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双减”背景下学校作业管理功能与重心的定位
2022-05-30费岭峰
费岭峰
【摘 要】“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到“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与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是学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要真正落实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有效的作业管理,管理者需要明晰作业承载的评价、巩固与延学功能,并在管理中强化对作业评价功能的认识,做好对巩固性作业量的控制,鼓励创新延学类作业的设计,最终实现“控量提质”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作业管理;作业功能;管理重心
“双减”政策出台后,作业管理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与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是学校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双减”的目标之一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批判的是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反对的是忽视作业功能,忽略作业质量的做法。作业质量的高低与教师对作业功能的理解、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关系密切。
一、明晰作业功能,明确作业方向
作业是什么?通俗地讲,作业就是学生为了掌握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而进行的练习。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巩固已学习的成果,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工作。布置适量的作业,是使学生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径。作业应承载评价、巩固与延学三个维度的功能。
维度一:评价。这是作业的首要功能,也是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功能。作业的结果首先反映的是学生对相关知识是否理解,有没有存在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又属于哪方面的问题?是概念理解层面的,是思考过程中的,还是思维品质方面的?作业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更多是为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而设计的。
维度二:巩固。作业的“巩固”功能最容易为教师所理解。在很多教师看来,做作业就是为了巩固。这里的巩固主要指的是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与理解,强化对技能的掌握。“巩固理解”更多体现在学完陈述性知识后的作业中,比如概念、定义等;“巩固熟练”则更多体现在学完程序性知识后的作业中,比如运算、问题解决等。
维度三:延学。延学也就是延伸学习,这也是作业“学习意义”的充分体现。高质量的作业并不只是课内所学知识技能的简单重复,更是在依托课内所学知识技能基础上的延学与拓学。比如一些实践性作业、一些需要应用本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性作业等等。这样的作业在课改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显得更有意义与价值,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喜爱。
二、强化评价意识,加强作业管理
作业管理的重心是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作业管理应突出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关注作业的量,二是创新作业的质。学校教学管理者应注意引导教师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相关作业。结合作业应该体现的功能,管理者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指导与落实。
(一)强化对作业评价功能的认识
当前教学中,教师常会把学生作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归咎于学生的作业态度差。不能否认,造成学生作业质量不高的原因中有学生对于作业不够重视的因素。但学生作业质量不高,往往也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彻,尚未达到迁移运用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作业题目与课上所学题目不会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有时体现在情境的变化上,有时体现在问题的结构上,有时还体现在思维的要求上。这些变化对于知识理解不透彻、对方法策略一知半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总将原因归咎于学生作业态度的教师,缺乏的正是对作业评价功能的认识。
研究者发现,一线教师对于作业评价功能的认知不强,在被调查的8000多位教师中,明晰作业评价功能的人数占比不足20%[1]47。前文谈到,作业的首要功能是评价:一是评价学生对某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水平,二是从学生的作业状况来反思课堂教学的质量。唯有具备这样的认识水平,才能更加客观地分析学生的作业状况,对学生的错误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当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作业评价功能的体现也会因为作业布置的时机与作业的目的不同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体现在课堂作业中,表现为即时评价;体现在课后作业或者家庭作业中,则表现为延时评价。相对而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堂作业的即时评价功能的认可度更高一些,对课后作业或家庭作业的延时评价功能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努力强化教师对作业承载的评价功能的认识。
(二)做好对巩固性作业量的控制
通过前文提到的调查,还可以知道“有80.33%的教师认为作业的功能是‘巩固知识”[1]47。可见,一线教师对作业的巩固性作用是比较认同的。所以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其目标定位更多着眼于“巩固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一线教师在布置巩固性作业时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的匹配性不足;二是对象的适宜性不强;三是对作业量的控制不当。
首先看作业内容的匹配性问题。实践中发现,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以《作业本》为主,其中的习题往往缺少针对性,导致作业内容的匹配性不强。
再看作业内容的对象适宜性问题。当教师把《作业本》上的习题作为全班学生的共同作业时,自然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这会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做了过多简单重复的练习,或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基础性练习巩固的量不足等问题。
最后说说作业量的问题,这也是为社会诟病比较多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节假日,许多教师不放心学生假期学习的自觉性,会以过多的作业来管控学生。这种现象的存在与过于强调应试有关,也与教师缺少针对性的作业设计能力有关。
因此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来说,巩固性作业量的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又基础性的工作。
(三)鼓励创新延学类作业的设计
作业不但具备评价功能,也具备学习功能,完成作业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设计一些延学类作业很有必要。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项目式学习类作业等都是延学类作业的形式。这些形式的作业往往更关注让学生经历学习经验的积累或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为每位学生提供“基于項目需求和个人经验的学科知识调用机制,且不限制新知识的卷入”[2]。这样的作业无疑更符合素养指向的作业要求。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要鼓励教师创新作业方式,设计有利于学生素养发展的作业。
三、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教师引领
学校教学管理者在厘清作业的功能与明晰作业管理的重心基础上,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教师结合本班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重组《作业本》上的作业。日常教学中,如果要求教师完全抛弃《作业本》,每次都自编作业,未免要求过高,也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重组、分类,用好《作业本》是一种既有普适性,又能提高作业针对性的可行方法。
第二,鼓励教师设计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在提高学生作业针对性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实现作业的评价与巩固功能。
第三,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式的作业评改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比如设计“免做作业”的激励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课堂作业连续得优的学生可免一次家庭作业)与课后作业质量(课后或家庭作业连续得优的学生可免一次家庭作业,或享受一次自选作业的机会)。
第四,鼓励教师实践创新性作业,将探究性作业、学科项目化学习作业等作为学生作业的常态形式,凸显作业的学习价值。
总体而言,学校管理者必须需要明晰作业承载的评价、巩固与延学功能,并在管理中强化对作业评价功能的认识,做好对巩固性作业量的控制,鼓励创新延学类作业的设计,最终实现“控量提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旭东.精设计·巧管理:作业改革促“减负”精准落地[J].中小学管理,2018(7):46-48.
[2]林莉,袁晓萍.基于学术性探究的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以小学数学“校园数据地图”项目化学习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1(1):83-87.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3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