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2022-05-30沈唯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景观设计尤其是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对我国实施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本体研究中发现,空间、体积、结构等是核心要素,它们与新技术运用、意境生成、社会设计、行为策划、“家园感”营造等理论及其应用密不可分。随着我国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美感从根本上来看离不开乡村人民在现实生活中对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及休闲空间等的审美需求。文章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品质提升的策略进行探索,旨在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助力“美丽经济”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传承与提升乡村景观文化内涵,使乡村既留得住美景又留得住人。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4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如何让农业成为更有吸引力的产业,让乡村变得更美、让村民变得更富有,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其重点之一就是用设计学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来讲,就是从乡村景观的空间形态设计美学视角介入美丽乡村建设,从而进一步满足乡村人民对自身生活与生产空间的审美需求,以乡村景观的“美丽经济”助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把乡村美与乡村文化内涵紧密融合,提升乡村的生活品质。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美与产业强、村民富是密切相关的,乡村美与乡村产业进一步现代化也是密切相关的。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设计文化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二者相互交融,涉及乡村产业、乡村文化等方面,对我国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善治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理论探索

1.1 空間形态设计与新技术、厚人文有效结合自然产生意境美

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意境美离不开人与景和谐关系的构建,这种意境营造的核心是人在乡村景观体验过程中获得的审美愉悦。从景观美感数量化的角度来看,产生意境美要有科学基础,即不同类型的空间模型。景观美感量化分析主要体现在客观环境量化与主观感受量化上。就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美感展开分析,客观环境量化是对水体、乡村道路、林、田、村等客观因素进行定量化展现。主观感受量化体现在乡村景观空间与形态的美感、形态的色彩、动感等主观因素的定量化展现。量化分析需要运用高新技术,如运用GIS分析平台的技术构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这是从高新技术的运用角度来评估乡村景观引发美学反应质量的常用手段。从设计美学这一人文角度来看乡村景观意境美的本质,意境的营造离不开乡村的文化底蕴,其核心是审美活动中人的心理感受、身体感受与景观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审美世界,而且这种审美世界在多数人的体验过程中具有相通性或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丰富且共通的社会性。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设计出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意境美,与人在体验过程中对环境整体性的重视密不可分,独特的乡村文化底蕴是人与景产生情感共鸣的核心之一。

1.2 空间形态设计及其社会性的统一

从设计的本质来看,“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1]。从世界现代设计史与规划史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之后,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越来越强调人与景的互动,乡村公共性景观的共享属性是核心之一,具体表现在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直接反映当地人的普遍需求。例如,根据美感需求展开设计,设计目的不是满足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审美需求,因为共享属性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这与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多种目的密不可分,具有复合性,如经济目的、休闲目的等等。其中功能的复合只是一方面,这要求空间形态设计具有预测性,能体现当地人的普遍诉求、综合诉求与主要诉求,符合社会规律。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当地人和设计师共同进行设计,这有助于关注当地人的真正需求。当地人在设计师离开后,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延伸相应的设计理念,推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种社会设计的做法与设计中的社会性概念有所不同,但从学理角度来看,设计的社会性属性是设计的根本属性之一。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着眼点不仅在“形”本身,而且因为根植于社会需求的根本层面,所以成为面向当地人实际需求的自然而然的存在,即“形”本身与设计的社会性可相互并列地分析,也可把“形”作为设计的社会性的一部分,二者不可分割。

1.3 空间形态设计与生态、行为策划的整体与综合考量

在我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关乎乡村人民的生存环境,创造性地满足乡村人民的真实需求,构建村民和乡村环境协调、和谐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也就是说,“设计应该先‘事实,即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时间因素下的需求,以此作为设计目的;然后再‘求是,即选择所造‘物的材料、工艺、形态、色彩等内部因素”[2]。从生态角度来看,根据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设计单元的空间关系、二者的相互作用及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所呈现的状态等构建乡村景观空间的大格局,设计是时空关系中的存在形式。在这种时空关系中,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点、线、面的一体化格局十分重要,是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基础。从行为策划的角度来看,空间形态的设计基于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优质的空间形态设计品质能大大提高基本活动的质量。景观行为构成的基本要素如意向、文化等,因景观的时空环境的不同而体现出基础性与复杂性,以行为策划为核心从而体现的空间形态设计,在平衡当地村民实际需求的过程中十分重要,认同、尊重、理解等是乡村人民的基本需要中十分核心的内容。所以,需要对空间形态设计与生态、行为策划的关系进行综合考量。

1.4 空间形态设计与设计的灵魂:“家园感”的营造

无论是乡村景观对劳动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还是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运用各种空间形态设计手法,都不能忽视乡村景观设计的精神维度,乡村景观设计的灵魂是“家园感”的营造。这一维度多是从村民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在乡村景观构成方面,空间、体积、结构、色调等要素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有基于乡村文化底蕴的心灵依恋的“港湾”与对“家”的精神上的眷恋才能为乡村设计注入灵魂,让村民与自身所处场所或环境建立情感联系。这种情感维度的营造通过点、线、面的组织,还有空间、体积、结构、色调等要素的营造可以实现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人作为乡村景观的主体,其行为、心理、文化、信仰等,对“家园感”的营造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建设宜居乡村必须考虑的因素。从国外规划学的视觉研究中也可以找到关于环境意象与情感关系的理论:“一处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在情感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起协调的关系,它是一种与迷失方向之后的恐惧相反的感觉。这意味着,最甜美的感觉是家,不仅熟悉,而且与众不同。”[3]乡村景观设计的灵魂之“家”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熟悉感、依恋感、大地与自身在情感维度的高度融合等达到的。设计的得体、安全与可交流的环境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特征,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和谐发展密不可分,其目标之一是有利于人精神境界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2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品质提升的策略

