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词“参加”和“参与”的偏误分析

2022-05-30王彦宁曹春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参与

王彦宁 曹春静

内容摘要:动词“参加”和“参与”是一对近义词,在留学生的日常交际中有较高的使用率。而这两个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且教材和参考资料对这两个词的本义的解释有一定的重合,这对近义词在实际教学中也不是教学的重点,这造成留学生在这两个词上出现许多偏误。本文通过对“参加”和“参与”二词使用偏误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定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参加” “参与” 偏误分析

“参加”和“参与”是一对近义词,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001)中分别属于甲级词和丁级词,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2009)中分别属于HSK三级词汇和HSK六级词汇,表示这对近义词特别是“参加”在日常使用频率和知识结构层次上都属于较重要的词汇,对其进行辨析具有现实意义。在实践应用中,由于教学过程的不连贯和教学时长的有限性,留学生较难准确掌握这对词语的本义,也容易将这两个拥有相同语素的近义词混用,造出一些偏误句,例如“*我也多次参加{CC参与}{CQ了}好几个国际性的广告设计比赛。”在写作的训练中,留学生在“参与”的错写上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偏误率达19%,其中16%的错误都是将语素“与”错写为“于”。在句法功能方面,留学生对于“参加”的常见谓语后成分不熟悉,造出偏误句如“*我想本人可以担任{CC参加}贵公司的导游。”和“*最近我在工作之余参加了一个老人福利院{CJ-zxy的活动}”。前一句是动词误用,“参加”后不能加职位名词。后一句是活动类中心语的遗漏,“參加”的动作对象不能是领域或环境。总的来说,“参加”和“参与”的偏误类型具有集中性,对这对近义词进行偏误分析能使留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参加”“参与”的偏误类型

由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参加”“参与”多作动词使用,在日常口语应用中也常用作动词,因此这里只针对“参加”和“参与”的动词用法进行偏误分析。

本文采用鲁健骥(1994)的偏误类型划分标准,将偏误划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同时增加其他类型的偏误和错字的偏误。涉及到“参加”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句共有591句,其中与“参加”有关的偏误句共46句,包括误代30句、遗漏9句、误加4句和其他类型的偏误句3句。涉及到“参与”的语料句总共64句,与“参与”有关的偏误句共17句,包括错字12句、误代3句、遗漏1句和其他类型的偏误句1句。

(一)误代

“参加”的误代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与“考”“考上”“考试”混用、与“参与”混用、与“加入”混用、对本义理解错误造成滥用、与其他动词造成混用。

1.与“考”“考试”“考上”混用。这类偏误共13例,这些偏误句的共同点是它们的宾语都是“考试”或“面试”等应试义名词。例如:

(1)没多久,我{CQ就}要参加{CC考}我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高考{CQ了}。

(2)当我高中三年级时参加{CC考试}升学考试。

(3)我下决心要参加{CC考上}第二年的大学考试。

(4)我几个星期前,参加{CC2考}了一次面试。

以上四例都是词语搭配不当造成的偏误,“考”“考上”“考试”等动词并不能直接与“考试”“面试”等名词搭配,当宾语为“考试”时,最符合汉语母语者习惯的动词应该是“参加”。经过统计,这类混用在误代这一偏误类型中占比最大,达63%。

2.与“参与”混用。这类偏误共3例,都是“参与”误代“参加”,即在应该使用“参加”的地方错误地使用“参与”这一词,例:

(5)那一年我也多次参加{CC参与}{CQ了}好几个国际性的广告设计比赛。

(6)本人于1993年末{CC尾}{CJX}曾参加{CC参与}{CQ了}在日本东京举办{CC展览}的广告设计亚洲展览会。

(7)在九四年末曾参加{CC参与}国家政府高等文凭考试。

这类偏误属于本体知识不够造成的近义词误用现象。“比赛”“展览会”和“考试”作为动作的对象,分别属于赛事类、聚会/集会类和考试类,而这三类宾语只能搭配动词“参加”而不能搭配“参与”。

