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022-05-30王国蓉
王国蓉
内容摘要:在文言散文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作者背后的动人情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现以《岳阳楼记》一课为例,浅析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本文分别从确立教学目标、创设真实情境、知识的意义建构、融入信息技术四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深度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深度学习 《岳阳楼记》 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从全视角深度学习观的角度来界定深度学习:“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学习者在与他人互动以及环境互动中,关注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能够迁移并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义生成的过程。”[2]学习按照习得的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浅层学习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是一种低级认知技能的获得,涉及低阶思维活动;而深度学习则处于高级的认知水平,面向高级认知技能的获得,涉及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活动。[3]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深度学习是指为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来自主学习,将新知识的获得与自身认知结构相结合从而产生意义建构,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中能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能够解决问题并总结反思的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在语文学科中如何落实,需要依据语文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确立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实践向导,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意义建构学习“单元”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融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深度学习的向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由之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将三维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融合,导致教学目标的确立只是盲目且机械的按照分类来划分,也起不到应有的导向作用,最后成为教学设计中的浮于表面的部分。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学目标设定应以提升学生的深层理解为指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阅读教学目标依旧停留在“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的浅层学习层面。浅层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教会他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死板的按照任务规定完成学习任务,恰恰缺少了改造世界的创造力和想象思维。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和能力,应将深层理解维度的目标与原有的三维目标进行有机融合,以思维的发展目标为基准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学习者、行为、情境与工具四个要素,在融合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中也要体现上述四个要素,[4]具体表述三维目标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作是教学目标的整体,而不是分离式的部分目标。只有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才能继而学习方法、感受过程,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建构出深刻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例如,在《岳阳楼记》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上,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设定为反复誦读课文,整合理解直至能够背诵;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设定为感受千古名篇的语言美,能够赏析精彩的景物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设定为感受古人的三重精神境界,明确文章的核心主张,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提升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串联理解能力。
二.真实情境的创设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中国古代诗人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意境说”,强调情景交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可以投射在客观事物上,反馈的是事物自身带有的情感色彩。基于情境教学法,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能够使学生大脑中的情感部分与情境产生共鸣,在相应的情境中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和审美观念。除此之外,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情境中增强对美好事物和优美语言的感受和体悟,从而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这种情境式的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课堂当中。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学设计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传统教学中课程开始时的学生状态相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因此,教师在开始教学《岳阳楼记》之前的课堂导入部分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渲染氛围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登楼赏景的自身体验,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岳阳楼,从范仲淹优美的语言中体会到了岳阳楼的美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想象自己就是那迁客骚人,正身处岳阳楼上眺望远处美景,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的导入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工具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VR等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佳。
三.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所代替的。[5]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领会和感悟,仅仅靠老师的“一言堂”是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去走进作者,才能领悟文章的深刻意义。教师需要做的是结合文章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搭建深度阅读的桥梁,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的深度理解。本研究以《岳阳楼记》为例展开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三种具体方式:
(一)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现象。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化,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妨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选择适切性性较高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营造出充满生气的课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在《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讲授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被动,缺乏新意。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先形成自己的理解,再通过生生共享共析精彩的景物描写,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点评,这一环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也能提升学生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教师需要对生生讨论和互动加以适当的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
(二)进行学习迁移,促進学生深度理解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带有独特经验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之前学习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与迁移,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岳阳楼记》对景物描写分析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联系在之前的作文课中的探讨过的经典文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连结沟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短的回顾,逐步引导学生正向迁移,突出对文章立意的理解。从而过渡到《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深层立意的探究之中。同时在文言散文阅读方法和鉴赏方法方面,也是对学生方法论学习的一种指导。
(三)时空纵横交集,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6]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台上动情的讲授课文内容,想方设法的让学生理解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但台下的学生却一脸茫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所处时代不同,生活体验大不相同,难以与作者的经历建立连结,因此不太容易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就急于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可想而知,教学效果自然达不到教师预设那般。
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作为切入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首先,从时间角度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独立学习,内容解读
(1)同学们,如果我们以岳阳楼为原点,拓展思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去思考,又会发现什么呢?跟随老师的脚步,我们继续来探究。在时间上,我们要关注三类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这三类人的人生观分别是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寻找关键词、勾画、概括、汇报交流。
(3)这三类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哪一个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4)学生思考,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体会情感
(1)我们知道了文章的核心是范仲淹的“先忧后乐”,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先提迁客骚人和古仁人呢?文章中的滕子京他属于其中的哪种人呢?范仲淹提出的境界相较其他两类人要高出许多,他自己达到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准备汇报。
(3)出示范仲淹艰难的生平事迹以及坎坷的从政生涯,有感情的解读。
3.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1)同学们,再次浏览全文,找一找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最强烈的情感?
预设:“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自己读一读,你能读出哪些情感?
预设:对朋友的劝慰
(3)为什么要加“噫”这个字呢?强调了哪些情感?
预设:孤独、凄凉、不甘、期待
(4)不同情感的朗读指导、示范朗读,生齐读。
(5)小结:在叹息和疑问中我们读出了范仲淹的孤独和凄凉,读出了他的不甘,读出了他的劝勉和期望。我们仿佛看到了始终坚守的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范仲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伟大的傲骨和情怀。
(设计意图:抛出连贯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的过程中逐渐理清文中出现的重要的三类人的思想境界。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分享讨论的结果,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利用有声PPT课件对范仲淹的个人经历进行补充,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有助于学生领会其伟大的精神境界,感悟文字背后饱含的更深层次的复杂情感。利用多媒体音乐的渲染,加上教师有感情的解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促进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其次,从空间角度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横向串联,拓宽视野
(1)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串联这一单元所学的课文,在空间上你有哪些发现呢?
(2)学生畅所欲言。
(3)同学们,我们来联系一下本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与《岳阳楼记》在立意层次上有何差别。
(4)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5)教师评价点拨,小结。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把整个单元勾连起来,将单元整体教学融入《岳阳楼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拓展视野去理解,得出新的体会。教学过程没有既定预设,而是采用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四.信息技术的融入是深度学习的辅助手段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不再单一,教师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也应该更加多元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高效率的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将深度学习理念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以信息化、智能化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认知,加深理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7]就语文教学而言,以“深度學习”为理论基础的教学目标设定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显得更为明确,情境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进一步促进深度学习与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完美融合,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触发学生情感共鸣、打开学生的思想储存库,及时恰当的给予学生策略性的指导。例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属于班级的电子刊物平台。在此平台上,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利用电子班刊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动点评,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也可以利用电子班刊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建立班级论坛“云平台”,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中有所感悟的文字上传到平台上进行分享,生生之间互读互评,在线上平台继续交流想法。整节课充分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整个课程更加高效,师生之间互动方式、评价方式趋向多样化,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2]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2):51-58+3
6.
[3]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4]W.迪克,等.系统化教学设计[M].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4.
[5]徐斌艳,吴刚,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7-68.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9.
[7]曾家延,董泽华.学生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2017,14(04):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