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化学习探究
2022-05-30金鑫
金鑫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环境下,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成为教育行业的重点教学内容与目标,基于此,教育行业诞生出了许多高效、高质的教学手段。项目化学习作为其中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受到了教育行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将其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本文就项目化学习的起源、特点与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概述,并针对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注意事项和具体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旨在提出参考性教学建议,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发展,促使学生高效学习与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项目教学
现如今教育行业对学生关键能力与品质的发展愈发重视,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地位愈发凸显。[1]就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状况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主体位置未被凸显等,导致其教学质量不甚理想,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佳。为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手段,使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高效学习、全面发展。
一、项目化学习概述
(一)项目化学习起源
项目化学习最早起源于 16 世纪的欧洲,当时罗马帝国的建筑教学工作者通过“项目”来对学员进行培训。到了 18 世纪,有很多欧洲国家开始使用项目化学习来对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而之后的 20 世纪初,美国的 W·H·Kilpatrick 于 1918 年在《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项目教学法”的论文,详细阐述了项目化学习的理论结构与实施方法。[2]
(二)項目化学习特点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高效、高质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凸显学生主体位置,让学生化传统的被动学习为当前的主动学习,并将教师传统的传授者位置转变为当前的引导者、组织者位置,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即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在项目任务或项目主题的引导下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有利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在积极探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成果;最后,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即项目化学习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习过程,包括有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展示与项目评价等,以及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彼此合作、交流,从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项目化学习构成要素
项目化学习的构成主要包括有以下几大要素,分别是内容、活动、情境与结果。首先,就内容这一要素而言,项目化学习将现实世界作为挖掘课程内容的资源,其直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行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良好应用。其次,就活动这一要素而言,活动是项目化学习的载体与依托,即其需要依附于活动的组织加以开展。而项目化学习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活动的组织需要具有挑战性,促使学生更为熟练地掌握知识和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二是活动的组织需要具有建设性,即在活动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构思、创造与潜能激发,让学生获得持久性的成长。然后就情境这一要素而言,其指的是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环境,也可以是虚拟的环境,但均需要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最后,就结果这一要素而言,指的是学生在完成项目化学习之后所收获的任务成效与学习成效,即任务是否完成、知识是否掌握,以及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以有效培养等。
二、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注意事项
(一)项目化学习可行性
将项目化学习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具有高度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求。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素质教学改革下被逐渐重视的一门学科,其不仅需要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更需要在课外实践中有效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3] 而项目化学习基于其本质特点所在,充分符合该学科的以上教学要求。其次,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成长需求。即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有趣的活动往往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从而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此,基于以上两点,将项目化学习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二)项目化学习实施注意事项
想要促使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中获得良好效果,就必须要充分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避免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流于形式。即项目化学习的实施需要精细化设计每一个环节,包括契合教学目标来设计项目主题,契合学生特点设计项目方案,以及高度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和高度重视项目结束之后的教学评价。而若跟风式地实施项目化学习,以及为了实施项目化学习而实施,不充分考量各方面因素,将导致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流于形式,从而难以发挥效力,学生无法获得提升。其次,避免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节奏松散。即项目化学习是一环扣着一环的,只有将各个环节进行紧密的连接与配合才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探讨、积极锻炼,从而获得显著教学效果。而若其实施节奏松散,就会使教学过程杂乱,教师难以科学引导或掌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最后,避免打击学生自信。即在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包括设计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项目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等,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感与成就感,从而全面激发学生求知欲,有效推动教学发展。