3.与“加入”混用。这类偏误共6例,都是“参加”误代“加入”,即应该在使用“加入”的地方错误地使用“参加”一词,例:

(8)当第三个人{CD来}加入{CC参加}他们时,他们便开始懒惰。

(9)我希望加入{CC参加}贵公司负责接待日本游客方面的工作。

(10)后来我姐姐让她加入{CC参加}一个教派{CC宗教}。

这类偏误也属于本体知识缺乏造成近义词误用的现象。在以上三例中,“加入”后接的宾语中心语分别是“他们”“公司”和“教派”,这三个词都是由人组成的集体、集团或者组织,语义侧重于组成集体、团体或组织的成分、成员,而不是其职能、作用或影响。即“加入”隐含有某一个体进入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体的语义,而“参加”不包含这一语义。

4.对本义理解错误造成滥用。这类偏误共2例,分别是:

(11)我想本人可以担任{CC参加}贵公司的导游。

(12)我{CD是}拉着她{CQ的}手踏入{CC参加}了社会。

这类偏误属于对词语本义不熟悉造成的词语滥用,“参加”的含义是“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②参与提出(意见)。”而“导游”“社会”并不属于某种组织或活动。

5.与其他动词造成混用。这类偏误共6例,分别是:

(13)如果我的父母更重视现实方面的学习,我可能马上参加{CC2作}工作,不能去留[C]学。

(14)哥哥也马上得参加{CC2上}考试了{CC的}P}。

(15)我们每个人都{CJ-zy应该}去参加{CC2做}“环保运[C]动”[BQ,]等没有污染了[BQ,]不就可以不用化肥了吗?

(16)和尚找不到{CC了}自己的佛经[C],所以不能参加{CC2做}比赛了。

(17)故在外文{CC2外文系}上又下了一把力,参加{CC争取}了英语及日语的考试,想在贵{CC本}公司就职做导游师。

(18)由于我在{CQ学}校里是个很特殊的学生,一个[F个]经常不参加{CC出席}任何课外活动。

在本应使用动词“参加”的地方错误地使用了“作、做、上、争取、出席”等不合适的动词,且“做”出现的频率最高。

(二)误加

误加的偏误主要出现在“参加”一词的使用中,共有4句偏误句,例:

(19)听说{CD参加}高等考试挺难的,内容包括写作文还要[L]录音{CC2录音自己的声音}回答问题。

(20)不知推销业务包括哪方面,如果有{CC也}可能{CC兴趣}的话我愿{CD参加}开拓{CC开破}东欧这巨大市场。

(21)我来中国留学以前在日本{CJ+sy参加}工作过。

(22)积极地{CT+sy参加}上课。

这四句都和“参加”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义有一定的关系。句(19)中,“参加高等考试”和“高等考试”都可作为句子的主语,但“参加高等考试”强调的是“参加”的动作、过程,而“高等考试”只强调“高等考试”本身的性质、特点,在句(19)的语境中,更符合主体表达意愿的应该是强调“高等考试”本身的难度而不是“参与考试”的过程、程序等动作情况;句(20)涉及到“参加”一词的隐含語义背景,即“参加”的某组织或某活动,必须要客观存在,或是隐含地正在进行,而不能是存在性不确定的某事物,如句(20)中,说话人不确定推销业务是否包含“开拓东欧市场”,因此对于“开拓东欧市场”这一可能并不存在的任务,不能搭配动词“参与”;句(21)涉及到与“过”的共现。当“参加”与宾语搭配,表示曾经有过某种经历时,只能使用“参加+过+宾语”的结构;句(22)中,“参加”一词属于误加,“参加”有主动与某事物建立联系,主动了解的语义,表示主体具有某种能动的意愿。而“上课”一词作为动宾短语,由“上”和“课”两个语素组成,“上”本身含有能动义,“课”是主体能动参加的对象。“参加”和“上”同样含有能动的语义,不能够重复使用。

