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为中心”视域下教学案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2-05-30陈雅煌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小学数学

陈雅煌

摘  要:教学案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尝试,其核心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案的编写与运用中,教师要以学为中心,掌握学生学情,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情分层落实目标,同时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案、教与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开放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放手尝试,充分发挥教学案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为中心;教学案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笔者尝试进行教学案的编写与运用,力求通过以教学案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效益更大、效果更好的目标。笔者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根本,对教学案进行摸索探究,逐步总结经验。在教学案的编写与运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在确定教学案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应该把教学案定性为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框架,不必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和要求,更无须照搬照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都可以囊括进去。但是,什么样的教学案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呢?笔者针对教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掌握学情是基础

学情是教师确定教学方案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正所谓“因材施教”。笔者在教学案中的“课前预习”模块设置了形式多样的预习任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不仅达到了复习旧知识的目的,而且能深入了解新知识。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要做上记号,这样既有利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又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使“课前预习”模块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批改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与本节课相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新知识的自学情况,并针对掌握的真实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以当节课的课前学情决定课堂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课前预习”模块的有效设置与运用,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迫切的期望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前,笔者在教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将以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吗?通过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未深入认识。因此,笔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设计了“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在方格图中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四边形的关系”和“在方格图中找到点D,使之与已知的A,B,C三点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四个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落实是关键

教学案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针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情进行分层教学,让每名学生都学有所获。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备好学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案中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分层落实教学目标。每节课的基础知识,重、难点和课外知识的比例是5∶3∶2还是6∶3∶1,都可以针对学情灵活地进行调整。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的巩固课时,笔者在教学案中设计了分层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具体设计如下。

一个圆柱形电热水壶的半径是2 dm,高是5 dm。

A层次任务:如果底面大小不变,将高增加1 dm,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

B层次任务:电热水壶的底部有一个内直径是2 cm的水龙头,打开水龙头后水的流速是20 cm / s。一个容积为1 L的保温壶,15 s能装满水吗?

C层次任务:一个长方体木块的长为8 dm,宽为6 dm,高为7 dm,如何把它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最大体积是多少?

这样的分层设计中,学困生可以选做A层次任务,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可以选做B层次任务,运用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等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优等生可以选做C层次任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学思维得到了培养与发展。这样,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均能得到与之相适宜的发展。

三、培养习惯是保障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一幅情境图,图中隐藏着许多数学信息。情境图的下方出示了一个问题:你能从图中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这个问题中没有我们原来所见的解决问题中“条件”的语句,学生是否能看懂情境图,是否会解答,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学生读懂了教材中的信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找出的信息提出问题。经过一番思考,學生提出了“一共有几个蘑菇?”“还剩几只鹅?”等问题,并且争着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材中的图文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通过笔者的引导,既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今后遇到类似半开放或完全开放的题目,相信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把握关系出效率

1. 处理好教材与教学案的关系

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手中往往只有一本教材,而推行教学案后,学生手中多了一份教学案。对于学生而言,是看教材还是看教学案成了一个问题。

刚开始运用教学案时,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频繁交替运用教材和教学案的情况,教学案运用不自如,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经过与组内教师的交流,我们达成共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学案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是对教学过程的呈现、归纳、引导、运用与拓展,因此确定了“以教材为主,教学案为辅”的原则。

笔者把重点放在吃透教材上,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最终确定教学案的运用策略为:课前,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完成教学案的“课前预习”模块,使教师掌握学情;课中,教师反馈教学案“预习模块”的学生预习情况,呈现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和汇报展示环节后再次阅读教材,并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梳理与反思;课后,学生完成教学案中的“精炼反馈”和“拓展延伸”模块,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2.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生自主学习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和反思,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学习以启发、动力、灵感和方向,追求的是教与学的统一。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时,通过课前了解学情,笔者发现学生在自主预习环节已经能较好地理解教材中“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的含义,以及1张饼和2张饼的烙法。于是,笔者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了“如果他们一家三口每人吃1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哪一种方案最省时间?”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交流和展示。在课堂的互动交流中,笔者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学生,发现: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优化方法。当学生正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不已时,笔者通过追问“如果妈妈要烙更多的饼,又该怎么烙,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将教学案中“合作探究”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有利于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灵动起来。

3. 处理好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以教学案为载体,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兵教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施针对性教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究、交流并完成课堂练习,更有利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时,笔者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已知太阳的直径是1 389 000千米,那么,太阳的直径大约是多少万千米?”进行交流讨论,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要先找到万位,再找出万位后面的尾数,最后利用“四舍五入”法将尾数的最高位和5比大小,判断是“去尾”还是“进一”。然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横线画出尾数,并圈出尾数最高位“9”。对于学困生而言,要掌握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相对困难,就在部分学生还一知半解时,一名学生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说道:老师,你作的记号好像一列火车,在“尾数最高位”上画的圈好像火车头。他接着说:只要把“火车头”上的数直接和5比大小,就可以知道是“去尾”还是“进一”,与火车后面的数的大小都没关系了。笔者引导其他学生尝试用找“火车头”的办法解决几道题。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全班学生都做对了。笔者表扬了刚刚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通过课上、课下的“兵教兵”,来自同伴的解题方式和思路有时更有利于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五、放手尝试求突破

教学案对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它的最大价值。在运用教学案的过程中,笔者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完善,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教学案之初,笔者遇到了一个难题。对待原本用于小结课堂收获的“学后记”模块,学生总是敷衍了之。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好“学后记”这块“宝地”,笔者对教学案的设计进行了多次的优化,最后将“学后记”用于反馈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漏洞,久而久之便帮助学生建立了错题集,使学生在复习时能更有针对性。对教师而言,反馈信息可以掌握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反馈信息可以找出差距,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立足长远促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对称性”时,笔者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是对称图形并学会画对称轴以后,利用教学案的“拓展延伸”模块设计了如下问题:你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圆的知识创造一幅美丽的图形吗?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体验如何做数学、再创造,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力量。该环节的設计,突出了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和灵活性,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个性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以教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教材与教学案、教与学、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完善教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胡庆芳,孙祺斌,李爱军,等. 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王春易. 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小学数学
“学为中心”视角下学生阅读思维的导引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