物表情包、诙谐幽默的文物说唱和设计精巧的互动小游戏,形象愈加丰满而生动。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的文物和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

保护文物,不止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 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 家,接待观众7.79亿人次。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为社会公众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注入润物无声的力量。不过近两年,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破坏文物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试行开放仅十多天,馆内就有多处展示物遭到破坏;去年3月,3名游客在长城上刻字被依法拘留并列入“黑名单”。一些游客觉得微不足道的不文明行为,却会让文物承受了不可逆转、不可修复的巨大损伤。这也提示我们,在加强文保工作、健全文保制度的同时,增强全社会珍视文物、爱惜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依然任重道远。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方寸之间越千年,文物不仅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而且是一种熔铸了深沉家国情怀的精神符号,是时间和历史的伟大见证。当下人们保护文物的每一份努力和成就,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彰显。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读后思考】

1.有人说,保护文物,不止利在千秋,也“利”在眼前。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实际说明。

2.为什么要保护和利用好文物?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猜你喜欢

遗产考古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三星堆考古解谜
遗产怎么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千万遗产
文物掉包案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