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背后的东印度公司
2022-05-30吴敏文
吴敏文
1498年5月20日,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航海探索和生死考验后,由葡萄牙著名航海家瓦斯科·达·迦马率领的船队终于抵达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港。
西方列强对印度的殖民由此开始,其主要形式是以军队的支持为背景,以资本运作为主要形式的东印度公司。这些殖民地之所以叫“东印度公司”,并不是因为它们地处印度的东部,而是因为哥伦布抵达美洲大陆时就认为他抵达的是印度,而且至死都这样认为。虽然后來欧洲各国都知道那是美洲,但仍然将错就错,把美洲叫作西印度,而把真正的印度叫作东印度。
从葡萄牙船队抵达印度至葡属印度殖民地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去世的1515年,葡萄牙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坚不可摧的舰船闯入印度洋,摧毁了伊斯兰商人在印度洋的势力。印度洋海域,从里斯本到莫桑比克,再到卡利卡特,直至果阿、马六甲的殖民地和航路、贸易,全部被葡萄牙王国所掌控。
葡萄牙王室用权力垄断贸易,来自殖民地的胡椒直接上贡,入仓的价格为十六杜卡特每公担(一公担等于一百公斤),出库价格翻一倍,达到三十二杜卡特每公担,增加的十六杜卡特就流入了王室的金库。
丰厚的利润激发了其他国家探险发财的欲望。1577年至1580年,英国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率领船队横渡印度洋、太平洋。1596年6月,浩特曼率领四艘船的船队代表荷兰首次到达爪哇岛,并满载胡椒等货物返回。1599年7月,范·涅克率领船队在收获大量胡椒后返回荷兰,利润达到惊人的百分之四百。1600年4月,荷兰商船“博爱号”漂流到今天日本的大分县,开始了荷兰与日本的交涉。
在1595年至1602年的短短几年里,荷兰在遥远的亚洲国家陆续设立了十四家贸易公司。然而,这些公司的恶性竞争,导致货物的收购价不断抬高,而在销售国的价格反而下降。这种情况的持续,将导致这些公司全面倒闭。为此,政治家约翰·范·奥尔登巴内费尔特在各公司之间积极斡旋,最终促成了这些公司的大联合。1602年3月,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集资了六百五十万荷兰盾的资本,并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这使得它成了此后欧洲诸国建立股份制公司时的典范。直至1799年,作为一家跨海商贸企业,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大致持续经营了近两百年。
荷兰人范·涅克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商人。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批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
1602年2月,英国东印度公司最早的四艘舰船在伦敦起航,4月初驶出在英格兰的最后一个停泊地托贝港。1602年10月24日,在团长詹姆斯·兰开斯特的指挥下,船队抵达苏门答腊的亚齐。不久后,船队载着重达一百零三万磅的胡椒,在1603年平安返回英格兰。
在这一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航海前筹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资金比例回馈给股东。这种单次航海从1613年起步,前后一共进行了十二次。
然而,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和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起来。16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完成第一次合资,1617年至1632年完成第二次合资,1631年至1642年完成第三次合资。
与荷兰不同的是,当时的英国无法完成巨额资金的筹集,未能建立起一个持久而稳定的公司。但是,它通过以上合资机制,在亚洲各地建立起了十二处商馆,并在泰晤士河畔的造船厂建造了七十六艘之多的船舶。
具有实际意义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是在重商主义者柯尔贝尔的领导下,于1664年8月才获得路易十四颁发的特许状,从而正式创立。为此,法国各地的贵族和官僚纷纷接收到向法国东印度公司投资的号召。与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主要由大股东构成不同,法国东印度公司主要由小股东组成。
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真正扩张,是在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效力的卡戎的率领下开始的。卡戎率领的法国东印度公司船队于1667年起航,成功地在印度的西北部的苏拉特、孟加拉、马苏利帕塔姆等地建立商馆。于是,从1668年起,法国本土迎来了运载棉织物、胡椒等印度产品的本国船队。但是,由于受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兰商人的侵扰和阻挠,法国东印度公司一直未能振兴繁荣。
总的来说,势力强大的东印度公司主要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其他势力较弱的东印度公司还有:1616年建立的丹麦东印度公司、1722年建立的德国东印度公司、1731年建立的瑞典东印度公司、1754年建立的普鲁士—孟加拉公司等。
