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绘本资源开展大班幼儿创意美术活动

2022-05-30孙晓岭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袋鼠线条绘本

孙晓岭

《妈妈的口袋太乱啦》

[英]易杰·哈那尔/文

[澳]丹尼尔·格雷-巴奈特/图

林莺/译

东方娃娃出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儿童在艺术领域的“表现与创造”方面,提出两个发展目标: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美术是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要求幼儿用多种材料和造型方式进行自我表达。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大班幼儿在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创作经验,此时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架,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融入个性化的创意。绘本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生动的故事,对幼儿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而且这些图画具有美感和艺术特色。将绘本用作美术活动的资源,能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其自发学习与创作的潜能。本文以大班幼儿为关注对象,结合由绘本《妈妈的口袋太乱啦》展开的美术活动案例,探讨如何利用绘本开展幼儿创意美术活动。

一、欣赏绘本,感受画面艺术特质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和经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而成的。幼儿只有欣赏过绘本、了解其画面的艺术风格并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开展后续的美术创作。不同绘本有着不同的绘画风格,教师要引导幼儿细读画面,把握绘本的艺术特质。

(一)初步感知,把握基本色调

色调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对画作观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依托绘本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活动时,可先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画面、凭借直观印象把握基本色调。师幼共读绘本《妈妈的口袋太乱啦》后,教师让幼儿逐页翻阅绘本,观察画面细节的同时留意不同场景的色彩变化。教师通过提问“请你说一说画面中主要有哪些色彩,这些色彩表示的是什么事物”,引导幼儿发现画面的主色调(黄色),并说一说这种色调传达的感觉(明亮、喜悦)。很快,幼儿兴奋地发现画面中的很多事物都被处理成黄色,如牙膏、瓶装水、汽车、口香糖、钥匙等。

(二)细致观察,感受线条运用

画家在创作绘本时,会有意识地用一些手法来表现美,比如色块、线条等。如果只是简单地欣赏,幼儿不一定会觉察到它们,更不会有意识地总结或模仿。教师可引导幼儿关注这些细节,结合故事情节细致观察。《妈妈的口袋太乱啦》中的画面有很强的线条感,仿佛有多种粗细、曲度的线条在不同方向上流动。于是教师先引导幼儿注意袋鼠身上的轮廓线,然后提问:“在这本绘本中,你还在哪里看到了线条?”晶晶说:“竖笛上面,有长长的线条。”涛涛则说道:“各种笔也是用线条画的,好像往各个方向散开了,像人的头发那样。”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来做“发现者”,借助故事和画面发现线条的巧妙使用并丰富自己的表达。

(三)对比探究,了解装饰方法

添加色彩和图案是对绘画对象进行装饰或美化的常见方式,《妈妈的口袋太乱啦》中的装饰方法也很有特色。在共读时,教师可以先指出一两个特别的装饰之处,让幼儿先欣赏、讨论,再从绘本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好看的装饰。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观察第15页房子上的屋檐与窗户,引导幼儿发现这些装饰的规律,鼓励他们寻找绘本中其他装饰规律。教师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和思考来发现创作技巧,这样能够提升其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乐在创作,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在依托绘本资源组织美术活动时,从“欣赏”到“创作”,是活动形式的重要跨越。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自主表现的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美术创作。在幼儿充分表达和表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想法和需求予以适宜的指导,从而提升其艺术表现能力。

(一)丰富绘画形式,促进创意表现

绘本资源是开展绘画活动的引子,“创作”阶段的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在绘本所使用的表现形式基础上调整或增加绘画形式,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

1.仿制线条画,续编故事

模仿是幼儿阶段学习艺术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儿可以借此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创作技法。教师可鼓励幼儿模仿《妈妈的口袋太乱啦》中线条的用法来创作,让自己的画面也呈现流动的感觉。不过,仅仅模仿未必能吸引幼儿,教师可在仿制基础上加入续编的任务,比如请幼儿想一想袋鼠妈妈还走过哪些地方、可能在口袋里装些什么等。在这样的提示下,一幅幅创意十足的线条画诞生了:有的画面中袋鼠妈妈走过独木桥,来到了草地上;有的画面中袋鼠妈妈来接小袋鼠放学,却把旧运动裤塞进口袋。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融入奇思妙想,提升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融入剪贴画,增添趣味

绘画活动可以将不同的表现方法融合起来,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在依托绘本《妈妈的口袋太乱啦》开展美术活动时,我们融入剪贴画的元素,先让幼儿用黄色卡纸制作袋鼠的形象并预留口袋的位置,再让幼儿展开想象,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装饰袋鼠的口袋。有了画面中心的袋鼠形象后,教师再引导幼儿用水彩笔、蜡笔等工具画出背景。将剪贴画融入手绘画,可以增添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整个创作过程也更有趣味,同时还优化了幼儿的活动体验。

