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题赓续研究的价值递归与实践迭代
2022-05-30刘治富
摘要 基于当下学校课题研究的现状,从学校品牌建设、教师教学转型、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阐明学校课题赓续研究的价值,通过对研究目标与育人目标、研究过程与管理过程、研究成果与办学成果的辩证思考与实践见证,论述课题赓续研究对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学校课题 赓续研究 价值递归 实践迭代
引用格式 刘治富.学校课题赓续研究的价值递归与实践迭代[J].教学与管理,2022(23):30-33.
课题研究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数和实力表征。当下,我们需要审视学校课题研究的现状,重新定义课题研究的价值,充分认识到课题赓续研究对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回归到应然状态,让学校课题研究在实践的迭代中迸发出磅礴的力量。
一、当下学校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1.选题体现个人研究倾向
一方面,学校课题多半充斥着个人的思想和意愿,建立在个人的研究认识、经验和背景之上,学校课题为放大版或加强版的“个人课题”。另一方面,即便是站在学校发展视角展开的课题研究也难免会出现定位不准、思考不深等问题,往往没有充分的论证与系统的提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果课题负责人工作调动,时常还会出现课题落实不力的情况,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隐性风险。
2.内容聚焦单项教育领域
由于受到个人申请意愿或者研究现实的影响,很多学校的课题往往聚焦于某一个领域或专题,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学科组主导运作。这样的课题缺少较强的聚合力,群体认同感不强,输出的成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校的目标定位和发展张力。
3.课题功能定位不准确
目前,学校课题研究所承载的功能仍然被窄化、虚化,甚至是异化,研究动机功利化、研究过程空心化、研究成果低级化,以及重理论成果轻实践成效、重教师研训轻学生研究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学校课题赓续研究的价值递归
1.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
一个好的学校课题就像是学校的动脉,必然触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并起到“永动机”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提速护航。学校通过洞察历史的、人文的、隐性的、显性的各类资源,分析自身的发展优勢、劣势、机会、挑战,在教育哲学、办学愿景的统领下,析取可以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基因,并将这些要素串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建构起学校未来发展的可实现图景。问题即课题,在沉浸、思辨、批判过程中生发出的一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学校的课题来源。
一些优质学校的课题研究已经融浸在学校的文化塑造、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各个维度,已经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并成为了学校的“金字招牌”。在教育部、长三角省市的教学成果获奖名录中经常会看到“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实践探索”等表述。例如,南通李庾南老师的“‘班级育人60年实践与探索”代表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学校课题的核心价值,同时也生动诠释了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的诞生是围绕一个专题的长期的研究实践,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2.教师教学转型的需要
在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进程中,源于课题的研究指向性更加明确,实效性更加明显,也更容易被广大一线教师接纳,教师参与研究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也会显著增强。
课堂的“风景线”如何化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实践教学的思想精髓,如何助力学校实施课程计划,实现育人目标,教学的研究要有理念支撑,同时又要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教学研究往往受到学校办学思想的影响,而学校办学思想的形成又离不开课题研究。从一些学校的成功案例中发现,在学校课题的框架下生成的教学研究课题可以让教学理念更聚焦,研究问题更具化,研究过程更科学。比如,有的学校在“农村小学‘互联网+差异化导学的校本实践”课题引领下,数学学科进行了差异教学校本化探索;在“大数据支撑下‘适合的教育实践探索”课题引领下,开展了适合发展的小学数学智慧教学实践。以上实践研究均历时二三十年的时间,均获得了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说明教学研究思想可以包容在学校课题中,学校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学的成功转型。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每个学校都是独一无二的,因学情、校情等不同,学校拥有广阔的自主评价空间。评价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炼,探寻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成长评价模型,但这往往需要几代教育人的努力,前提是学校的教育哲学要能够得到传承。比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对“十大训育标准”的解读中,从确立“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人才培养规格,到经过不断的完善,如今以毕业生形象设计为表达方式,提出了“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的育人目标。再如,吕建等学者在“用成长记录平台解决综合素质评价难题的实践”课题引领下,“看见不一样的生命成长”,对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进行校本创新研究,建构了小学生自主发展评价机制,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三、学校课题赓续研究的实践迭代
