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建构

2022-05-30张嘉

中国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月亮素养

张嘉

【摘 要】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全面展开。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实现素养涵育的最佳载体,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徐黎老师“你好,月亮”一课为例,对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以及师生伦理彰显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以期进一步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涵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 素养导向

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全面展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各学科开展不低于10%的课时的跨学科学习。什么是跨学科学习?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习徐黎老师“你好,月亮”课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张华教授提出:“‘跨学科学习是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由人格、跨学科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1]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开展若干课时教学,呈现出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浓缩在一个课时中开展微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徐黎老师设计的这节综合实践课,呈现出跨学科学习的典型特征。课程以“你好,月亮”的呼唤贯穿始终,通过“演月—赏月—问月—望月—探月—奔月”的主线,带领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写一写”的实践活动中,整合运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月球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帮助和影响,由此进一步产生探月的豪情。整个课例呈现出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发展了学生的智能、情意和学力。

一、素养导向: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实现素养涵育的最佳载体。一方面,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灵活运用各类学科知识与技能,构建经验方法,发展关键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做事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徐黎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智育与德育的双重结合,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方向,即五育融合、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

1. 智育的目标定位

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开发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对相关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详细梳理,找到学科教学内容相关联之处。同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差异、发展水平等,尽可能地让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其中。

在中国航天扬眉吐气、创造历史的背景下,徐老师选择“月亮”这个主题,带着学生探月、寻知、见精神。徐老师围绕“月亮”主题,梳理了五年级语文、数学、科学等相关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学情和需求,形成如下的知识、技能、方法层面的目标:了解月球的演化与形成、月相变化,理解月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与实践,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图分析、科学探究、摘要注释、创意表达等跨学科知识与方法,提出、分析、综合预判与解决问题,让月球的规律性变化服务于农事,服务于生活。

这样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 德育的目标通达

在本课例中,徐老师立意高远,把课堂作为新时代育人阵地,与“月亮”展开对话,教学过程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月亮相关的诗词)、凸显民族复兴创举(探月精神)和“天人合一”协调观 (月亮与人类生活)等,情感教育非常自然,形成了正向的价值引领。

徐老师通过多次呼唤、咏叹,表达对月亮的感谢,同时引导学生把月亮对人们的帮助,移情到善待他人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探月精神和建设祖国家乡的豪情。

二、深度融合: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建构

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或任务驱动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其教学设计应融合离散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并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空间及平台,进行意义建构。

1. 在逻辑建构中融合学习

“月亮”作为一个天体,离学生有一定距离。徐老师通过把月亮拟人化,不断向月亮问好、感谢,拉近了学生与月亮的关系。徐老师巧妙地以情境为依托,围绕“演月—赏月—问月—望月—探月—奔月”,设计问题链,形成教学逻辑,将相关学习内容融合到生活情境中,逐渐走近、认识、感谢、赞美月亮,从认知层面、能力层面、情感层面多维推进。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学习,而这些问题链中的关键问题,是课堂热身环节学生提出的。徐老师充分预设并顺应学生的思考,继而提出:“月亮是怎么形成的?”“月亮给地球带来什么影响呢?”“她对地球有什么作用呢?”“月相的变化是怎样的?”“月相与农历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既有的经验,调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打破学科边界,超越知识界限,尽可能地联结更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情境中解决问题与迁移,是跨学科学习最基础的特质。

2. 在方法指导中深度学习

徐老师带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多种手段,构建经验,学会方法。“月亮给地球帶来什么影响呢?”徐老师出示了一张大海潮汐模拟图,用数据显示潮汐在不同时间段的起落变化,呈现出五下数学折线图的形式,引导学生看懂具体生活案例中的折线图数据。随后徐老师提高了难度,出示第二、第三天的大海潮汐模拟图,折线图中的折线加到三根,最后再变化成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看懂图形,了解大潮与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之间的联系,并综合预判对环境的持续影响,引申出潮汐如何服务于生活。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和使用数学模型,再分析数据,最终形成解释。徐老师通过如此经纬交织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编织认知与经验之网,使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进行深度学习,掌握核心概念和方法。

三、互动生成:跨学科主题活动实施的智慧

1. 交流与互动的智慧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如何充分调用各类资源,形成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是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考虑的。徐老师借力三项资源—任务驱动、师生互动、学材使用,在互动与生成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联结。例如,在“望月”环节中,徐老师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实践任务:(1)根据学习卡上的任务提示,探究完成月相示意图制作。(2)根据资料,提炼月相特点。徐老师细致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在资源“交流”与“互动”中,从“做中学”到“用中学”,找到月相变化的时间和形状规律,并迁移到生活中;从月相的形状、方向、角度等,联结古诗中表达月相的语句。师生在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中,相互借鉴吸收新知,激活了内在的意义建构,优化了思维与心智模式。

2. 预设与生成的智慧

跨學科主题学习需要教师对活动思路和行动方法进行整体性的建构与预设。主题学习过程中的生成,不仅是知识探究的过程,还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有利契机,要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徐老师设计的问题与活动,前延后拓,带来更多的生成和可能。例如,“关于月亮,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引出问题链。再如,徐老师用“以探月为主题”的创作作为学习支架,激发学生通过诗画创作来表达对月亮的认知与感谢。课堂结尾处,徐老师提出一连串跨学科问题:月球适合我们居住吗?如何进行有趣的“折纸”实验来计算地月距离?……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对“奔月”主题作深度思考与学习。徐老师的设计与指导,给学生留有活动的布白,给学生留出主动探究、继续思考内化的时空,这也是素养涵育的养成过程。

四、开放尊重:实践活动中教学伦理的彰显

听过徐老师课的教师们,都会被课堂中平等、融洽、温馨的气氛所感染。徐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趣味性、科学性与生活化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学生在课堂上是灵动的、能动的,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主体性”与“被肯定”。师生之间是理智而融洽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得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教育过程。

由于跨学科学习指向真实情境,很多时候是开放的,所以评价学生成果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为补充。“评价的意义在于改进,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发展。”[2]徐老师在课堂中遵循“教—学—评”一致的理念,以教学目标为终,逆向设计活动,并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徐老师用心积累了一个“评价库”,从知识、方法、情感、价值观、元认知等层面逐一设计,给予学生更多元的回应与指导,促进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充满课改智慧、育人价值的课堂将伦理精神内化为教学本身的内涵[3]。

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植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徐黎老师观念引领上的创新、教学视域上的创新,让我们看到智慧的闪光。“教师教学视域的开阔与否,直接影响着一批学生的学习视野和价值取向。”[4]教师智慧的思考与实践,定会让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学生的生命里留下痕迹。

参考文献

[1] 张华.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J].基础教育课程,2018,238(11):10.

[2] 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323(6):9.

[3] 蒿楠.教学伦理:内涵、关键话题与实践回应[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18.

[4] 沈世红.基于内容和学情的创新教学设计——从一节《离子反应》高三复习课例点评谈起[J].化学教与学,2013(12):39.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跨学科月亮素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