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养环境对5~6岁幼儿共情能力影响的研究

2022-05-30缪洁许铁梅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缪洁 许铁梅

【摘要】家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养环境影响着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本研究以N市4所幼儿园中的5~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男童176人,女童153人),并进行相关访谈。分别就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模式、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学历等因素对幼儿共情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家庭教养环境的各要素均与5~6岁幼儿共情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在不同的家庭教养环境中,5~6岁幼儿呈现出不同的共情能力。亲子关系相处越融洽,幼儿的共情能力越高;民主/权威复合型教养方式下幼儿的共情能力比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幼儿的共情能力要高。基于此,笔者就幼儿共情能力培养提出如下建议:家长需要兼顾“软硬”因素,可以适当进行共情练习,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创造有安全感、信任感的和谐家庭环境氛围;家长们通过“以情养情”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养成换位思考的意识,增强共情能力;父母双方对幼儿的教养模式应尽可能保持一致。

【关键词】家庭教养环境;幼儿共情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7/08-0087-05

【作者简介】缪洁(1987-),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许铁梅(1963-),女,江苏扬州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

一、问题提出

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中,家庭是微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共情能力其实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共情也不是单独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于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我们不仅需要让孩子们明白共情是什么,更要教会孩子们学会如何共情。共情作为人类情绪活动中的一种能力,对个体自身行为及今后的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1]。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受到自身生物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嵌套、相互制约。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和终身性的特点。那么,家庭教养环境就成了幼儿形成良好共情能力的主要条件,不仅包含物质上的支持,也包含精神上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模式下养育的幼儿,其共情水平较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N市4所幼儿园大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调查过程中,遵循自愿的原则,在4所幼儿园大班中选取329名5~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男童176人,女童153人),并邀请8名父亲和10名母亲,配合进行相关调研访谈。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1. 幼儿共情能力测量部分

“儿童共情问卷(Empathy Questionnaire)”适用于6~12岁儿童,且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经信效度检验证明可以测量5~6岁幼儿共情能力水平[2]。由于幼儿不能独自完成该问卷,因此由父母根据幼儿的情况代为填写。该问卷包含3个维度:情感共鸣、共情关注及亲社会行为。20个题项变量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864,表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佳,量表的信度好。

2. 父母教育模式测量部分

关于父母教养模式部分的调研内容,以西南师范大学龚艺华2002年编制的“父母教养模式问卷”[3]为参照进行改编,对5~6岁幼儿进行父母教养模式的调研,以幼儿父母自述为主要回复方式进行。“父母教养模式调查问卷”包含4个维度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其21个题项变量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704,表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量表的信度尚可。

3. 幼儿情境匹配测验

针对5~6岁幼儿的认知情感特点,编制了一套专门为幼儿设计的“幼儿AST情感测验”[4]。该测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情绪表情认识,将喜、怒、哀、惧四种表情分别绘制成表情卡片,答对得1分;第二部分为识图匹配,共有12个情境故事组成,分别对应四种情绪,每种情绪共3个故事,答对得2分,相近答案得1分。经可靠性分析,12个题项变量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588,表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合格,量表的信度尚可但偏低。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结构对于5~6岁幼儿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分析

参与本次调研的幼儿为城市幼儿,父母除去婚姻状况和工作派遣的可能,89%的幼儿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三代人一起共同生活。比较分析后发现,在父母填写的“幼儿共情问卷”中,三代同堂的幼儿共情能力高于另两种家庭模式的幼儿,共情平均值为56.87分;在幼儿自主参与的情境匹配游戏部分,与父母双亲一起生活的幼儿共情能力高一些,共情值为16.84分(具体见表1)。研究表明,父母的陪伴对幼儿共情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父母陪伴下成长的幼儿,其共情能力明显高于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幼儿。

(二)父母教养模式对于5~6岁幼儿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分析

对调研结果进行平均值和标准方差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数据:父母教养模式在高分段的,幼儿共情能力均分为56.878分,也是最高的。父母教养模式在低分段的,幼儿共情能力均分为56.145分,也是最低的。父母教养模式得分在中间段的,幼儿共情能力的均分值也是位于中间的。数据显示父母教养模式与幼儿情境匹配游戏(包含表情卡識别)是低相关。综合分析得出:溺爱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模式,无论是幼儿自主参与的情境匹配游戏测验得分,还是父母填写的幼儿共情能力问卷部分的得分均为低分,民主型最优(详见表2,下页)。