1.研究目标也是育人目标的丰富
(1)学校问题的升级进阶
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基本都是劣构的、开放的和未知的,学校的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路径来解构。学校课题往往从新的问题开始,以现有问题的解决为结束,再从新的问题开始,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新的迭代过程,在胶着、磨合、挣扎中实现着跃升、递进和突围,带来的是学校育人目标的清晰化、规格化和可视化。
学校课题的核心概念、目标、内容高度统一,体现了问题的复盘、演化和不断的进阶。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基于“尊重差异、多元发展”的办学思想,从“十一五”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有效教学实践”,到“十二五”的“多元智能教育思想的在地化探索”,在学校文化、课程开发、课堂改革、学生评价、教师发展等领域全面开花,再到“十三五”的“多元智能学习形态整体构建”,体现了问题的合规律性演进,形成了一个问题链群的闭环。
(2)教师个体的螺旋成长
教师的成长是个慢过程,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多次的成长。教师的成长有时也是即时性的、随机性的,需要时常唤醒。张万祥老师研究了30位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1],笔者也曾研究了17位特级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机制,发现名优教师全部都有主持规划课题的经历,且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由此可见,一个教师的成长史也是他的研究史。根据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想要克服阵痛期、适应期、瓶颈期、高原期等的负面影响,沉浸式的课题研究是必由之路。课题研究在重塑教师坚忍品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快教师成长速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用。
教师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上海市的李海林校长曾说,一个优秀的教师至少要经历两次成长。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名优教师大多经由第一次专业成长,迈入第二次成长。学校如果以课题研究等学术力量带动教师进行研究与实践,教师的改变便会来自于对内心的认同[2],迷恋他人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开始追求生命和工作的意义。
(3)学生自主的复合发展
无论是何种层面的课题研究,最终都要回归学生的发展,学校要“培养的人”的“样子”在研究中也会逐渐清晰起来,逐渐立体起来。如,重庆市巴蜀小学从建校之初便提出的三重生活的学生观、手脑并用的培养观和全面教育的课程观,到上世纪80年代持续16年的“创造教育实验”,再到世纪之交的“激活教育实验”、2009年提出并坚持至今的“律动教育实验”,以领跑者的姿态开辟了学生自主、多维、灵动发展的道路。学校通过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真实需要,以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合格公民为目标,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律动空间体系”“律动课程体系”“律动管理体系”等,组织起了一种让生命增值的教育生活[3]。
当然,课题研究支撑下的学生发展标准,其精准度、科学性和专业化都会有所突破。笔者所在学校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在地化探索,致力于观察、动手操作、组织与规划、沟通与交流、合作与社会交往等8种关键能力和表现性评价研究。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探究每种能力的内涵、目标、内容、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等。以对“身体—动觉智能”高度关联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为例,学校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析取主要内容,如显性能力包括“动作与协调、使用工具和技术、设计和制作、发明和创造”等内容,其中“动作与协调”又包括“手和手指協调、手眼协调、手耳协调、手眼脚协调”等方面,隐性能力包括“初步技术的感知、思维和想象能力”等。基于此,学校制定各种能力的年级培养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开发出相应的学习策略和评价工具。科学研究下的学生发展不是盲目的、感性的和主观的,而是直接的、科学的和精准的。
2.研究过程也是管理过程的补充
(1)研究思路结构化
学校课题研究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可以促使工作目标从盲目化到明晰化,教研活动从形式化到专题化,教师发展从无序化到定向化,学生成长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而实现工作思路的整体结构化。
课题的牵引可以化零为整,系统性地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在多元智能理论在地化的系列课题研究中,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整体变革。在校园文化方面,提出了适切的教育主张和办学愿景,明确了“一训三风”等精神文化,构建多元智能课堂教学形态,设计多元智能课程,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星体评价模型。学校层面,加强多元智能“一场两廊三园四台五区”学习场馆建设,如感统训练广场、生态种植馆等。班级层面,搭建多元智能8个学习中心或学习区角。教研活动中,围绕学习活动设计的类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及课堂教学理念、操作流程、操作载体、操作策略等展开专题研究,让教学与研究交融并进,形成合力。由此,学校管理与发展紧随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伐,助力学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并跨入区域知名学校行列。
(2)研究方法平移化
学校课题研究的方法倒逼学校的管理改革与创新。课题研究常用到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学校管理过程的优化。在文献研究中,能够促成教师阅读的系统化、专题化,如开展的“我读我秀”“论坛微现场”等活动;在案例研究中,引领教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及时捕捉鲜活的案例,做反思的实践者,如开展的“课程故事会”“案例分享会”等活动;在叙事研究中,引领教师加强教育教学故事的记录与反思,做一种基于真实事件和个体的研究[4],如开展的“教师观察日”“叙事研究社”等活动。
