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2022-05-30代合炎

健康之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锁骨骨折并发症

代合炎

摘要:目的  分析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外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从手术指标、预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肩关节功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畸形、肩关节功能障碍、骨折延迟愈合方面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骨折固定效果好,术后恢复快,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治疗安全性高,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锁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肩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

锁骨骨折在骨科比较常见,一般为暴力损伤导致,既往一般采取常规绷带外固定或者支架外固定进行复位固定治疗,但效果并不显著。随着临床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逐渐应用在各种骨折手术治疗中。通过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能够确保锁骨骨折的固定效果。本文就锁骨骨折患者开展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2~63岁,平均(42.5±4.3)岁;骨折范围:锁骨中1/3骨折13例,锁骨外侧1/3骨折10例,锁骨内侧1/3骨折1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4~60岁,平均(41.6±3.7)岁;骨折范围:锁骨中1/3骨折14例,锁骨外侧1/3骨折12例,锁骨内侧1/3骨折9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组资料对比,具有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锁骨骨折的诊断标准;经X线锁骨正片、CT等检查确诊;符合外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指征;患者及家属自愿入组。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病理性骨折、陈旧性骨折;心脏、肾脏、肝脏等脏器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严重传染性疾病者;精神异常、沟通障碍等不适宜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1.2.2 观察组

患者入院后均完善治疗,确定手术治疗方案。经采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保持平卧位,将软垫垫在患侧肩下。确定骨折位置,以此为中心,沿着锁骨长轴取5~8cm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根据具体情况将上下组织适当游离。将锁骨上神经解剖后分离,进行充分的保护。将颈阔肌和锁骨骨膜切开,保证皮肤切口和肌肉切口在两个不同平面上,目的是避免术后黏连。将粉碎的锁骨骨折块充分暴露,并注意保护骨块上软组织,尽量不要将其剥离。用组织钳将垂直插入下方软组织的碎骨块拔出,并对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和胸膜腔顶部进行充分的保护。借助组织钳将骨折端充分复位。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组织钳将锁骨进行提拉,以便观察骨折端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将8~10孔S型重建鋼板置于锁骨上端将锁骨锁定,在钢板近端打入1枚确定好长度的螺钉,在钢板远端置入2枚螺钉,并观察骨折端稳定型。近端锁骨不稳定出现摆动的,需要在近端再打入2枚螺钉,以形成稳定的结构。所有螺钉置入完毕后,确保锁骨两个断端均稳定。继续将剩余的钉孔打入,保证每侧有3枚以上的螺钉进行固定。在复位骨块过程中,可使用可吸收线缝合部分骨块软组织,以稳定骨折端。

进行妥善的术后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抗生素。一般术后2 d拔出引流管。术后12~14 d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能拆线。在术后定时进行X线检查,并使用三角巾悬吊患肢4~6周的时间,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肩关节及手部功能训练。术后6~8周开始进行关节负重训练。骨折完全愈合后,将内容物取出。

1.2.2 对照组

绷带外固定治疗。麻醉后,使用手法闭合复位操作,尽量恢复锁骨骨折解剖结构。经C型臂X线下透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是否满意。绷带固定治疗:指导患者面向椅背跨坐,双手叉腰,拇指朝前,挺胸并平视前方。固定椅子,并使用膝部抵住患者后背。将患者双手向后上斜扳,使其保持双肩向上,呈过度挺胸状,并将两个棉垫放在患者腋下支撑。选择合适长度的绷带,自患侧肩向后绕到腋下,再经过肩前上方横着跨过背部,绕到健侧腋下,自肩前上方绕过,绕到背部,再绕过患侧腋下,以“8”字型外固定,共绕8~12层左右,并使用三角巾将患侧手臂悬吊在胸前。指导患者进行门诊复查,观察愈合情况,并适当调节“8”字型绷带松紧情况。持续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

1.3 观察指标

(1)评估手术指标及预后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皮到所有操作完毕时间),术中失血量(负压吸引血量、使用过的纱布重量与使用前纱布重量差值等统计结果,以1 g=1 ml换算),及骨折愈合时间评估。(2)评估手术治疗效果。优:骨折愈合好,无畸形情况,X线检查见对位对线,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良:骨折愈合好,术后有不同程度移位情况,局部隆起,关节功能基本正常。差:骨折部位存在明显畸形,出现骨不连情况,存在活动障碍情况。优良率=优比例+良比例。(3)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标准参照Dawson评分,分别进行疼痛、日常生活活动及关节活动度、肌力四个方面功能评估,最高评分分别为15分、20分、40分及25分,分数与肩关节功能成正比。(4)评估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畸形、肩关节功能障碍、尾钉断裂、感染、骨折移位、骨折愈合延迟[1]。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指标及预后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多(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 手术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手术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肩关节功能对比

组间术前肩关节功能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评估中,疼痛、日常生活活动及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畸形、肩关节功能障碍、骨折移位、骨折延迟愈合方面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锁骨骨折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既往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绷带固定,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可能会出现骨折移位、骨折愈合畸形情况。而锁骨骨折愈合畸形还容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造成肩关节功能障碍。

从治疗效果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更符合力学张力带原则,能够保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钢板材料的优势在于可随意折弯、塑性,因而更贴合骨折部位,进行有效的固定及保护。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还可方便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缩短肩关节康复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早(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觀察组术后1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畸形、肩关节功能障碍及骨折移位、骨折延迟愈合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从研究上看,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好,钢板可塑性强,螺钉可直接拧入,因而手术时间短,缝合时间也缩短。钢板螺钉可对骨折部位进行很好的固位,因此,术后骨折移位及螺钉断裂的情况比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也较为显著[2]。从并发症上看,利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保证钢板强度,固定效果较好,术后发生骨折愈合畸形、延迟愈合及骨折移位导致的肩关节功能障碍并发症少,恢复快。

综上,将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应用在锁骨骨折的治疗中,效果好,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谢勇.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3):113-115.

[2]王晓军,魏晓君,郭福溪,张慧.Herbert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效果及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9):33-35.

猜你喜欢

锁骨骨折并发症
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单点注射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患者锁骨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手术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60例锁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