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年轻化转向研究
2022-05-30南珂婷
摘要:传统媒体时代,健康类电视节目受众多定位于中老年群体,使得节目发展空间受限;移动互联时代,电视受众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健康类电视节目受众出现年轻化转向。鉴于此,文章研究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年轻化转向,发现这种转向包括选题方面,应拓展范围,更多关注与年轻人健康相关的话题;节目制作与呈现方面,应注重沉浸式舞台场景建构、邀请明星嘉宾“现身说法”、增强节目参与互动性、注入娱乐元素等;后期分发传播方面,应轻量化分发,主动适应移动媒体传播规律。同时也应注意打造节目IP,始终坚守科普本位,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健康类电视节目;健康传播;年轻化;场景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03
0 引言
健康话题成为近年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传媒是推动现代社会转型与变迁的重要力量,电视媒体承担着传播健康知识、澄清健康谣言的重要任务。新媒体时代,为进一步吸引年轻观众,传统健康类电视节目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变革,其受众年轻化转向值得关注。
1 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年轻化转向路径
1.1 连接年轻观众,拓展选题范围
移动互联时代,媒介用户年龄结构加速年轻化,电视媒体实现年轻化、青春化风格转变已然成为现实需求。以往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局限在中老年人群体,这导致节目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银发经济”展现出强大发展潜力[1]。尽管如此,固守传统人群定位与叙事方式并不能适应新传播环境下的用户需求。电视面向的是全体国民,将年轻群体纳入健康传播范围中是从源头盘活电视媒体健康传播生态的需要,更是提高全体国民健康素养的必然要求。
年轻化转向已成为新趨势,这要求健康类电视节目要在受众定位层面上关照年轻群体,将其健康需求纳入选题范围中。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节目做出尝试。央视财经频道针对职场人士的健康问题推出《职场健康课》,这是一档演播室互动访谈节目,主要关注职场人的亚健康状态和常见职业病。除了垂直深耕年轻人健康问题的节目,其他面向全年龄段观众的健康类电视节目也可以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将年轻观众的健康需求纳入其中。简言之,连接年轻观众、拓展选题范围是健康类电视节目转型突破的题中应有之义。
1.2 搭建沉浸式舞台场景,增强视听体验感
场景指的是人物言行出现的特定时空。场景化叙事有助于还原真实环境,给观众带来沉浸式视听体验[2]。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场景主要包括对白、场地、道具、音乐和服装等,它们是节目希望传递给观众信息和感觉的工具[3]。电视舞台场景搭建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一环,相关元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具、灯光等要素,可增强节目艺术感染力;二是后期包装强化现场感[4]。此外,AR、VR、3D等现代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电视节目舞台场景的搭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早期健康类电视节目多为封闭式的“一言堂”模式,演播室布置较为朴素单一,观众获得的视听体验较差[5]。新媒体时代的年轻用户十分重视自身需求的满足,对体验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健康类电视节目制作也开始重视舞台场景建构,并充分发挥新技术在还原时空、情景再现等方面的优势,使新技术与其他舞台元素相融合,建构出颇具感染力的情境空间。广东卫视全新改版的《健康有道》把演播厅设计成书房风格,从而凸显节目个性、营造氛围。此外,利用新技术模拟身体感官突破了实体身体观,使虚拟在场成为现实[6]。技术建构的沉浸式场景降低了信息接收准入门槛,有力加持专家讲解的同时,使观众获得更为直观立体的视听体验。
1.3 邀请明星嘉宾“现身说法”,增强节目说服效果
名人效应,相当于一种品牌效应。名人的参与不仅能提升事物影响力,还会带动人群并引发模仿行为。如今,邀请各界明星担任特邀嘉宾发言成为健康类电视节目转型的一大亮点。不仅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娱乐界演艺明星,还有医学界的著名专家等。上海教育电视台推出国内首档大型健康科普电视脱口秀节目《健康脱口秀》,邀请知名UP主、博主等参与节目录制,与广大观众交流健康问题。
从更深层次的维度来看,邀请明星嘉宾“现身说法”,实际上契合了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偷窥”心理。在互联网时代,以往少数人观看多数人的“全景监狱”正在转变为多数人观看多数人、多数人观看少数人的“全视监狱”“对视监狱”[7]。随着监视主体的多元化,监视手段不断丰富,监视对象的范围也更加扩大,而且呈现出监视全时空化的特点[8]。如今,作为嘉宾的明星走下“神坛”,主动公开患病史、身体状况等个人隐私,私生活被公开审视,与观众的地位趋于“平等”,亲近感增强的同时能产生较好的说服效果[9]。此外,名人的介入也增加了节目本身的看点,给内容的破圈传播带来流量与动力[10]。