(三)遗漏

遗漏共有10处,包括有关“参加”的遗漏9处和有关“参与”的遗漏1处。有关“参加”的遗漏又分为两类,“参加”一词的遗漏和“参加”后成分的遗漏。有关“参与”的遗漏是短语搭配错误。

1.“参加”一词的遗漏。这类偏误也可细分为三类,一类是句子本身谓语成分“参加”的缺乏;另一类是误把名词用作动词;还有一类是是使用动词的少见用法,造成语句不地道。例:

(23)但我{CJ-sy参加}中国大学生交流的时候才知道了。

(24)我高中时候不太认真学习,不太认真{CJ-sy参加}什么活动。

(25)工作的时候,{CJ-sy参加}宴会的时候。

(26)有关广告也有幸{CJ-sy参加}角逐{CJX}世界广告创意赛{CQ的}。

句(23)和句(24)都属于句子本身谓语成分“参加”的残缺;句(25)是将名词“宴会”错误地用作动词;句(26)的正确表达应是“有关广告也有幸参加世界广告创意赛的角逐”,在这个句子中,“角逐”与赛事类名词搭配使用较不恰当。“角逐”与赛事类名词可以搭配,词语隐含有“激烈地竞争”的语义;如BBC语料库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角逐世界围棋锦标赛六名中国棋手昨天奔赴东瀛”,但这种用法大多用在新闻报道中,且主语多为人。在偏误句(26)中,主语是物而不是人,且“有幸”一词已经将主语拟人化,再加上“角逐”一词难免显得夸张。这时将“角逐”用作名词可以使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主要应用其“为获得某一荣誉、称号或地位而竞争”的语义。且句(26)的宾语中心语为“比赛”,与比赛搭配最合适的动词就是“参加”。

2.“参加”后成分的遗漏。这类偏误主要是由对“参加”本义理解不够,对“参加”的常规用法不熟悉导致的,例:

(27)最近我在工作之余参加了一个老人福利院{CJ-zxy的活动}。

(28)从医院回来以后,把午饭和晚饭准备{CC预备}好,便去学校参加高等补习{CQ班}。

(29)大家先商量然后决定,[BC。]决定以后参加社会{CJ-zxy活动}的人一定要遵[B准]守这个规律。

(30)我上中学以后,参加了足球队{CC1活动}。

“参加”的释义之一就是:“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句(27)、句(29)和句(30)都是属于活动类中心语的遗漏,句(28)属于组织类中心语的遗漏。

3.有关“参与”的短语搭配不当。这类偏误是“参与+n”和“参与+到+……+中”结构混淆导致的偏误。例:

(31)如果参与自己热爱的活动{CD中},就能遇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这句话的另一个正确表达方式是:“如果参与到自己热爱的活动中,就能遇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参与”本身含有主要能动地靠近、了解、争取的语义,强调变化和动作;而“……中”强调一种变化后的状态,因此应加上“到”表示变化后进入某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四)错字

有关错字的偏误共有12处,只出现在“参与”一词上,且错误都是“与”这个语素。其中10处是“与”错写为“于”,1处错写为“予”,1处错写为“举”。“于”“予”和“举”韵母都和“与”相同,且“于”“予”和“与”更是声母韵母相同调值不同。很显然留学生是对“与”这个语素本身不熟悉再加上目的语规则的泛用导致偏误。

(五)其他

其他类型的偏误共有4处,一处属于叠词运用不当,两类属于使用生造词,还有一处属于词语与语境搭配不当。如:

(32)同时还{CJ-zy要}鼓励老年人参加参加{CJcd}一些社会活动。[BC,]