(三)家庭经济收入对5~6岁幼儿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分析

随着近10年来家庭经济收入的逐渐增长,研究数据中家庭收入对于幼儿共情能力影响的差异比较可以采用平均值标准来判断,分析显示:父母填写的“幼儿共情问卷”部分,家庭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幼儿共情平均值为58.9分,均高于其他家庭收入的幼儿。而在幼儿情境匹配游戏测验部分,家庭收入在15001~30000元的幼儿共情平均值为17.27分,30000元以上家庭的幼儿共情平均值为17.15分,高于其他两组家庭收入的幼儿(详见表3,下页)。综上所述,家庭收入在15000元以上幼儿的共情能力较强。收入处于不同层级的家庭,幼儿的共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四、教育建议

(一)父母进行共情练习,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

研究者们认为,可以通过认知的同情训练(CBCT)给父母进行共情训练来提升父母的共情水平,以此对孩子的共情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5]。皮亚杰曾指出,当儿童完成了去自我中心后,才能真正理解共情,并能进行相应的训练提升共情。Feshbach则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提出了“共情训练程序”,对9~12岁的儿童进行了干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进行干预的儿童比未进行干预的儿童更能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亲社会行为增加(如合作、宽容、帮助等)、攻击性行为减少,并且自我观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6]。共情训练中因为强调儿童的参与式体验与活动,所产生的共情是与交往对象处于同步的情绪状态中,将儿童自己与他人的感情相融合而产生共同的情绪感受,以此产生更强的共情反应[7]。

对于现有的可进行的共情训练来看,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才能得以实施。因此,这类共情训练并不适合学前阶段的幼儿。笔者认为,对幼儿进行共情能力练习,不仅要基于幼儿自身的認知水平,更应以情感共鸣作为主要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共情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既可以利用传统事例,也可以采用新媒体新思想,通过绘本故事(图画类、言语类)、视频故事、游戏互动等形式进行,帮助幼儿逐步摆脱自我中心性[8]。单纯对幼儿进行共情练习是无法满足能力提升的,还需要同步提升父母和教师的共情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练习的效果。共情练习是需要长期进行的,因为通过练习习得的能力会存在遗忘的可能,还应遵循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的原理,定期与幼儿进行反复的共情练习加以巩固。将共情能力的培养当成一种习惯来培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进式练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更能让幼儿理解共情的含义。

(二)父母需要以情养情,帮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

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使得世界充满了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社会生产对学习与合作的要求也随之增强,那么情感成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纽带。共情关注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因此,笔者认为可用“以情养情”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养成换位思考的意识。

第一步,学会耐心倾听。

从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家长们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缺乏一种理解,一种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事情的理解。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喜欢在孩子说完一件事情之后,侃侃而谈;或是在孩子做错事情后,带着批评、指责、唠叨和孩子进行交流。用帕雷托的“二八原则”来解释,就是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家长占据了80%的话语权,而孩子仅占了20%。如果父母经常跟孩子进行冗长的谈话,其中夹杂着孩子听不懂、不理解的信息,那么孩子就逐步对这样的言论产生抗拒,做出父母认为的“叛逆”行为[10]。如果采用反向“二八原则”,将80%的时间和话语权留给孩子,父母仅需使用剩下的20%启发孩子去说、去做,效果会完全不同。亲子交流要把握的关键是耐心倾听。

作为父母,请一定先做好倾听者。父母专注的倾听行为,正是儿童习得亲社会行为的第一步,更是共情能力发展的重要启蒙。父母只是机械性地听取孩子表述的文字信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用心去捕捉文字信息背后孩子隐藏着的情感诉求,学会耐心倾听孩子内心,可能是情绪,也可能是态度。随着父母对孩子耐心度的增长,孩子们会变得更愿意交流,会逐渐敞开心扉,并从父母的倾听行为中习得如何去倾听和表达。

第二步,学会理解,积极接纳、回应。

只有在积极乐观的情绪氛围中、在安全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儿童才更愿意去展示自己、表达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会理解。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以“静观其变”的姿态让孩子充分地表达,然后才考虑问题该如何解决。如果家长既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又能够积极接纳回应孩子的情绪,亲子之间的信任感就会随之增长,孩子也更愿意与家长沟通。家长不要用强硬的态度压制或否定孩子的不良情绪,先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的处境,孩子经过多次这样的沟通交流,会慢慢学会如何去对待别人的情绪。这就是“以情养情”。

(三)营造和谐、安全、信任的美好家庭环境氛围

儿童最原始的安全感来自家庭和父母,威廉·布鲁姆指出:“安全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安全感,你必会有意无意地神经紧张,而你正在进行的行为会受到‘挟持……”所以,营造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11]。

从物质层面来说,家庭环境是要让人觉得舒适、平静、干净、明亮的环境。有弹性、有可预测性、有接纳性,同时也应有一定的私密性。房屋的大小各有不同,但给孩子一个能够情绪舒展的良好空间不是由房屋大小决定的。这个空间里,孩子和父母的情绪有自由舒展的空间,并且相互影响。

