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的路径探讨

2022-05-30邱军

高考·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训练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邱军

摘 要: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指向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体魄强健、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强化体能训练,符合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符合高中生发展需要的训练计划,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确保教学内容的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对学生的学习、健康发展大有裨益。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会使体能训练备受阻碍。为满足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体能需求,高中体育教师应当探索高质量的体能训练路径,合理增加或减少学生的体能训练量,调整体育教学课程结构,改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强化体能;训练;教学策略

体能训练是培养高中生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符合《全面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契合新时期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目标。由于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课业繁重,相对缺少体育锻炼的机会,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滞后思想的干扰下,学生的体能训练意识会有所降低,这将使其形成“重学习、轻锻炼”的观念,不利于促进其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其身心素质。如何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加强体能训练,以增强學生的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由此可见,高中体育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运动,不断通过体能训练,提高锻炼兴趣。

一、高中体育体能训练项目

(一)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指借助负重物、健身器械、自身重量,在不损伤自身关节与韧带的基础之上,进行强化自身力量、增加肌肉围度、塑造肌肉形状的运动。在高中体育体能训练项目中,力量训练可以帮助高中生提高力量,改善骨骼、肌肉、韧带强度和韧性,增加骨密度,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脏功能[1]。

(二)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主要包括有氧、无氧、一般、专项训练,常见的耐力训练项目包括反复跑、定时跑、持续慢跑、持续快跑等。耐力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目的在于通过持续负荷,提高心脏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主要是培养高中生的快速运动能力,相关训练质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2]。常见的速度训练方法主要有下坡跑、牵引跑等,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学生的速度得到明显提升,身体各项指标处于健康状态,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

(四)柔韧训练

柔韧训练是指提高学生各个关节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训练对学生肩、腰、髋等关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通过逐步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具备身心素质发展所需要的柔韧素质,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中体育体能训练现状分析

(一)课程数量比较少

强化体能训练,有助于强健学生的体魄。但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意识到体育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设计了数量较多的理论课与综合活动课,导致学生体能训练时间被挤压。长此以往,一些高中生的体能训练意识会下降,较少的体能训练课,非但不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发展[3]。

(二)训练制度较松散

训练制度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自觉行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规范性。但在实际的体能训练中,一些体育教师未能注重设计和完善训练制度,仅依靠学生的自制能力和简单的规章来约束学生进行训练,这将导致训练制度松散,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不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训练效果。

(三)学生参与意识低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学生不仅要面临高考挑战,而且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教师在体育训练中及时开导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运动训练缓解焦虑情绪,克服压力,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发展[4]。但是,一些学生的体能训练参与意识较低,更愿意通过学习理论来提升训练水平,这将导致学生在体能训练实践方面欠缺经验,不利于体育训练效果提升。

(四)运动观念较落后

体育体能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盲目追求大重量、高负荷训练所带来的成就感,容易导致身体出现损伤,甚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一些学生的运动观念较为落后,在体能训练中未能了解自身的训练水平,便盲目增加训练强度,导致关节、肌肉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较轻的运动损伤可以通过摄入营养品和休息进行恢复,而一些运动观念较为落后的学生,未待身体完全康复便投入下一阶段训练,导致受伤风险增加,很容易影响身体素质的提升。

三、强化体能训练对高中生的意义

(一)提升身体心理素质

现阶段影响高中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科技发展推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于学生使用电子信息产品的时间变长,运动时间随之减少。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习与休息时间比例失衡。第三,受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学生很难拥有良好的运动环境。而结合实际情况,强化高中生体能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意识,使之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延时就餐、熬夜学习是“家常便饭”。通过强化高中生的体能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科学有序的生活方式,间接促进其学习效率提高,让学习成绩稳步提升[5]。

(三)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高中生所参与的体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难度,坚持完成训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为意识之一,学生通过训练可以促进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同步提升。

(四)树立终身运动意识

聚焦青少年体育发展,培养终身运动者,夯实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可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意识,使之通过训练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6]。

四、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的路径

(一)设置训练游戏,提高体能训练的趣味性

相比常规体育课程,体能训练的强度较大,以设置训练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来提升自我体能,可以提高体能训练项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7]。高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积极性的游戏,营造良好训练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例如,在“力量”训练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在准备活动中开展“肌肉拉伸”游戏,传授学生正确的热身方法,使之能够通过模仿,按照顺序活动身体关节,拉伸训练肌肉群,避免在力量训练中损伤关节或肌腱。高中生身体发育逐渐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即发育成熟和定型阶段,不同学生的肌肉、脂肪增长水平不同,在摄入营养和日常锻炼方面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致使身体成长过于迅速或延误身体成熟,易导致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使学生和体能训练受影响。接着,教师应当组织开展合作游戏“力量球接力”,将男女生分成实力均衡的两队,让其接力完成不同重量的力量球传递任务,提高体能训练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提升自我力量。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校内运动场馆、室外健身器材,开展“悬垂举腿”游戏,鼓励学生重点锻炼腰腹核心肌群,以缓解其久坐学习带来的疲劳感。针对无法外出锻炼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家庭自重、负重训练游戏,利用互联网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起“最标准动作”训练挑战,鼓励学生运用桶装矿泉水、书本、弹簧绳等生活物品进行力量训练,切实提高体能训练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質提升。

