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爱为智慧的《博伽瓦谭》

2022-05-30陈亚妮

书屋 2022年8期
关键词:克利神圣瑜伽

陈亚妮

在印度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中,有两种根本的特质一直在人类的历史上熠熠发光:其一为Jnana精神,即智慧传统;其二为Bhakti精神,即情爱传统。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古时的印度人常常视人世为苦海,所谓“苦海悠深,船筏安寄”,故而有苦谛之说,为此,人们需要从苦中解脱,而Jnana与Bhakti这两种根本特质,就是为人们指向了解脱之路,前者叫作智慧解脱法,后者叫作奉爱解脱法。

智慧解脱法我们并不陌生,曾借助佛教,早在汉代就已经传入了中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沿流而下,一直到隋唐,更是风起云涌,直接促成了中国人的智慧高峰。譬如佛陀传授给他的重要弟子须菩提的《金刚经》就是一例,它是理性的,是哲学的,尤其是重般若智慧的。奉爱解脱法即巴克蒂的传统,其精要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这是一种借由情感而得解脱的方法,亦被唤作虔信瑜伽,或奉爱瑜伽,它含有一种神圣的爱情,与世间之俗情大为不同,乃是敬万物中之神圣者,其实就是一種宗教情感。而在印度,最能够表现这种精神的是《博伽瓦谭》。在十八部《往世书》中,此典深闳广大,最为著名,成书年代大体在公元十世纪,是颇晚近的一部典籍,为印度的毗湿奴宗之圣书,因其诗意的语言和哲学的深度,常常被认为与《薄伽梵歌》甚至与《奥义书》享有同等的地位。这一部无上秘典从吠陀诸经诸传以及历代史乘中汲取了各种精髓,最后,则由传说中的毗耶娑仙人撰成此书。

《博伽瓦谭》虽然是吠陀宝树上的甘美果实,其不朽的液汁也早为无数的印度人所嗜爱,可惜此典篇幅浩大,义理深湛,无论读或译都是不容易的。所以,就有一些具有现代精神的印度学者发心撰述,将古典的奉爱哲学之甘露含摄其中,撮其要,记其事,以崭新的故事形式重新编纂。于是,就有了我们眼前的这样一部浓缩了《博伽瓦谭》精华的书籍,它精练而不失生动,义理丰赡,是印度著名的学问僧斯瓦米·帕拉瓦南达的作品,这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不少著作将印度的精神明白晓畅地介绍给了英语世界的读者,其出版的著作包括对印度主要经典如《薄伽梵歌》《奥义书》《瑜伽经》的英译和注释。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极为清澈的语言,使古代的经典文本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让普通读者皆能鼎尝一脔,从中获益。譬如,我们手中的这一本书就是重要的例证。该书是以伟大的圣者苏塔的口吻,将重要的印度传统哲学之精髓,借由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出来,让人美不胜收。

按照印度的传说,苏塔仙人的老师叫作苏卡,而苏卡就是编纂《博伽瓦谭》的毗耶娑的儿子,“当国王帕利科什特将要死去时,苏卡如何将它转述给这位神圣的君主。苏卡向帕利科什特转述时,苏塔也刚好人在现场,所以,他能够原原本本地叙述,在那个受祝福的时刻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当苏卡向伟大的君王帕利科什特讲述《博伽瓦谭》时,这位伟大的国王正趺坐于恒河岸边,等待死亡的降临……

而整个大故事环环相扣,娓娓道来,就像是母亲在孩子们幼年时所讲述的睡前故事一样,既温暖又启迪人心,令人心气高迈而不再被世界所伤,如第七书中所云,“穿着鞋子的人,能保护他的脚不被路上的荆棘刺伤。同样地,那些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知足的人,永远不会被生命之路上的荆棘所伤”。在每一次的寓意甚深的对话当中,几乎都会出现对神圣者的歌颂和赞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赞美,有时候赞美人格的神,有时候赞美无形无相的非人格的神圣者,有时候直接赞美存在界的无穷奇妙。这些都是虔信者们在沉醉或迷狂时情不自禁的真情吐露。而当我们也静下心来,融入其中,就会发现自己亦在不知觉中收获满心的欢喜,备受奉爱甘露的祝福。

奉爱瑜伽是入世的,琐碎艰辛的世俗生活与空灵超拔的精神追求,两者并行不悖。为此,奉爱者们愿意接受自己现实人生的粗糙与不谐,面对世界的冷漠和险恶,依然心怀柔情,并能够不懈地追求精神境界的超拔,正如现代印度的奉爱经典《吉檀迦利》的吟唱:“我生命中所有的粗糙与不谐,全都融入了这熙熙太和的生命乐章。我对你的崇拜,就像一只欢快的鸟儿,振翅飞过大海。”