1.4 从“宣教”到“聊天”,参与式互动带来强烈在场感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效果反馈者。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深受参与式文化影响的网民逐渐摆脱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一身份[11]。信息控制权开始向受众转移,受众在满足后还要“说话”,甚至要求“在场”[12]。随着受众能动性与自主性不断得到肯定,节目制作也一改往日模式。
健康类电视节目如今愈发重视参与互动元素的融入,传统“主持人—专家”二元结构正在逐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观众—嘉宾—主持人—专家”的多元制衡模式。如广东卫视《健康有道》的一大亮点就是专家与观众的互动,热线电话、网站留言等渠道的设立有效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节目组还利用大数据筛选出公众最关注的健康话题,并将其作为每期节目主题。为了进一步增强互动性,节目组还积极打通线上渠道,与网友实时跨屏互动。网友提出的问题不仅会得到有效解答,甚至可能成为以后节目选题策划的重要参考。以往的“宣教”模式正在消解,“聊天式”电视健康传播成为新主流。不同主体以相对平等的地位展开谈话,实现信息与意义的实时传递,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1.5 注入娱乐元素,游戏思维提升节目传播力与影响力
传播是主观的游戏,人可以在传播过程中收获快乐[13]。查尔斯·赖特曾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年轻人往往更加青睐趣味性内容,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易引起注意。如今的健康类电视节目越来越注重娱乐功能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节目整体风格转变,由原来的知识科普变为选秀娱乐;上海教育电视台《健康脱口秀》采用综艺选秀模式,嘉宾与观众的投票决定医生选手的去留,节目充满趣味性。
第二,在节目中设置娱乐环节,丰富观看元素;小品表演、互动游戏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它们使观众在休闲过程中接收到节目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在节目制作中注入娱乐元素,并不意味着泛娱乐化倾向。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是在本体论语境中界定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本体性“娱乐功能”源自西方传统的娱乐观念,是大众传媒与生俱来的“本能性”功能,它不同于娱乐化现象,后者是西方消费主义时代的产物,服务于商业化的收视率竞争[14]。随着脱口秀、真人秀、选秀等不断被应用,警惕娱乐化倾向消解节目本身意义变得格外重要。在未来,要防止走入误区,即为了给观众逗乐而突破医学伦理底线,健康类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务必把控好娱乐的度。
1.6 凝缩内容体量,适应移动媒体碎片化传播
碎片化时代需要轻量化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消费碎片化,电视媒体要想在新传播环境中获得发展,就必须顺应大趋势,适度采取“轻量化”表达方式,满足年轻群体的内容消费需求。“轻量化”概念源于汽车工业技术的设计优化研究,应用于传媒领域指的是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的优化改进,通过凝缩内容体量、优化传播内容以提升信息触达率和传播效果[15]。
碎片化传播的重点是“传”和“播”,简短的内容允许用户随时开始、随时中断[16]。为了顺应碎片化时代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安徽卫视《朋友圈健康说》在播出完整节目的同时,采用碎片化的视频形式,将节目剪辑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并在各大移动媒体平台全方位推送。“切条式”的操作适应了“轻量化”传播的需要,契合了年轻用户在移动媒体上的碎片化消费习惯,能在短时间内抓住人的注意力,便于其在移动环境下随时随地观看。当“轻量化”内容与立体多元的融媒体传播矩阵相结合,便能实现强大的传播效果。目前,健康类电视节目纷纷突破单一电视媒体传播范畴,开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模式,不断争取以年轻一代为主体的移动媒体用户。
2 对健康类电视节目年轻化转向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传统健康类电视节目年轻化转向引发了笔者三点思考。
2.1 年轻化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同时顺应移动媒体时代变化