三、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科学设计项目主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方式尚不够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往往喜欢一些较为新颖、有趣的学习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为促使小学生对项目化学习有更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教师便可以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构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引出将要教学的相关内容。而与此同时,在引出了将要教学的内容之后,便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契合教学目标来科学设计项目主题。如此,以项目主题全面贯穿教学过程、充实教学课堂,从而在获得高效、高质教学成果的同时,显著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以《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该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1.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每个家庭成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为家庭的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2. 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为家庭幸福所作出的贡献也不同,但所作出的贡献都值得被肯定。结合这两点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活化情境,并借此有效引出教学内容。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家庭生活是否幸福?这种幸福生活是源自于什么?爸爸妈妈为幸福的家庭生活作出了哪些贡献,你又作出了哪些贡献?等等。通过这样一些生活情境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有效引出教学内容,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为促使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与有效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教师便可以在此之后为学生设计项目化学习主题,如“小学生的我们该如何为家庭的幸福贡献自身力量”。如此,在这一项目化学习主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与发展自身品质素养。
(二)组织学生合作与引导学生深化探索
在科学设计项目主题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化探索。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有效发展自身的综合素养。但需要注意的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同时需要对学生的项目探索进行有效引导。
以《弘扬优秀家风》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的时候,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即教师需要充分契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包括基礎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水平,以及充分契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包括阳光外向的性格与内向低沉的性格,对学生进行相互搭配分组,以确保每个项目小组的学习水平均处于同一个层次之上,同时确保每个项目小组都保有较高的学习活跃度。其次,教师需要在项目化学习主题下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项目探索。如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项目化学习主题为“优秀家风有哪些,如何进行弘扬”。在这一主题之下,教师需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化项目探究,包括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阐述自己对于优秀家风的理解,通过网络途径查找优秀家风有哪些,并在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对教材的理解中去总结弘扬优秀家风的方式方法。如此,通过小组探讨与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自身也将在不知不觉中受同学与教师思维的影响而形成更为全面的问题思考方式与学习方法,并且还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
(三)检查项目问题与展示项目学习成果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初步探讨,将针对项目得出一些结论。而教师此时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检查项目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结论是否充分、逻辑是否恰当等,并依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原因的查找和问题的有效修正。[4] 与此同时,在学生将相关问题修正之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最终的项目成果进行展示,以此促进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项目化学习成效。
以《当冲突发生》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充分契合学生生活经历为学生设计活动项目,如“同学之间发生冲突时,作为当事人的你应该怎样做,以及作为旁观者的你又应该怎样做”。在这一项目下,大多数学生通过探讨都会获得以下结论:1. 当事人需要冷静下来并彼此道歉;2. 旁观者需要及时劝架。对于学生这一项目成果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如当事人在发生冲突之后是很难冷静下来并彼此道歉的,同时旁观者若没有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劝架有可能适得其反。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与思考,并在此之后将本小组的探讨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交流。最终,学生将学会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面对冲突、处理冲突。如此,通过项目检查与项目成果展示,学生将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成果,以及获得能力与品质的发展。
(四)评价学习过程与升华项目学习成效
在项目化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项目成果完成之后的评价与升华,包括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及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更为深入的认知层面与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5]具体而言,在评价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教师评价,还需要有学生评价与学生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的认知自身不足,并有效找到不足完善防范,从而得以显著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并有效发展自身的关键能力与品质。
以《学会沟通交流》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项目化学习,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如能够掌握一些人际沟通技巧。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学习,如面对不同的人需要怎样进行沟通,沟通的时候有哪些语言艺术等。而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评价,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即在学生针对项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融入学生中间,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指出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点评。并在学生完成小组合作化的项目学习之后,让学生相互之间针对彼此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提出对方的问题和给出相关问题的改善建议。以及让学生结合自身所获得的项目成果进行学习反思,包括反思自身的不足与如何进行改进。如此,在教师的指导、同学的交流与自我的反思中,学生将积极主动去弥补自己在项目化学习中的不足,有效拓展、深入探索,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理解与能力提升,收获理想项目化学习效果。
项目化学习作为素质教学改革下一种高效、高质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需要引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地将其应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特点与成长需求进行项目主题设计、项目方案实施、项目过程引导与项目成果评价,促使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成长,还能够获得关键能力与品质的发展,并最终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健生.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探究 [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12(9):191-192.
[2]张玉兰.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活动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3):1429.
[3]任陆敏.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法课堂中的实践探究——以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安全地玩”为例[J].卷宗,2021,11(3):315.
[4]潘晓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项目教学法”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18(57):112-113.
[5]李志连.让“项目教学法”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利器[J].速读(下旬),2020,2(3):91.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