譬如书中的那个“托钵僧的二十四位导师”的故事,也具有同样深沉的启示意义。这些导师其实是大地、水、鸽子等极平常的事物,但它们却是觉悟者的导师。这是在提示我们,大道“费而隐”,真理寓于庸常事相,所以用心热爱生活的人也能够获得至高的真理,并超越于庸常世界的重重束缚。

奉爱瑜伽是一场爱的求道之旅,我们甚至可以说,虔信之爱就内含着中国人所谓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意味。奉行此道者,需要不断地研习与修炼,去觉解“人和至高者”的神圣关系;用智慧的火焰燃尽无明与私欲,让自己的心性“复归于婴儿”,觉悟存在界的“梵我一如”,如此就有望抵达爱的至高境界。然后,带着这样一颗觉悟的心灵,回到现实的生活,人世就成了一场神性的游戏。

本书的后半部分讲述的是印度最重要的化身克利希纳的事迹与教导,这里的每一段小故事皆富含机趣与哲理,并且爱意满满。在此,不得不提及牧牛姑娘与克利希纳之间的纯爱,“每个人对克利希纳的爱都是如此地专注,让她们觉得自己已经与克利希纳融为一体了——不仅如此,她们感觉自己就是克利希纳”。辨喜尊者注释云,只有纯粹得一尘不染的灵魂,才能感知到这样的爱情。牧牛姑娘对克利希纳的虔信之爱,不同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所传达的世俗爱情,因其仍困缚于生死流转之间。而对神的虔信之爱,冥想神的故事,却让人们升起一颗超越悲情的欢喜心,因它不在人类的生死困局之内。在《薄伽梵歌》当中,克利希纳曾是如此教导阿周那的:“怀着坚定的虔信崇拜我,冥想我的人格形象,把我设为至上目标,把一切行动都献给我,我会很快把这些人从生死轮回的海洋中拯救出来。”

当然,这与印度文化传统中“灵魂不灭”的观念密不可分。印度人认为,当业力的捆绑终止时,灵魂将获得终极的自由,不再进入生死轮回。而当人们虔诚地忠于神,整个心灵都弥漫着为神献身的欢愉时,因为神的那种超越性品质,人类固有的束缚也就被一一解开,他意识到了真理,并知晓真正的自我,从而摆脱了业力的重重枷锁。

神人之爱,取决于人类心灵的品质,因为神的爱是不朽的,而人的爱却摇曳未定。此处,我们不妨举国内流行过一首扎西拉姆的诗为例,此诗叫作《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颇近似于神人之关系,诗曰: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愛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据扎西拉姆的讲述,这首诗的创作受启于莲花生大师的一句箴言:“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奉爱之神就是这样,在生命情感的顶点迎候着我们,默默等待着人们的爱与证悟。当爱者的眼中,唯有爱的化身克利希纳时,则存在界的所有脸庞都会变成神的面庞,流徙于世俗中的灵魂都会烙上圣爱的颜色。那么,他们做任何一件看似世俗的事情,也将会促成自己与神性的合一,当庄子说“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时,居然还有了意外的别样一解。但不管如何,两者皆含有体道的功夫与境界,则是类似的。

这部经典足以开启神圣的觉知。只要专注地听闻《博伽瓦谭》里面的甘美话语,神性就会充盈人们的内心,再无昏惑之迷局。爱,确实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所以,每一个人对此书的阅读,也当与此书发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而翻译此书的我们,翻译过程本身就类似于一场心灵的朝圣与洗礼,也给了我们诸多难以言喻的感动与启迪。我常想,大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流浪者吧,只是有一些人迷失得无影无踪,有一些人则一直怀着“永恒的乡愁”,在寻觅精神的家与归宿;而对理想家园的存在之笃信、对神圣世界的爱情之守望,都是让我们在这些飘忽的人世虚空中,找到可以罥绕的线轴,如庄子所讲的“道枢”,不再感到飘荡、感到无依。

现代世界的奉爱诗人泰戈尔是睿智而又深情的瑜伽士,用他的文字来收尾应该是适切的,让我们扎根于遥远的存在,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爱的养分,一起启程归巢:“让我所有的诗歌,汇聚成一股曲调不一的洪流,在我向你敬拜之际,让它能够注入那一片寂静的目的之海。如同一群思乡的天鹤,在日夜兼程地飞回它们的巢穴;在我向你敬拜之时,也让我全部的生命,能够得以启程,返回到它那永恒的家园。”

猜你喜欢

克利神圣瑜伽
Hello White瑜伽馆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我和我的好朋友们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神圣的简约
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为何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