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峰值体验原理,提高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

2022-05-30沈祖芬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策略

沈祖芬

【摘   要】社会与情感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尤为重要。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与青少年时期。根据峰值体验的原理,教师可以从关注欣喜时刻、认知时刻、荣耀时刻、连接时刻这四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任务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由此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关键词】峰值体验;社会与情感能力;策略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任务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它是人们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人们获得幸福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可教授、可习得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童年期与青少年时期。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峰值体验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五大核心能力的发展,具体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负责任的决策技能。

一、何为峰值体验?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评价某次体验或经历时,有两个决定性的时刻——体验最好或最坏的时刻,其决定了人们对一段经历的感受是好还是坏。人们在这些时刻产生的体验就是峰值体验。比如去游乐园,人们会经历煎熬的排队过程,这就是最坏的体验;一旦进入游玩项目,人们又会沉浸于游乐项目带来的强烈刺激中,这就是最好的体验。体验的好、坏程度越强,带来的冲击就越大。

结尾时刻也是十分重要的时刻,它能给人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比如学生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前期需要经历大量的道具准备过程和辛苦的排练过程,但最终学生在台上自信地展示以及台下观众赞美的眼光、热烈的掌声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学生而言,活动结尾的展示时刻往往是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时刻。学生在彼时获得的体验就是“峰值体验”。

二、为何要打造峰值体验?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这样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者对不常运用的知识会慢慢淡忘。然而,心理学家在大量研究后证实,人们的某些经历不会随者遗忘曲线而被淡化,反而会历久弥新,这就是“记忆隆起”。学习者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负责任的决策技能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校和班级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为学生打造峰值体验,使这些体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记忆隆起”,由此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和情感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打造峰值时刻?

根据峰值体验的原理,教师可以从“创造欣喜时刻,促进认知时刻,展现荣耀时刻,寻找连接时刻”这四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打造峰值体验。

(一)创造欣喜时刻,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所谓欣喜时刻,指的就是使人专注、享受、感到欣喜和信心十足时刻,即“峰值时刻”。

1.制造仪式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集体

一年级是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适应期,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初步养成的时期。此时,学生较多地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也较为随意,总体上缺乏自我约束力和规则意识,对于班集体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

一年级的第一次秋游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带上家里自制的美食,在班级内分享。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学生很快就融入了集体,建立起了对集体的认知。元旦迎新活动前,教师带领学生对班级进行布置,创设浓厚的节日氛围,并组织文艺汇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才艺,使他们进一步认识自我。通过一次次充满仪式感和惊喜的活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渐渐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对于集体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并以此为荣。且学生知道要约束好自己,遵守相应规则,维护集体荣誉。

2.增强活动的刺激性,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团队体验

学校的德育活动十分丰富,包括启蒙入学礼、入队仪式、童话节、童棋节、童贸节等,学生有机会体会峰值时刻带来的独特感受。教师可以增强活动的刺激性,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的峰值体验更深刻。

在童话节选拔赛中,一年级学生的参赛节目是演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在音乐教师的帮助下,全班学生根据站台位置分成几个小组,不同小组进行比赛。这一做法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师不断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最后,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圆满成功。该活动为学生的感官和心灵带来了的强烈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团结、敬业等品质的认识。活动中,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他们不断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将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

(二)创造认知时刻,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认知时刻指的是能够让人们恍然大悟的时刻,它能够让人们产生新的认识,做出新的改变。创设认知时刻,在教育工作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逐步提高目标,促进学生认识自我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明显,教师应为不同学生建立不同层级的目标,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特有的潜质,从而增强自信,获得内在驱动力。

刚入学时,小A是一个学习成績平平、做事马虎的学生。一年级时,学校大队部挑选礼仪员,小A是其中的一个候选人,但他并不自信。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小A逐渐能够落落大方地接待来宾,其自我认可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二年级时,教师安排了讲故事、朗诵等表演,教师鼓励小A勇于尝试,突破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小A能够绘声绘色地向全班同学讲故事,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教师以此为契机,鼓励小A到更高的平台去展示自己。一次次的历练让小A一次次感受到了荣誉带来的快乐。他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在提高自身要求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我认可程度。

对于像小A这样的学生,教师应不断地鼓励他们,引领他们树立目标,创造认知时刻。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在榜样的带领下,也能获得激励,成为更好的自己。

2.鼓励迎接挑战,助力学生突破自我

学生在接受新事物,习得新技能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畏难心理,如担忧、焦虑等。对此,教师可以降低要求,鼓励学生接受挑战,帮助他们从认识自我到突破自我,不断获得发展。

学校传统的三跳比赛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特别是踢毽子,许多学生都是零基础。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敢挑战、不服输的精神,教师创设条件,给每个学生分发一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