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问题支架,实现深度对话

2022-05-30贾云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鱼钩题目文本

贾云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现阅读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解决问题,寻找答案。依托问题支架,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从而深化课堂教学。那么,如何依托问题支架,实现深度对话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因题生疑,抓住文眼展开对话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教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有的放矢。可如何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呢?教师可以采用“因题生疑”法,即抓住课文题目,与学生共同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从内容特点、主题表达和写作方法等方面揭示了文本的奥秘。因此,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问题才更具教学价值,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展开多方对话。

以《金色的鱼钩》为例,文章描述了一位炊事班长全心全意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在即将走出草地时牺牲的故事,赞颂了红军战士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题目“金色的鱼钩”是理解全文、体会主题的关键所在。其中,“鱼钩”记录着老班长舍己为人的英雄事迹;而“金色”则暗喻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是老班长革命精神的象征,“金色的鱼钩”成为了老班长的化身,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紧扣题目提出问题:这是谁的鱼钩?用鱼钩做了哪些事情?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以“鱼钩”和“金色”为突破口,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在因题生疑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则以引导、梳理和归纳为主,保证问题的高效性。

二、系统问题,让对话全面而深刻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学习课文的“问题”系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设计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文本,实现多方对话。在设计系统问题时,教师要依据不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目标的重要程度,来设计不同数量和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这样才能保障对话的全面和深刻。

以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文为例,这是一篇议论文,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比如,该文围绕题目“为人民服务”写了哪些内容,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初步感受议论文“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以“我们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为引导,带领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以“我们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引导学生同文本进行更深层面的对话,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系统问题的提出,既要有教师的提前预设,更要有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出,要尽量保证教学时问题的自然流出,要同具体的教学情境相结合,从而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与学习的主人。

三、阶梯问题,在对话中层层深入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深入文本的过程,即先是从对文本字、词、句的初步感知与理解,再是对整篇课文内容的把握,最后是对课文语句、段落内容的深入理解,以此为基础,学生才能对文本情感的感受与写作方法的体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才构成一个文本学习的过程。正因如此,教师在设计学习问题时要注意问题呈阶梯状分布,依据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设计几个大问题,在大问题之下设计小问题进行深入引导剖析,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层层深入。

以朱自清《匆匆》一文为例,这篇散文形散神聚,言美意深。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匆匆”这条线索,进行问题的设计,以实现学生同文本由内容到情感進行深入对话。例如,发现“匆匆”:课文围绕“匆匆”写了哪些内容;寻找“匆匆”:时间是如何从我们身边“匆匆”而过的,试着从文中寻找时间“匆匆而过”的踪迹;感悟“匆匆”: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八千多个日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通过“发现——寻找——感悟”三个环节,就能够引导学生同文本实现由浅入深的全面对话,实现内容理解与情感体验的双高效。

教师在设计阶梯问题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设,一是依据教学目标从全文整体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学习;二是在每个大问题与重点问题之下,设计小问题进行深入引导,给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

四、问题生成,让交流倾心而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运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尽量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在初读课文时。而在深入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与总结,既要保证学生问题的生成,又要保证问题的高质高效,让课堂因师生的共同生成问题而更加精彩。

以《青山不老》一课为例,文章描写了一位山野老人,用十五年时间把荒山变为青山的奇迹,赞美了老人坚持不懈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的情怀。教师可以采用问题生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例如,教学之初可以抓住题目设计问题: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青山?为什么要说“青山不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追问“这山是如何由荒山变成青山的?”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老人的言行,体会老人精神的伟大。最后,可以在解决“青山为何不老”问题的时候自然生成“课文中的‘青山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一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入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生成时,要做到有收有放。“收”就是要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把关,特别是在学生提问能力养成的初始阶段;“放”是要求教师要充分放手,大胆地让学生提出心中的问题,只要不“偏题”就不要过多地去修正学生的问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依托问题支架,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将教学问题情境化,在师生的共同生成中构建问题的系统性与递进性,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由浅入深对话的过程,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猜你喜欢

鱼钩题目文本
金色的鱼钩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看不到鱼钩的鱼
鱼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