(33)我参加{CC当}工作{CD人}以后[BQ,]你为了我做的全部[BQ,]{CJ-zhuy我}都{CD一定}要回报你们的。

(34)本人精通汉语、英语和日语,也曾经到中国和日本学习{CC参加}{CQ过}一些课程。

(35)孩子更能得到完善的教育,拥有足够的条件参与{CC出到}社会竞争。

句(32)属于错误使用重叠,“参加”不能重叠使用。若要表示“鼓励、劝说、建议”的语义,多采用“多参加”的表达,而不采用重叠的表达;句(33)和(35)属于生造词,分别生造了“工作人”和“出到”这两个词,而没有采用汉语母语者常用的“参加工作”和“参与竞争”的搭配;(34)句属于词语与语境搭配不当造成的偏误。在这个并列复句中,“也”代表补充说明前文。第一个分句用“精通”一词奠定了说话人掌握语言已经到了十分熟练的地步的语境,后一分句若使用“参加”一词,便与前文的语境不搭配;“参加”虽然也隐含有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地主动靠近、了解、熟悉的语义,但这种主动性的程度相对“学习”来说较低,与“精通”的程度不相搭配。

二.“参加”“参与”产生偏误的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造成偏误

这类偏误主要集中在“作工作”、“做‘环保运动”、“做比赛”、“参加高等补习”、“当工作人”的错误表达和与“加入”一词的混用上。在与“加入”一词的混用的6例偏误句中,有5例来自于日本留学生,而在日语中存在“労働组合に参加する”和“コミュニティに参加する”的表达,分别表示“加入公会”和“加入社区”;由于日语中的“参加”和汉字“参加”字形相同,于是很容易造成母语负迁移,从而将“加入”与“参加”混用。此外,日语中动词“工作”的表达之一是“仕事をする”,可以翻译为“参加工作”,但“する”并不是只有“参加”一个释义,也可以翻译为“做”,因此“する”这个在日语中被广泛使用的词很难被日语母语者准确地翻译为“参加”;韩语单词“   ”,直译是“事务员”,意译是“工作人员”,韩国留学生使用“当工作人”这样的表达属于母语负迁移;日语中存在“大学入試の補習に参加する”的表达,意思是“参加高考补习”,但汉语中正确的表达应是“参加高考补习班”,日本留学生直接将母语的规则运用到汉语表达中,造成偏误。

(二)工具书及教材编写的不足

“参加”和“参与”是一对近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參加”的释义是“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②参与提出(意见)。”对“参与”的释义是:“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参加”的解释是:“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可以带动词宾语,可以做定语。”对“参与”的解释是:“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等)。可以带‘了、‘过,不能带‘着。可带名词宾语或动词宾语,也可写作‘参预。”此外,在《发展汉语·高级口语Ⅰ》中,“参与”的释义是“参加”。这反映出教材对这对近义词没有起到较好的区分作用,这使得在实践应用中,留学生会造出一些偏误句。

(三)学习者自身影响

主要体现在留学生的回避策略,学生在学习“参加”之前或之后不确定赛事类名词和应试类名词应用什么动词搭配,于是出现句子谓语缺失的现象;或是不能准确使用“参加”,而误用其他的动词。

(四)教师教学策略

“参加”和“参与”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分别属于甲级词和丁级词,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和时间不一样,且“参与”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要小于“参加”,教师也很难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对汉语中纷繁复杂的海量近义词一一详细辨析,因此不管是现实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教师对这一对近义词的教授都很难达到日常准确使用的程度。另外,每个词都有许多与其他语法杂糅而形成的复杂语法表达形式,教师很难将众多的语法变体面面俱到地教授给留学生。

