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黄杨木的“君子之交”

2022-05-30忍冬

中华瑰宝 2022年8期
关键词:黄杨木雕雕刻

忍冬

以行云流水的技法呼唤黄杨木的内心,高公博﹃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他的作品不拘传统,朴拙天然,在﹃似与不似﹄的美学要义间寻求着生命的本真与自由。

高公博,1949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黄杨木雕艺术创作五十余载,不断钻研探索,相继开拓了黄杨根雕、劈雕和意雕艺术,创作出《敦煌飞天》《独钓寒江雪》《天问》等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与审美价值的作品,构思独特,别具一格,拓展了黄杨木雕的艺术语言。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奥委会等机构收藏。

“我觉得自己半个世纪以来是在与‘君子对话,唯有明白‘君子的愿望,才能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作品。”谈起热爱的黄杨木雕事业,73岁的高公博化用了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对黄杨木的喻说—木之君子。天不使高,却不争不憾,在李渔看来是君子的品质。在高公博眼中,君子是静语而内蕴、朴素而归真的。从艺五十余载,他一直视木为友,试图剖析君子之性,在黄杨木与己身之间建立起“物我合一”的灵性对接。

超越:似与不似之间

“超越”,在高公博的人生中,这个词反复出现。他自述自己不断思考与探索的原因是“人不能重复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寻找新的目标”。无论是超越前人还是超越自己,只有不断变化,方能实现艺术生命的延续与拓展。

传统乐清黄杨木雕的一大特色是精雕细刻,在人物服饰、须发、神态上刻画细腻,线条清润流畅。最初,高公博也是沿着这条传统的道路前进,在传统题材表现上追求技法的至臻至美。其《敦煌飞天》《济公百态》等作品取材于古典素材,灵活运用转刀雕、抖刀雕等多种刀法,以云团纹、仿树纹、岩石纹等处理衣褶细节,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特别是《济公百态》突破性地用不同手法和表情表达同一人物,既有朴拙,也有细巧,展现出多面立体、亦庄亦谐的济公形象。

高公博在作品中实现了“似”的表达,而这与他的目标还有着很大的距离。“似与不似”是中国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其滥觞可追溯至古代思想中的“形神论”,至近代画家齐白石明确将其作为自己的艺术主张。高公博将这一理念注入黄杨木雕艺术之中,化繁为简,化工致巧琢为遗貌取神,“以写意形式呼唤天然的生命”。

“一次我去仓库取雕刻用的黄杨木,不小心被一块木头绊倒了,起来后仔细一看,发现是一块造型极其有趣的黄杨木根。”高公博回忆他向“似与不似”转变的契机时描述道。从这块天然的黄杨木根中,高公博隐约看到了一个头戴笠帽、身披蓑衣的渔翁形象,于是他拿起刻刀,在顶部凹陷处简括地划刻出渔翁饱经风霜的面部,又在底部撕裂处刻出一只赤脚,便成就了《独钓寒江雪》这件作品。自此,他彻底跳出传统黄杨木雕的窠臼,从天然中发现美、保留美,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利用根块外在多变的自然形态,去生发美的潜力”。

根雕是高公博对“似与不似”审美理论的初次尝试,却不是终程。他不满足于现状,仍积极寻求进一步的自由与突破。他尝试用火焚烧,用刀斧劈斩,终于在剖开黄杨木,看到其内在肌理时,再次找寻到了灵感。“黄杨木内部的肌理和劈纹千变万化,空灵舒展,天趣盎然,流动的纹理不仅连接着外部的特征,而且反映出材质内心的呼声。”高公博说。他在对劈纹的观察与构思中,高度概括自然走势,以势造形,以形取神,追求黄杨木的天然美感和后天雕琢的和合之美。从根雕到劈雕、意雕,高公博“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人民日报》),真正走入了黄杨木的内心。