2.1 从当地人生产生活需求角度,进一步提升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品质

从世界现代设计史的角度来看,将“形式追随功能”作为重要理念之一的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功能第一性、形式第二性,这一设计理念也适用于乡村景观设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景观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乡村景观的功能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发展更具复合性,或不局限于“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笔者认为当代中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设计应进一步根植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需求,进一步融合功能与美感,即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乡村景观能进一步满足当地人的多方面需求,包括生产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在空间设计中注重单一的功能可能会使得空间的利用率与吸引力降低,景观设计在功能上的复合可以进一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同时,从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的角度展开设计,重点关注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等,以此丰富空间的用途与意义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林中适度融入慢行道、休闲场地、观景点等等,丰富景观与人的互动。这要求设计既注重功能拓展,又体现“以人为本”,二者并不矛盾。因为“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关系,而是共处和互动的关系”[4]。二者应进一步根植乡村当地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例如,有必要在乡村景观中增加互动性设计,也就是景观空间形态设计要进一步以当地人的体验为中心,通过富有特色的功能性空间或体验性空间加强人与空间的联系,让人与空间产生更多的沟通交流。例如,新疆阿勒泰禾木村的景观设计就极具美感,尤其在层林尽染的秋天,周围群山环抱,整个村庄笼罩在金色之中,原木垒成的木屋充满了质朴的乡土气息,从远处看就是一个个“点”状的景观形态。小木屋选用当地材料建设,能抵挡严寒,既具备实用功能也富有美感。小河、木屋、桦林、炊烟等突出了景观的意象美。当地的建筑景观具有祈福、遮挡风霜雨雪、储藏食物与饲料等多元化的功能,体现了设计的重要价值。新疆阿勒泰禾木村的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因为充分根植于当地人适应自然环境的实际需求,如御寒、祈福等等,使当地人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当地的景观空间形态设计能浑然天成,离不开设计师对自然环境、当地人实际需求等要素的考虑,最终构建了自然、人与设计之间的和谐关系。

2.2 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进一步助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本地特色资源是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根本依靠,如富有当地特色的山水资源、历史古迹、人造特色资源等,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特色产业。其中,挖掘特色资源的核心价值十分重要,这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程度的基础。此外,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乡村旅游、民居民宿、休闲农业等都与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紧密相关。例如,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上梅州下石湖村羊肚菌种植基地设计了一座座排列整齐的羊肚菌大棚。这些大棚并不是单纯从满足艺术需求的角度设计的,规划与设计这些景观空间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促进当地农户增收。所以,尽管在这里设计多以空间形态的表征体现出来,但设计也是生产要素配置和资源整合的手段,空间形态设计作为这些手段的外在表现之一体现出来,而不是单纯为了空间的艺术性与丰富性营造的。

2.3 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与乡村文化内涵紧密相连

我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应重视乡村文化价值的凝练与提升,如进一步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建筑风格、当地风俗习惯等,塑造具有本地文化底蕴与特色的乡村品牌。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不仅要关注造型设计,还要以造型为载体开展具有丰富社会性的设计。重视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社会性维度是使乡村景观更具吸引力与“家园感”或引发乡情的必备条件,如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乡村生态游、农家乐等等,促进农业与文化及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保护乡村文化与彰显乡村文化内涵十分重要,这关系到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因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牵涉精神维度,即“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5]。以我国山东常山庄村为例,山东常山庄村以农家院落为基础设计了各种馆室,如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被确定为“党性教育基地”,彰显根据地文化,并突出中国北方乡土文化与齐鲁传统文化,厚植红色文化底蕴。山东常山庄村的各种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空间形态设计赋予了空间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各馆室的规划设计、环境空间设计、陈设設计、材料运用、照明设计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设计师紧紧围绕根据地文化、北方乡土文化、齐鲁传统文化等塑造与提升空间的价值与吸引力。

3 结语

从空间形态设计本身来看,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组成元素是村、路、水、田、林等等,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构成元素是点、线、面,核心是空间、体积、结构与色调。从空间形态设计与人的关系来看,这些形态要素与新技术、厚人文高效结合自然产生意境美,空间形态设计及其社会性的统一,空间形态设计与生态、行为策划的整体与综合考量,“家园感”的营造等密不可分。从空间形态设计与经济、文化等的关系来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笔者提出了提升我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品质的策略,即设计从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植当地文脉与资源,助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文化内涵紧密相连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保持我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乡土特色、因地制宜进行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不能将城市景观的设计方法生硬地套在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上。因为地理环境、人文等要素的变化决定了设计造型等因素也会随之变化。不仅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景观设计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要提升村民参与设计的积极性,进一步把专业设计师的设计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結合起来,提升乡村人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乡村人民的幸福感。

在我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艺术表征不能脱离设计的多维性构成。空间形态设计是社会性的载体,同时空间形态本身也是设计丰富的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种综合要素具有复杂的关系。同时,在未来的乡村设计中,设计成为对生态要素、生态效益和景观形态进行有机组合与资源配置的方法。在保持我国乡村自然风貌与乡土景观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组织、整合与资源配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乡村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等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保护、改良与创新当地的地方特色,同时为当地的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提供新的创造性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4.

[2] 柳冠中.事理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26.

[3]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3.

[4] 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7.

[5]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沈唯(1980—),男,江苏江都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理论、艺术与设计。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农村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