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和把握坚持中国道路的三重逻辑
2022-05-30郝志强
[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百年来党领导全体人民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即“十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中国道路。要对坚持中国道路这一历史经验进行科学的把握,必须深刻理解其蕴含的三重逻辑:深入理解坚持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深入认识不同时期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深入掌握坚持中国道路遵循的“54321”的实践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对坚持中国道路这一历史经验有科学把握,汲取其有益经验和智慧力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将其用好、用实,从而使党和人民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伟大荣光。
[关键词]中国道路;第三个“历史决议”;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8-0035-05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坚持中国道路实质上就是要坚持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引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形成了党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同时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十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中国道路,可见正确道路对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2],党的百年不懈奋斗历程告诫我们,只有坚持中国自己的道路才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即使“走自己的路”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在理论与实践上坚定“道路自信”。
一、坚持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
(一)坚持中国道路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保证
“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要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坚持中国道路,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对如何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意识,对于束缚发展的基本问题逐渐深化认识,把握住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对坚持走自己道路的自觉意识,从思想上克服“拿来主义”,改变长期被动式地接受外来经验的状况,从而更加主动地将国内国外发展的有益经验融会贯通,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做到“为我所用”,增强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自主性。
坚持中国道路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也凸显出我国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是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优势。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融入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充分展示出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坚持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我国就能在国际社会上站得稳,党、国家、人民的美好形象就能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同时要坚持好中国道路,就必须将这条道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诠释好、表达好,突破西方国家的理论束缚。只有坚持中国道路才能构建起自己的国际话语权,最大程度上掌握發展的主动权。
(二)坚持中国道路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百年来,党始终重视发展道路,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中国道路,紧密结合发展实际探索和建设中国道路,紧密回应时代之问,发展中国道路,在践行初心使命中不断坚定道路自信,保持发展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4]中国道路之所以不同于西方道路,根源就在于中国道路最终是要走向共同富裕的。因此,要对坚持中国道路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深入理解这条道路的内涵,科学认识这条道路的巨大优势,在中西方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中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能否坚持得好、能够走得好,根本上要看人民支不支持、拥不拥护。衡量中国道路科不科学、正不正确,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试金石”就是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有没有得到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指出,“坚定不移地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1],这些都体现了党始终践行宗旨意识,体现了坚持中国道路的价值旨归。
(三)坚持中国道路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
道路问题不仅仅关乎发展的成败,从更深层次上讲它关乎文明的价值能否实现、文明的智慧能否展现、文明的力量能否彰显。西方的发展道路集中展现出西方文明的特征,生动阐释了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展现出其独特性和进步性。但从根本上看,西方文明并非“普世文明”,在这样的文明中催生出来的“普世智慧与方案”必然不具备普适性。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这展现了党对于坚持中国道路有了新的诠释。党从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对中国道路做出了崭新的评价,一方面突破了中国道路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也升华了中国道路的认识论意义。在百年奋斗中,党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道路,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另辟蹊径”,不仅开辟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更创新了人类文明形态,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了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案。
二、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
(一)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蒙受外来侵略和屈辱。从那时起,不同立场、不同阶级的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地进行探索。他们或是以“拜上帝教”等宗教思想救国,或是以“中体西用”救国,或是以“改良主义”救国,或是以“三民主义”救国,抑或是以实业救国,但最终都行不通。这些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或因为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或因为领导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或因为力量单薄,或因为并没有勾勒出清晰的前途,一句话归结起来就是因为盲目的选择道路或者照搬别人走过的路。事实上,要想推进革命运动必须要有科学理论才行,科学理论的指导对于探索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是十分重要的。伴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革命逐渐有了科学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伴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有了更加强劲有力的领导核心,革命力量大大增强。在推进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党对当时的社会性质有了深入的把握,在一次次对敌作战中党的革命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不断提升,从而探索出了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正道,即“工农武装割据”。这条道路清晰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主要敌人、革命的动力以及革命的前途,突破了以往种种革命道路的局限性,使党在坚持中国道路这一问题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既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的相关理论,又在实践上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推动“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3]。
(二)开辟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革命胜利后,摆在党面前的“头等大事”便是如何在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国际上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国内来讲国民经济发展处于崩溃边缘,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巩固、国家建设如何开展,诸多内忧外患都考验着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了能够凭借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为了能够在全国建立公有制的经济基础,集全国之力推动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也逐渐完善起来。同时通过和平赎买、稳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避免了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大的波动。通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在我国确立,为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筑牢了制度根基。党带领人民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过程中,也表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
(三)形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将其建设好便摆在了党各项议事议程的首要位置上。由于当时建设社会主义在我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因此只能借鉴苏联模式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以苏为师”。但是在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模式暴露出了严重弊端,我国由“以苏为师”转变为“以苏为鉴”,开始逐步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良好开端的标志则为《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毛泽东对坚持走自己的路有着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观点。毛泽东深入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明确提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成为坚持走自己道路的重要依据;正确分析了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提出要以民主和专政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化解;针对不同领域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要用不同的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都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正是由于党带领人民始终坚持走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实现长足发展,在坚持走自己道路的过程中党的领导地位更加得以稳固。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可能顺风顺水,由于当时国内国际大环境影响,加之党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不足,导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中,出现了偏差和失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中坚持和发展。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与实践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那把“关键钥匙”,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坚持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凸显出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3,打牢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在党不断深入实践中得以坚持和发展:从最初提出建设“两个文明”的“两位一体”布局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三个文明”的“三位一体”布局,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布局,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基本路线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等。可见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断深化,彰显出这条道路“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6]。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通过把握历史主动,在遵循历史规律基础上守正创新,对中国道路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提出了诸如“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创新性理论,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了道路自信,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砥砺奋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3]。
