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题研究“证书化”的原因及化解对策

2022-05-30孙小建

中国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

孙小建

【摘 要】课题研究“证书化”,是指背离课题研究宗旨,轻视研究质量,没有研究出值得推广的成果,以拿到结题证书为目的的功利化的课题研究态势。课题研究一旦单纯追求证书数量而忽视研究质量,不仅会让课题研究失去意义,还会破坏学校的研究与教学生态。祛除“证书化”对课题研究的负面影响,用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件大事。

【关键词】课题研究 证书化 研究质量 课题成果

课题研究“证书化”,是指背离课题研究宗旨,轻视研究质量,没有研究出值得推广的成果,以拿到结题证书为目的的功利化的课题研究态势。近几年,拿到结题证书的教师越来越多,部分学校每年都有十几项甚至几十项课题通过鉴定,以“结题证书”为成果标志的课题呈现产能高发态势。“结题证书”数量越来越多与课题研究“证书化”是互为因果的,这种状态的产生,不仅未能让课题的研究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甚至出现数量与质量的倒挂现象。

一、 课题研究“证书化”的原因分析

1. 功利目的导致教师将教科研重点放在获取“结题证书”上

在教育领域,存在两种课题:一种是教师个体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自发进行的研究,即人们常说的没有结题证书的个人课题或“草根”课题;另一种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科院或教育学会等部门组织及管理的课题,即人们常说的以“结题证书”为成果标志的官方课题。这两种课题不仅渠道不同,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也不一样。

教师基于教育需要自发进行的课题研究,能够解决真真切切的问题,但不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及成果认定范围内,即使研究成果非常优秀,对教育的引领作用非常大,只因研究者没有官方的立项通知及结题证书,在晋升职称、评优评先中无法作为成果被认定而无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能拿到结题证书的课题是官方行为,教师在课题管理方下发的课题指南框架内找适合自己的研究项目,而找到的研究项目却不一定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拿到了结题证书,对教育实践却不一定有用。但是,立项及结题课题的数量决定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成绩,研究者能拿到结题证书,该证书对教师的各种评审都起作用。所以,几乎每个教师都想主持一项能拿到证书的课题,每所学校都希望学校的证书课题越多越好。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几乎所有学校都将教科研管理的重点放在“结题证书”的数量上。当有相关组织或机构发布课题研究立项通知时,学校都要求教师们积极申报,并将申报情况与考核挂钩。

2. 管理机制导致以“证书”为成果标志的课题越来越多

在立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但凡立项的课题几乎没有不结题的,从立项到结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省規划办课题为例,立项环节由省规划办相关机构组织评审。一旦立项评审通过,课题管理权就下移到各市教育局的相关部门,而教育局相关部门又把管理权下放到学校,学校成为对研究质量进行检查及鉴定的把关者。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立项课题无论研究质量如何,即使不研究也能结题,就会导致课题研究步入“证书化”的态势。比如,部分学校以“证书”为成果标志,宣称课题数量较上一年增长率超过60%,少部分学校增长率接近100%。

二、课题研究“证书化”对教科研生态的负面影响

当一所学校由于“证书化”导致课题数量众多时,研究质量一定得不到保障。课题研究“证书化”对教科研生态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证书化”导致教师个体层面课题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倒挂

部分教师主持了多项课题,手中持有多张课题结题证书,可谓课题研究硕果累累。但若问他们“课题研究的成果是什么?”“该成果是如何使用及推广的?”等关于课题研究的本源问题时,很多人竟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还有部分课题成果丰硕的教师,不仅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主张,没有教育实践层面的改革创新,甚至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将课题研究理解成“做材料”,从立项到结题这段时间内,基本没有实质性的调查、研究及论证,只是在结题鉴定之前,把教案、作业、活动记录表及相关图片进行精美装帧,再拼凑出一份几千字的结题报告,就结题了。将课题研究等同于做材料,必然出现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倒挂。

2. “证书化”导致学校层面的教科研生态出现异化

当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检查验收时,在教科研层面,只看结题证书数量,不看实质性成果,更不看课题结题后的后续效应,这样的考核导向,必然导致学校在教科研管理上鼓励全校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却不关注教师们申报的课题到底是什么,选题是否接地气,有没有进行真研究,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有没有质量……当学校的教科研管理忽视课题研究的本源问题时,便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外在形式的关注上,即各种表格的格式、字体、字号是否规范,各种能体现成果的材料(教案、作业、活动图片、获奖证书、发表文章等)是否最大化,材料装帧是否精美……这样的管理导向势必导致学校的课题数量与教师的研究能力及研究质量之间没有正向相关关系。

3. “证书化”导致宝贵的教科研经费被浪费

课题研究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无论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在课题研究经费使用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投入。以学校教科研经费使用为例,每项课题从立项到结题,都投入不菲。例如,在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及结题鉴定时外聘专家的劳务费,教师用于课题调研的差旅费,课题论证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费等,每项课题使用的研究经费少则几万元,多则数十万元。如果课题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有实用价值,那么研究经费就没有白花;如果课题研究的目的仅仅聚焦在拿到一张结题证书上,那么实质上就形成了对宝贵的研究经费的浪费。

三、课题研究“证书化”的化解对策

课题研究一旦以单纯获取“结题证书”为目的,严谨的教科研就会变成浮躁的泡沫。化解“证书化”对课题研究的负面影响,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明确课题研究的本质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值得点赞。但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本质是什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时时处处都在与问题打交道,从研究角度而言,问题中的难题就可以成为教师研究的课题,换句话说,课题就是教师为更好地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所要解决的难题。从课题的定义不难看出,课题研究的本质是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不明确这一点,就会把课题当成一项考核指标,或者当成一项管理手段。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明确课题研究的本质,才能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源头上的质量保障。