(二)设立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热情

设立考核制度,可以利用制度优势规范学生的体能训练,继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高中体育教师可以设立考核奖惩制度,针对表现突出和进步明显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对于退步明显且态度不良的学生,则要进行耐心疏导和客观指正,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欠缺及提升空间,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热情。

例如,在“耐力”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训练项目分为有氧和无氧两项,分别设立如下考核制度。首先,针对有氧训练,可以开展长计时跑、折返跑训练活动,相关考核制度有:要求男生在4分45秒内完成1000米长跑,在30秒内完成全程100米折返跑;要求女生在4分26秒内完成800米长跑,在35秒内完成全程100米的折返跑。然后,针对按时完成训练的学生,则要给予荣誉称号奖励,为其提供传授经验的平台,激发其参与体能训练的成就感。针对未能按时完成的学生,则要耐心帮助其总结经验,以课后辅导的方式,逐步提高有氧训练效果,增强学生耐力。最后,针对无氧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蛙跳、俯卧撑、平板支撑、单杠悬垂”等训练科目标准,与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示范正确训练动作,开展协同巡视活动,了解其他学生是否在训练中存在违背规则的行为。对于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运动补剂、奖状等实质性奖励,对于态度不良且未能完成训练的学生,则要进行心理疏导,陪伴其完成剩余训练,给予其精神鼓舞,使之树立正确的运动意识,产生参与训练热情和遵守制度要求的意识。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坚韧意志品质

高中体育体能强化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在学生原有能力基础之上,合理调节训练难度,增加训练项目,才能够提升训练效果,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品质。高中体育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学生的身体状况,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升,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减少对体能训练的抵触情绪,掌握不同的体育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速度”训练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开展“负重跑”训练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负重背心或绑腿”增加训练负荷,完成100米冲刺跑和400米接力跑。然后,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实际运动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增加或减少负重,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我爆发力和速度。针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开展“弹力带爬坡助跑、牵引跑”活动,利用弹力带辅助学生提升接力跑步速度,或以“两人一组、轮换负重”的方式,在100米冲刺训练中增加阻力,间接提升学生的速度,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最后,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起跑、追赶、冲刺动作,以“高频次、低强度”的方式开展专项训练,让学生掌握长跑、接力跑、冲刺跑的技巧,促进其体育成绩提升,使之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掌握迈步、调节呼吸、摆臂等细节技术,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提升跑步速度和意志品质。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高中生正处于发育中,对体能训练有独特看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来采取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能够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训练,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发展。高中体育教师应当明确体能训练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能训练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训练方案,活跃训练氛围的同时,激励学生自主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例如,在“柔韧”训练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播放广受学生欢迎的“刘畊宏健身操”,鼓励学生自主编创健身操,开展主动柔韧性训练活动,活跃训练氛围,增强学生体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动作、节奏感、平衡感,提出整改建议,让学生能够在跳健身操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身体各部肌肉,将柔韧训练强度控制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由此贯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然后,为避免学生在柔韧性训练中拉伤肌肉或损伤关节,教师要制作“坐式、卧式韧带拉伸”微课视频,上传至互联网班级群中,鼓励学生自行找时间观看并进行训练,目的在于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训练需求,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最后,教师要定期总结柔韧性训练成果,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开展不同量级的“柔韧性排位比赛”,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做出不同难度的训练动作,如“弓步下压、弯腰摸脚、坐位抓脚趾、平躺抱膝”等。利用“排位比赛”为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之能够凭借体能训练经验一展风采并感受体育运动之快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设置游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建立科学考核制度,促进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使之身心素质健康发展。高中体育教师要致力于探索高质量的体能训练路径,帮助学生通过锻炼来缓解课业压力、缓解焦虑情绪,使学生能够在针对性训练中树立终身体育理念。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并结合自己的能力来有选择性地进行锻炼。落实高中体育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奕丹.谈高中体育生命安全教育[J].田径,2020(12):69-70.

[2]张宗耀.高中体育短跑力量与速度的训练方法[J].田径,2020(12):40-41.

[3]李长扩.基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田径专项训练策略分析[J].田径,2020(12):48-50.

[4]杨殷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体育技术教学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4):96-97,100.

[5]赵芳.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主体间性合作学习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4):152-154.

[6]李晓兰.高中体育课程开设体育舞蹈选修模块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4):158-159,162.

[7]张永辉.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4):134-136.

猜你喜欢

训练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体育训练中分层训练法的应用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