健康类电视节目年轻化转向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定位,这是顺应移动媒体时代变化的需要。年轻群体是移动媒体时代媒介消费的主力军,抓住这部分用户便为传统电视节目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这里,与其说年轻化转向是为了“笼络”年轻群体,倒不如说是主动适应移动媒体时代传播趋势的需要。这里的“年轻”不再单纯基于受众年龄结构,而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变革与适应,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转型。
2.2 年轻化转向是健康类电视节目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从目前的媒体实践来看,不少节目取得了很好的口碑。然而,在转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注重节目IP的打造,进一步推动节目内容产品化。健康类电视节目在运营用户的同时也要做好产品,打造IP,发挥品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留存用户,还能持续增强节目本身的活力。二是年轻化转向过程中要始终坚守科普本位,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前在播的健康类电视节目十分重视娱乐功能的发挥,综艺化、娱乐化倾向明显,甚至有的节目直接将自身定位为综艺节目,娱乐功能似乎已经取代了知识科普功能。
2.3 传统电视节目互联网化是媒介融合的必经之路
在充满选秀竞赛色彩的节目中,“表演者”用幽默的“梗”来取悦观众和嘉宾,呈现出一种“去内容化”的幻象。尽管从微观层面来看,这是节目定位的问题,但如果任由其发展,健康内容可能沦为娱乐的工具,本应成为主体的内容反倒成为陪衬。年轻化转向并不意味着“去本化”,而是在“本”的基础上运用新思维连接,用新形式创造性呈现。长期来看,根据用户需求挖掘优秀选题,配合巧妙的节目策划,并结合新技术的呈现才是实现节目传播效果不断增强、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3 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健康类电视节目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以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用户需求。科学性、实用性是健康类电视节目的重要特征,融合转型过程中务必以其为指导,在创新形式的同时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从而为自身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菲.中老年网络社区亚文化传播中的经营与维存机制探析:以“糖豆”APP为例[J].艺术科技,2021(12):86-87.
[2] 霍煜芝,丁月明.僭越现实:魔幻类小说全球走红原因分析:以《哈利·波特》为例[J].艺术科技,2021(13):147-148.
[3] 贺亚莉.场景传播:电视喜剧节目的媒介化表达:以《欢乐喜剧人》为例[J].当代电视,2019(2):44.
[4] 张恩源.电影《流浪地球》中色彩语言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1(17):92-94.
[5] 陈慧君,卜璐瑶.现代传媒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江苏沭阳对农法制节目的考察[J].艺术科技,2021(12):19-20,133.
[6] 田爱平.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中人文精神的消解与重构[J].汉字文化,2021(19):142-143.
[7] 张婷,刘进军.全景敞视理论视角下的网络直播[J].传媒,2018(2):45-47.
[8] 吕永洁.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场景建构策略探析[J].新闻论坛,2021,35(2):34-36.
[9] 徐彦青.动因与应对:新媒体语境下的群体焦虑[J].艺术科技,2021(15):29-30,52.
[10] 林辰.大视频时代流媒体音乐风行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以《什么是快乐星球》为例[J].艺术科技,2021(12):148-149.
[11] 林辰.“加害者隐身”:网络热词的流播机制解析:以“硫酸男孩”为例[J].艺术科技,2021(11):108-109.
[12] 王菲.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研究:以微信的使用为例[J].艺术科技,2021(11):249-250.
[13] 葛中尉,赵家辰,肖润泽.浅析网络流行语“凡尔赛”[J].汉字文化,2021(12):129-130.
[14] 李惠敏.新媒体经济视角下微信视频号的差异化呈现与商业化思考[J].新媒体研究,2021(14):97-100.
[15] 栾轶玫,徐雪莹.时政报道的“轻量化”传播:以央视《物印初心》为例[J].新聞爱好者,2020(1):39-42.
[16] 甘露颖.隐喻与延伸:社交媒介中标点符号的异化现象解读[J].艺术科技,2021(14):77-78.
作者简介:南珂婷(1998—),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与新媒体。
指导老师:冯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