2. 祛除“证书化”须对教师的研究能力作出正确的评估

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对本校教师的研究能力与研究兴趣缺乏正确的评估,致使部分教师选择了与自己研究能力及研究兴趣不匹配的研究项目,从源头上制约了课题研究的质量。例如,教学经验不太丰富的一线教师不进行教育实践研究,却将课题选题落在理论发展研究或国际化研究上。学校的教科研管理部门一定要从发通知、收材料、填表格、统计成果这一行政化的工作模式中走出来,认真评估本校教师研究能力如何,研究兴趣是什么,适合做什么样的研究,研究能力提升的空间有多大,研究梯队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长板和短板各是什么等方面。根据评估结果,在全校开展适合教师研究能力的研究项目,能极大提升课题研究质量,极大减少低效或无效的“结题证书”产量。

3. 祛除“证书化”须引导教师开展接地气的研究项目

当课题选题中不接地气的项目太多时,势必导致数量与质量的倒挂。课题研究不接地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选题虽然聚焦现实问题却过于高端。例如,“×××的顶层设计研究”,这样的选题适合教育主管部门,但却不适合教师。

二是选题太大,无法进行研究。例如,“×××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背景下的素质提升研究”,这样的选题过于宽泛、空洞,没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难以找到研究的抓手,更不用说进行实质性的研究。

无论哪个单位或机构开展的课题研究,其发布的研究选题都只是一个宏观的选题,学校的教科研管理部门应先对选题进行认真研究,结合选题认认真真研究本校或区域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转化成课题选题,引导教师开展与教育实践相匹配的课题研究,能极大祛除课题研究“证书化”。

4. 祛除“证书化”应摒弃课题成果与利益的捆绑

课题研究属于教育科学范畴,其实质是科学研究。既然是科学研究,就需要研究者不受功利因素的干扰,基于自己的兴趣及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项目,并在研究过程中能坐得住“冷板凳”。从教科研管理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把课题研究当成一项严谨的科研活动,而是赋予课题研究过多的功利色彩,与利益捆绑,将其与量化考核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职称评审及人才项目申报挂钩……势必让严谨的教育科研发生跑偏,势必导致浮躁、急功近利、虚假研究等破坏教科研纯洁性的行为发生[1]。只有祛除课题研究中的各种利益捆绑,研究者才能沉下去,才能把“冷板凳”坐热,才能出高质量的真成果。

5. 祛除“证书化”应建立认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相关机制

教师自发开展的基于自我需求的实践及理论层面的个人小课题研究,由于是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由于有真实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教师不仅会对其有很高的研究积极性,而且还更能保障研究过程踏实、研究质量优良、研究成果实用。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基于教育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并在教科研管理上建立相关机制,对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给予认可、使用及推广。例如,在职称申报时,对于教师提交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应根据成果运用时学生的反馈、班集体的转变、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给予不同等级的成果认定,并将认定结果纳入教科研成果。

6. 祛除“证书化”须给暂时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多一分等待

部分学校为了让本校课题成果数量喜人,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有一项课题在研,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结题。如果部分教师达不到该项要求,就要被转岗或调离学校自谋出路。这种不顾教师实际能力全校一盘棋的统一要求,使得很多暂时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成了“被赶上架的鸭子”。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部分教师采用将课题外包的方式弄虚作假。虽然拿到了结题证书,学校多了一项成果,却从道德上破坏了课题研究的纯洁性。绝大多数学校教师队伍都是由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构成的,就课题研究而言,有的教师有较强的能力,能够很好地承担起课题研究的任务,但部分教师却不一定具备这个能力。因而,给暂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多一分等待,不用量化的方式对全校教师做统一要求,能极大提高课题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匹配度,能极大祛除“证书化”对教科研生态的影响。

7. 祛除“证书化”须严把课题立项及结题鉴定关

要想极大减少低质量的课题成果数量,不仅要在立项环节严格把关,还要在结题鉴定环节严格把关。在立项评审时,不仅要看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还要考察申报人的工作岗位与研究方向,保证研究内容与工作实践相匹配,避免不具备研究价值的选题被立项,避免无法进行的研究项目被立项,从源头上减少低质量“结题证书”的数量。在结题鉴定时,要高度重视鉴定人员与课题内容的专业匹配度,不僅要作出有质量的鉴定结果,还要高度重视课题成果的使用与推广。如果课题成果不具备使用或推广价值,就是低质量成果。对于低质量的成果,鉴定人员给出鉴定意见,可采用延期结题的方式,让课题组调整研究思路,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对于没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课题,可终止研究。严把立项关与鉴定关,能极大祛除课题研究“证书化”。

教育离不开研究,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在研究中进行的。基于此,各管理部门及组织机构定期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有其必要性,向结题的课题组颁发结题证书是课题管理的重要方式。但是,课题研究一旦为了追求证书数量而忽视研究质量,不仅会让研究陷入“证书化”,还会破坏学校的研究与教学生态。祛除“证书化”对课题研究的负面影响,用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件大事。

参考文献

[1] 吴维煊. 课题研究中“价值认知”的偏差与还原[J]. 教学与管理,2021(4):34-35.

(作者系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创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品牌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的“课题研究”教学
论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网络教研,农村小学教师成长新途径
“计算机机房管理”课程与试点专业改革初探
应用型本科图书馆嵌入式课题服务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