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形成强有力挑战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过反复调价还价,英国和荷兰决定签署两家东印度公司之间妥协的协议。为此,荷兰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就在所难免。从十七世纪中叶到下半期,英国与荷兰之间一共爆发了三次以争夺海外殖民地为目的的战争。
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殖民地争夺战争并没有打垮荷兰的海外贸易。但是,随着海外贸易商品种类的多样化,纺织品贸易逐渐成为新的贸易重点,胡椒、香料在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荷兰的海外贸易开始落于下风。
从1660年至1760年,各国东印度公司的进口商品除了香料、胡椒、棉织物之外,还有咖啡、茶叶等,出口商品则有毛织物、铜、明矾等,这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已经延伸到中国,大量进口来自中国的茶叶等货品。
由于欧洲产品在亚洲难以畅销,只得将从新大陆美洲流入的金、银带到亚洲,以换取所需要的亚洲商品。这样的商业模式成了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与亚洲贸易的主要特征,而且随着进出口额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这造成了对欧洲市场的强力冲击,以致不得不对一些进口商品课以重税。
英国人对茶叶的偏爱众所周知。但茶叶并非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物产。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将遥远东方的茶叶和饮茶的习惯带到了伦敦。此时,茶叶是奢侈品,饮茶的习惯也限于上流社会。在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本土总部发往印度马德拉斯的信中有这样的描述:“茶叶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商品,是适用于作为馈赠宫廷高官的礼品。希望每年输送五罐至六罐品质优良的新茶叶。煎泡后茶色明显纯正者,一般最受青睐。”由于其所具有的奢侈品地位,此时英国进口的茶叶还很少。1664年英国输入茶叶总重为二磅二盎司(约为九百六十二克),1666年为二十二磅十二盎司(约十公斤三百零五克)。然而,到了十八世纪,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出现暴增。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为八十八万磅,六十年代达到三百七十三万磅。此时,饮茶已经成为英国大众的习惯。
1697年,中国茶叶正式开始输入英国。1699年,从中国运抵伦敦的茶叶达到一点三万磅。十八世纪后半叶,茶叶进口占据英国与中国贸易的百分之八十。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当地的统治者和法国殖民者之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夺战——普拉西战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事首领克乃武指挥所部取得胜利。此战具有划时代意义,英国殖民者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对印度的实际统治权。十八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伦敦的商品销售达到一百五十至两百万磅。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烟民吸食鸦片和对中国的鸦片走私已经存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积极进军中国特别是广东的贸易市场,目的就在于将印度出产的鸦片贩卖到中国。在获得中国茶叶贸易的垄断权之后,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又获得了在印度的鸦片专营权,接着在1797年掌握了鸦片的生产垄断权。1784年后,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等海外贸易开始兴隆,在其他商品输出不足以平衡贸易逆差的情况下,鸦片走私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平衡手段,在十九世纪逐渐达到最繁荣的状态。
对于清朝政府而言,国民吸食鸦片不仅造成国民健康毁坏,而且造成白银大量外流。1838年6月2日,“遇事敢言”的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了一道严禁海关口岸以控制鸦片流入的奏折,很得道光皇帝的赞同,遂下旨遵行。1838年11月8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奏折,称其在天津拿获鸦片十三万两。1839年5月13日至1840年6月28日,林则徐一年查获的鸦片达到二十万余两。从1837年开始的三年多时间里,各重要海关口岸共查获鸦片八十三点五万两。
1839年6月3日,根据道光帝的谕令,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共销毁鸦片一万九千一百七十六箱又二千一百一十九袋,实重二百三十七万斤,这个数字占1838年至1839年季风季节运往中国鸦片总额的六成左右。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它意味着在这个时段内运往中国的鸦片高达三百九十五万斤左右。林则徐所采取的禁烟措施,使得1840年春印度、孟加拉以及新加坡等地的鸦片价格大跌。
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爆发。1841年,英国军舰占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