(二)迁移前期经验,开展個性创作

在依托绘本资源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时,既要注意幼儿前期经验的迁移,更要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1.巧用绘本技法,表现自创形象

读完绘本后,乐乐画了小袋鼠努力收拾的场景,他在柜子第一排画上了闹钟、瓶子、布袋,可能是联想到绘本中用线条重复装饰的方法,又在布袋上面加了两条锯齿线。

绘本中并没有这么多线条装饰,但幼儿发挥想象力,学习绘本中的技法来表现自创形象。在画面上添加线条显得有点抽象,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幼儿的创作表明他们具备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够在吸收已有经验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应用,并且具备较好的审美直觉。

2.整合多种风格,更新画面观感

琴琴用剪贴的方式制作了一个崭新的袋鼠妈妈形象,然后加上农场的背景。她的作品不再是绘本中黄色为主的暖色调,而是加入了更多的颜色,如绿色的树、红色的果子等,还用自创的曲线来表现树干上的纹路。袋鼠妈妈走的也不再是黄色的土地,而是用灰色小格子铺出来的石子路。

幼儿将各种不同的风格整合起来,作品的色彩更丰富,内容更加新颖,表达出更多层次的信息。多种风格的应用,更新了画面的观感,扩充了《妈妈的口袋太乱啦》的故事主题。这些进一步表明幼儿的思维较为活跃,并且乐于创造。

(三)师幼有效互动,支持自主创作

在开展幼儿创意美术活动时,教师是激发者、指导者,要提供一些基本的经验和技巧;同时也应把握适当的互动方法,支持幼儿的自主创作。

1.引导交流,唤醒艺术灵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認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唤醒”对艺术创作尤为重要,个体要有艺术灵感和创作意愿,才会产生有灵气的作品。教师可以创设“头脑风暴”式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幼儿说一说想要绘制的内容。淘淘发现某一页中袋鼠妈妈的形象没有画完整,只有一条手臂,于是想要画一个“完整的袋鼠妈妈”,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其创作,同时也鼓励其他幼儿从绘本中获取灵感,进行创意表现。于是便有了基于绘本画面细节的大胆创意,如:“绘本里有毯子,还有地毯,也是用线条填充的。我想画一块漂亮的毯子,用线条填充。”

对幼儿的想法,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以一个想法推动另一个想法,让幼儿的艺术灵感在相互启发中不断迸发。

2.关注个别,回应幼儿差异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不同,创作的兴趣指向也不同,教师要关注个别幼儿,尽可能地给予有针对性的回应。有的幼儿在绘画布局上存在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让其说说自己想要画的内容,然后提出一定的建议;有的幼儿想法很精彩,但是难以实现,教师可以在技巧上提供指导,如:幼儿不会通过表情来表现小袋鼠的情绪,教师可以引其再次观察绘本画面,体会画家处理小袋鼠的眼睛、嘴巴等细节的方式,探索适宜的表现方法。教师在进行个别化指导时,可以鼓励多名幼儿参与学习,以此实现“以一带多”的效果,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同类学习需求。

三、多元评价,内化美术创作经验

幼儿在欣赏绘本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美术创作方法,又在创作实践中产生了个性化的作品,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教师可以融合多种评价手段给予积极反馈,促进幼儿内化美术创作经验。

(一)介绍绘画作品,以分享促评价

结束绘画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分享活动,引导幼儿介绍作品。介绍时,引导幼儿先讲述画面内容,说明自己的构思方法,然后谈谈创作中的经验。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创作带来的自豪感,并把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

(二)基于儿童视角,开展教师评价

美术创意活动的评价尤其要从幼儿的视角展开。教师要细致观察幼儿的作品,从他们的角度来感受其中的意思与情感,发现幼儿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创造性和进步,并给出积极的语言评价。

(三)集中展示成果,深化成就体验

在美术创意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开展集中性的成果展示活动,以此深化幼儿的成就体验。幼儿在阅读绘本的基础上,画出了许多幅同主题的画作,于是我们创设了“妈妈的口袋太乱啦”主题画展,邀请全园的教师和幼儿来观看。完成展出后,我们将幼儿的作品编制成册,变成自制绘本,投放在美工区供幼儿自由翻阅,讲一讲自己或者同伴续编的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进一步深化成就体验,提升对美术创造的兴趣。

猜你喜欢

袋鼠线条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线条之美
袋鼠
我自己可以做
袋鼠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