时代:百国木,百国情

2021年,高公博相继在温州博物馆、上海同济大學博物馆、上海嘉定博物馆举办了“命运与共—高公博‘百国之木雕刻艺术展”。2022年7月21日,这一展览亮相于遵义市美术馆,继续开展全国巡回展出。“百国之木”雕刻艺术展的构想,源自十年前高公博对自我的再次超越。“我的愿望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创造未来。”在采访中,他如是说。

“我想雕刻了国内的材料与题材后,应该放远视线,拓展到世界视角。”于是,高公博花了十年搜集木料,构思雕刻,用100多个国家的木材刻画100多个国家的世态人情,成为他近十年的创作目标。在他看来,“创作的重要使命在于对社会的深入认识,并让社会真实美好的故事永远留在人间”。

2021年,高公博“百国之木”系列作品成功面世,其取材于118个国家,以不同刀法、造型、视角反映各国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和生活状态,以及中外人民的深厚情谊,其间蕴含高公博对和平、包容、友爱、生态等世界性概念的理解与诠释。其中,《击鼓庆喜》用安哥拉的卡雅楝木雕刻出在热烈动感的非洲鼓声下人与音乐的共鸣;《读书之梦》以苏丹的花梨木刻画出国际“微笑儿童”项目中一位少年纯净而赤诚的目光;《猛犸印象》用哥伦比亚的柏木雕刻出远古动物的野性之美;《一带一路》以毛里塔尼亚的油楠木刻画出被丝带环绕、与驼铃相伴的古丝绸之路。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自己创作的脚步应该与时代同行,让木雕艺术和时代相融。”高公博在“百国之木”雕刻艺术展上的一次采访中说。百余件木雕作品在保有高公博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基础上,以料取题,各具个性,造意天然,传达出创作者对世界的关注与认知,彰显出触及人心的生命力量。高公博希冀,通过木雕艺术让大众领略世界的多元文化,以及感受一些人类永恒的主题,“我在塑造它们的同时,也在塑造我自己”。

传承:延续文化记忆

“黄杨木雕是地方珍贵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一旦消失,就会给后人留下难以弥补的损失与遗憾。”面对黄杨木雕的传承现状,高公博十分忧心。他认为,由于缺乏平台与空间,黄杨木雕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基于此,高公博一直在积极寻找黄杨木雕的出路。一方面,他力求创作出更多属于当代的优秀的木雕作品;另一方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他希望能付诸更多努力。2022年6月,“高公博大师工作室”落户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这是他在黄杨木雕产教结合、活态传承方面的又一尝试。此前,其工作室已相继落户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他表示,“黄杨木雕的出路在于不断探索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当代院校学生的艺术思维值得借鉴、融合”。

在给院校学生授课的过程中,高公博始终强调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在接过前辈手中技艺的同时,要通过自己的思维与创造用力向前推动,而这种推动才是传承的意义所在”。“新奇独变”是高公博多年积累总结的艺术理念,其涵义是利用新的观念、奇妙造型、独立个性、美的变化去构思作品。在传承与交流中,他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年轻的木雕传承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紧随社会,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彰显创作者的个性生命”。他正试图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年轻人的艺术思维相结合,为黄杨木雕寻找新的天地。

五十余载浮沉,高公博一直在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和属于自己个性的艺术作品,挖掘黄杨木雕以及个人潜力更多的可能性,他说自己喜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采访最后,高公博谈起了最近的习惯与爱好。每日清晨,他都会习练书画与篆刻作品各一幅,勤勉不辍。他希望,“将书画理念融入木雕技法之中,从多样的艺术形态中寻找更多的艺术灵感”。而这正是他为未来再一次的超越所积蓄的底蕴与力量。

猜你喜欢

黄杨木雕雕刻
Graphene-tuned threshold gain to achieve optical pulling force on microparticle∗
On art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雕刻时光
木雕鱼
黄杨盆景欣赏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
自然形木雕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