三、坚持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
坚持中国道路必须遵循“54321”的实践逻辑:“5”是指贯彻“五大”发展理念;“4”是指坚定“四个自信”;“3”是指把握“三大规律”;“2”是指做到“两个结合”;“1”是指坚持“一个”根本保证,以期使新征程上坚持中国道路这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
(一)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两会”期间,深入地阐述了“五个必由之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4]。新发展理念是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创新与发展,在新征程上要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是必须将创新驱动放在第一位,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尤其是科技竞争力,要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避免被外国“卡脖子”。二是必须努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要补齐坚持中国道路上遇到的不足和短板,注重发展协调性、整体性。三是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振兴,更好地将生态文明优势转化为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四是必须有效实现内外联动,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调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五是必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不断“做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块“蛋糕”的基础上将其“分好”。
(二)坚定“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是党带领人民在坚持中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的体现,也是对党的高度执政自信和肯定。在新征程上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坚定“四个自信”。首先,必须坚定道路自信,要清晰地把握中国道路所具有的无比优越性,从中国道路和西方道路两条不同道路的对比中深刻感悟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其次,必须坚定理论自信,要全面掌握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刻认识其科学性、真理性,增强党的理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以期使广大人民群众坚信党的理论是能够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生活的科学指南。再次,必须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入把握我国制度的独特优势,要明确我国的制度不是历史延续的“母版”,不是经典作家们的“模板”,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翻版”,更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再版”。最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要深刻认识中国道路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中国道路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根脉,必须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必须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坚定“四个自信”能够不断增强坚持中国道路的“底气”“骨气”“志气”。
(三)把握“三大规律”
“三大规律”是党掌握历史主动的基本依据,只有遵循普遍的发展规律,才能利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如果违背规律,就必然会逆历史潮流而动,终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在新征程上坚持中国道路必须把握“三大规律”。首先,必须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把握处理好在坚持走中国道路中“五位一体”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历史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通过对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历程揭示出社会发展道路是既统一又多元化的,从而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提供强力的支撑。其次,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入把握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通过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确定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要更加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对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最后,必须深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党是什么”“党要干什么”。
(四)做到“两个结合”
新征程上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将“两个结合”概括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不论哪一个结合,前提都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其本身是一个科学完备的思想体系,集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民性于一体。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真行”,就体现不出中国共产党“真能”,就体现不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好”。“第一个结合”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个“结合”表明,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已表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是要不得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绝对不能“照本宣科”,要坚决避免“本本主义”。革命时期党遭遇的失败经历告诫我们绝对不能教条化、本本化。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5]95“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一结合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文化宝库”“精神土壤”“道德源泉”,正如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所讲的“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1]才能走出合乎中国发展实际的正确道路。总之,坚持中国道路不是空洞的,更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鲜活的,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做到“两个结合”,才能使中国道路更具生机与活力,才能走出一条光辉灿烂的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五)坚持“一个”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4]。百年奋斗中,党带领人民不断共克时艰,不断守正创新,走出了通往胜利的中国道路。在新的征程上要坚持中国道路,党的全面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路子,在探索中不断增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在党的带领下,我们逐渐走出了被西方遮蔽的“迷雾森林”,打破了西方道路的“历史终结论”,在坚持走中国道路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强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可见,中国道路的最大优势便是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一是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二是在政治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要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彰显出中国式民主的独特魅力。三是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要始终保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坚定价值观自信。四是在社会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要不断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五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要彻底扭转关乎民族千年大计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上,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中国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奋斗百年路,领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了世所罕见的辉煌灿烂成就,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部最宏伟的史诗,为世界共同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清晰地指出了“世界怎么了”,揭示了“中国怎么办”,回应了“人类向何处去”,全面诠释了“世界之问”“人类之问”“中国之问”。在新的征程上,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不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就一定能够“逢山修路、遇水架桥”,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乘风破浪,达到“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境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1]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1).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2).
[4]习近平.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建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郝志强,杨浈浈.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经验启示与实践路径——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2(1):23-28.
[7]贾增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刍议——以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程为视角[J].党史博采(下),2021(10):67-68.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