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可以活化教师的思维,改变教师行事的方式,有利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性思维。教师长期在研究的状态中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促成教、学、研、评的有效统一,培植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情怀,准确把握教育的规律,在对教育真谛的触摸和沉浸中破解学生成长的密码。
(3)研究团队专业化
学校应努力规避低层次反复的研究样态,突破路径就是开展群体性的教育科研。在学校课题的聚力下,有利于学校盘活大学教科院所、教研部门、名优教师等专家资源,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多元化学术研究团队。
“研究意识的有无,学术兴趣的多寡,研究能力的高下,是好学校教师与一般学校教师的显著区别。”[5]优秀的学校是靠优秀的教师团队支撑起来的,而优秀教师团队的淬炼是以研究能力为基础的。研究团队的形成需要厚积薄发,同时,课题研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同一研究专题的持续研究有利于教师的跨学科研讨交流,有利于打造志同道合的研究共同体,有利于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的多态并进。
3.研究成果也是办学成果的体现
(1)始于实践立场
学校课题研究是实践性研究,教育实践研究需要方向的指引,同时也需要不懈的坚持,所以,课题的赓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的优秀成果向我们诠释了赓续研究是不断生成、实践、总结和迭代的过程。好的课题研究成果是实践智慧的结晶,是制定目标、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反思评价的行动叠加。学校教育科研的“根”一在“活”的现场,二在“通”的课堂,三在“人”的气象。学校教育科研还有另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学校对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成效等可能发展与完善的空间进行细细地察、慢慢地润、缓缓地育的寻幽探微,这是一种涓涓潺淙的无声流淌。坚持教育科研的学校,其精神风貌会说话,学校气象会诱人[6]。
(2)成于研究成效
相对于阶段性的课题,赓续课题的研究成效具有压倒性优势,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也受到众多学校的追捧。学校课题研究要有精品意识。
笔者对多元智能的研究从最初的“多元智能理论”与“有效课堂”的融通,到“以多元智能理论的在地化推进学校整体变革”,再到“多元智能学习形态的整体构建”,本着务实创新的态度,研究过程中促进了学校品牌的建设,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也出版了专著,研究成果多次在市级以上平台分享,多次荣获省精品课题、省市级教学成果奖等殊荣。
相较于理论成果,实践成果更要经历过程的沉淀,其成效在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上要有显性表现,要肉眼可见,让人信服。比如,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培育出了长三角教育科学研究优秀团队和诸多名优教师,并且运用多元智能的“催化效应”和“补偿效应”弥补了部分学生学习的不足,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连续观察记录”“轶事记录”等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一些学生成长进步的故事,让课题研究的过程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成长。
(3)终于生活重构
“双减”的尽头必然是学校生活的重构, 既包括教师的生活,也包括学生的生活。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独特的职业属性,其中反思与研究的能力至关重要。结合《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的要求,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等,都是对传统教师职业认知的颠覆。当下,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要预留出教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时空不是表面应付的,而是主动接纳的自觉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幸福追求。
重构学生的生活要从简单的时间和内容排列向深度的内涵设计转变[7],重构学校生活的实践意义在于建构师生人际交往关系,有助于教学组织方式的革新,从而推动课程的创建、实施和发展[8]。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空选择,就是在给学生创建完整的社会生活实景。在学校时空中,不仅仅要有教学时空,更要有运动、休闲、休息时空;既要有动的时空,更要有静的时空;既要有物理时空,更要有心灵时空,有能让孩子放飞自我的所在[9]。此外,学校还应建立新的学校组织观、内容观、行为观、评价观、家校观等。
综上所述,学校课题促进学校整体变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在课题选题阶段就要做好规划与论证,牢固树立精品成果意识,在研究的纵深推进中开展持续性的探索,向课题研究要质量。学校课题研究没有休止符,永远都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万祥,万伟.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2] 包智强.教育科研高品质:学校的站位與行进[J].基础教育研究,2020,22(11):15-16.
[3][5] 孙金鑫.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由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想到的[J].中小学管理,2019(11):51-54.
[4] 王枬.教育叙事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支点——对话陈向明教授[J].教师发展研究,2021,5(04):1-17.
[6] 马维娜.学校教育科研:“根”扎何处?[J].中国教师,2021(10):10-14.
[7] 窦桂梅.重构儿童高质量的学校一日生活[J].人民教育,2021(22):16-19.
[8] 张涛,李如密.教学空间的实践意义及其建构[J].教育学报,2021,17(06):38-47.
[9] 孙金鑫.重构学校生活[J].中小学管理,2022(01):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