从精神层面来说,家庭环境的文化内涵应该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除了语言交流之外,面部表情、眼神交流以及肢体接触对于儿童安全感的建立都十分重要,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拥抱都会给彼此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谐的相处氛围与孩子的情绪管理之间相辅相成,是促进孩子共情能力发展的基础[12]。在一个家庭中,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进步。对于孩子来说,早期的信任感建立都是在细小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袜、第一次自己刷牙、第一次自己拿碗筷吃饭,等等。因为是第一次做很可能会失败,或是不那么完美,作为家人,应该给予孩子支持,相信他们会在不断尝试中做得越来越好。尤其当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发生矛盾,向你“诉苦”时,作为家人一定要先听完孩子全部的内容后,首先表达感同身受,再进行安慰分析。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与关爱一直都在。无论事情错误的一方是谁,仅讨论事情本身,而不针对孩子本身。充满信任感的家庭环境氛围,也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共情能力。

(四)父母保持一致的教养态度,民主型模式更适合孩子

大班的幼儿即将步入小学的学习生活,那么在家庭教养模式上,父母的态度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有多个研究都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模式是最理想的形式[13]。从本次研究的家庭教养模式与访谈的结论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家庭还无法做到完全的民主形式。也出现了复合型家庭教养模式,例如:民主型+专制型、民主型+权威型、民主型+忽视型等,产生这些复合型教养模式的内外因有很多[14]。

调查中,Z41幼儿在完成游戏时表现得十分怯懦,无论是对人、对事物、对游戏,都表现得小心谨慎,对游戏题目答案的选择常优柔寡断。她从游戏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着过分安静的状态,有种很压抑的感觉。通过对她母亲访谈,我们发现,母亲评价孩子倔,不够灵活,缺乏热情;当父母在教养意见不一致时,母亲会选择软硬兼施的方式,父亲则更愿用简洁粗暴的方式。在幼儿自主参与的情境匹配游戏中,该幼儿得分也是低分。这证明该幼儿的共情能力发展较弱。

从L16幼儿在完成游戏时的表现和孩子母亲的访谈内容可以看出,这名男童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该幼儿会用礼貌用语和老师打招呼,善于交际;思考问题时,反应敏捷且正确;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他人情绪情感表现较敏感。男童母亲访谈时表示在孩子教养的问题上,父母的态度即便产生分歧也不会在孩子面前争执,而是事后商量,统一观点之后共同对孩子付诸实施。在父母填写的幼儿共情能力问卷得分中,父母对男童的共情评分为高分;在幼儿自主参与的情境匹配游戏中,幼儿得分也是高分。这说明该幼儿的共情能力发展较好。

从上述两名幼儿的情况可以看出,父母双方对幼儿的教养态度应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既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又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较强的共情能力。同时,幼儿也能从父母的态度中,习得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 De Waal F. Putting the Altruism Back into Altruism:The Evolution of Empathy[J].Th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8,59:1-22.

[2] 颜志强,苏彦捷.共情研究主题的变化——来自文献计量学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7,40:699-701.

[3][13] 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成[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4] Bensalah L,Caillies S,Anduze M.Links Among Cognitive Empathy,Theory of Mind,and Affective Perspective Taking by Young Children[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16,177(1): 17-31.

[5] Caitlyn M.M.Gallant et al.,.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emotional States:Relations among Affective Theory of Mind and Empathy Measures in Early Childhood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20,1-16.

[6] 周含芳等.家庭系統视域下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6-12.

[7] 程灶火,金凤仙,王国强,张嫚茹,刘新民.(2016).家庭环境、教养模式和人格对青少年违法的影响及影响路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2),287-292.

[8] JM Harper,LM Padilla-Walker,AC Jensen.Do Siblings Matter Independent of Both Parents and Friends Sympathy as a Mediator Between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Adolescent Outcome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6,26(1), 101-114.

[9] 孟昭兰著.人类情绪[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 Batson,C. D. These Things Called Empathy. In J. Decety & W.Ickes (Eds.)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M]. Cambridge,MA: MIT Press,2009,3-15.

[11] Ido Ziv,Nadia Golbez & Nili Shapira.Parental Sense of Competence,Resilience, and Empathy in Relation Fathers response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in the Context of Everyday Paternal Childrearing Decisions[J].Cogent Psychology,2020,7:1-29.

[12] 黄翯青,苏彦捷.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4:434-441.

[14] Wispé L.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n Eisenberg N and Strayer J.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7- 37.

通讯作者:许铁梅,xtm@ntu.edu.cn

(责任编辑 张 娟)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