(五)本体知识缺乏

这是造成偏误的最主要原因。首先是对于词汇的本义、适用范围、语境搭配不熟悉造成“参加”“参与”和“加入”三个词混用,造出偏误句如“*本人精通汉语、英语和日语,也曾经到中国和日本学习{CC参加}{CQ过}一些课程。”对于常用的“参加”的后接宾语成分类型不熟悉,造成“参加”的遗漏或是泛用;对于“参加”与“过”共现时,“过”的位置不熟悉,造成语法偏误。其次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造成误用、滥用。如将动词“考”“考上”和“考试”与“面试”“考试”等宾语搭配,而不用汉语母语者最常用的动词“参加”。“考试”是动宾式的词语,因此留学生容易将“考”误用为搭配名词“考试”的动词;此外,“参加导游”“参加社会”的错误用法也属于“参加”的泛用,由于留学生对“参加”的本义和谓语后成分的常用搭配不熟悉,造成此类偏误;“参加上课”属于“参加”的误加,同样是对“参加”一词的泛用;“参加参加”的错误重叠式的表达也是对汉语重叠表达的滥用,“参加”多用于有一定规模的活动,而双语素动词的重叠多用于小规模的动作,如“活动活动”“休息休息”。

四.“参加”和“参与”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由于“参加”和“参与”不管是在句法层面还是在语义层面都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在有限的课堂中无法处处兼顾,因此,教师应把握住辨析使用的重点来区分这一对近义词,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参加”“参与”及“加入”的常规宾语搭配词的归纳,在实际应用层面加深留学生对这三个词的印象和语感,从偏误实例来看,这一方法是降低偏误率的最有效的方法。以“参加”为例,“参加”的常用动作对象有聚会/集会类、赛事类、考试类、社会活动类和经济活动类。教师可以用以下五组搭配来强化印象:“参加考试、参加活动/运动、参加比赛、参加晚会、参加工作”,动词和宾语之间可以添加修饰词,如“参加环保运动、参加足球比赛”。就偏误实例来看,在理想情况下,纠正以上类型偏误可以使偏误率降低35%。

第二,在教授“参与”一词时强调虚词“与”的含义和写法,多加操练,减少错字的现象。“与”有“和、跟、到……中、与……融为一体”的语义,较“参加”来说,“参与”更强调人和对象的互动,而“参加”不强调对象对主语的影响。如我们可以说“参与新环境”而不能说“参加新环境”,因为环境会影响人,人身处环境中且与环境融为一体。就偏误实例来看,纠正错字可使“参与”的偏误率降低71%。

第三,由于“参与”作动词时,动作对象的种类限制较多,因此教师可以重点指出“参与”的动作对象,如当动作对象为法律行为、事务类、社会现象、阶段、领域、特性类时,动词只能使用“参与”。教师可以用以下五组搭配来做实例:“参与审判、参与国家大事、参与光合作用、参与暴动、参与社会生活”。由于“参与”的学习与“参加”相比在更高的阶段且与“参加”的学习过程不连续,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到“参与”一词时复习近义词“参加”的语义和有关用法,以加深印象,强化对比。

第四,在实际操练中,教师可以采取有错误有选择地纠正,没错误不纠正的方法,以此避免留学生回避使用生词。例如如果学生造出“*我來中国留学以前在日本{CJ+sy参加}工作过。”的偏误句,就纠正学生“参加”与“过”共现时的搭配。如果学生没有造出这样的偏误句,教师就不必要做出说明。同理如果学生没有造出“*积极地{CT+sy参加}上课。”的偏误句,教师就没有必要强调“参加”有主动与某事物建立联系,主动了解的语义,表示主体具有某种能动的意愿。

本文针对对外汉语教材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参加”和“参与”二词的辨析的缺失情况进行了说明,并进一步论证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二词进行简单辨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研究材料,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这一对近义词时的偏误现象和偏误原因,并针对实际偏误情况提出了教学建议。由于留学生对这一对近义词的使用,在偏误原因和偏误类型方面都有集中的趋势,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强化对这两个词的常规用法的讲解和辨析,在理论上能有效地降低留学生在这两个词的使用上的偏误率。

参考文献

[1]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2]阙晓茗.2015.《基于语料库的“参加”和“参与”对比分析》,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王晨.2019.《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参加”和“参与”的对比研究及教学设计》,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助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新媒体语境中程度表达的演变研究”(Y201942132)。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参与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