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域下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路径
2022-05-30谢昌雄
对川南地区小学生2019、2020年的体质健康状况研究的结果表明:较之2019年,川南地区小学生2020年的BMI指数、肺活量和速度、柔韧、腰腹、耐力素质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现象。从家校共育视角看,主要原因是家长共育意识薄弱、家校联系通道不畅、学校帮扶机制缺乏。应提升家长共育意识、建立家校联系通道、建立学校帮扶机制等提升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路径。
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川南地区是四川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四川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水平。近些年,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川南地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身体形态发育不均衡,肺活量和速度、柔韧、腰腹、耐力等素质下降问题依旧明显。目前学界关于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在鲜见的成果中学者主要围绕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独立地解析了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还未发现有成果从多因素协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家校共育”是指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小学生培育好,表现在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面就是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明确家长主体责任,发挥学校指导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2]因此,在厘清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家校共育”的视角进行问题成因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对于促进川南小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BMI指数下降明显
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要求,身体形态主要包括身高、体重和BMI(身体质量指数)三项内容。将2020年各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身体形态指数的测试结果与2019年对比发现:身高方面,男生除了六年级下降1.0cm外,一至四年级、六年级的均值都呈现上升,幅度在0.5-3.2cm之间,且二至四年级的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各年级均值均是上升,幅度在1.0-2.5cm之间,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方面,男女生五年级与女生六年级出现下降现象,但只有男生五年级的降幅明显,均值差是-3.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此之外,男女生其他年级皆为正向增长,男生幅度在0.3-1.3KG,女生幅度在0.1-1.4KG,但是只有男生一年级和女生一至三年级的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身体形态指数方面,男女生各年级的BMI指数均值均在正常范围。男生除了一二年级未出现下降外,三至六四个年级均有下降,幅度在0.3-1.4之间,且五年级的降幅最大,均值差是-1.4,各年级中只有五年级的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女生除了二三年级分别提升0.2、0.5,显著上升外,其他四个年级均呈现下降状态,幅度在0.3-1.0之间,且六年级降幅最大,均值差为-1.0,各年级中只有二年级、四年级的均值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川南地区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总体向好,但身体形态指数情况下降现象比较明显。
(二)肺活量下降情况显著
与2019年相比,2020年男生各年级的肺活量均值均表现为负增长,其幅度按照年级从低到高依次是-63.4、-78.2、-64.6、-204.5、-254.5、-252.5,其中四年级到六年级均在-200以上,各年级的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中只有一至三年级呈现正向增长,幅度分别是101.6、131.9、96.2,四至六年级均出现负增长,增幅分别是-49.0、-101.5、-362.6,各年级中只有三年级的均值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三)速度、柔韧、腰腹、耐力等素质明显下降
身体素质测试主要包括速度、柔韧、协调、腰腹、耐力素质等内容,从数据分析发现,除了协调性素质整体向好外,川南地区小学生的速度、柔韧、腰腹、耐力等素质均出现明显下降。具体情况如下:与2019年相比,50米跑方面,三、四年级和六年级的男女生均呈现下降的现象,男生幅度在0.4-0.8s之间,女生幅度在0.2-0.9s之间,男女生三年级的下降幅度都是最大。男女生各年级中只有男生五年级的均值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体前屈方面,除了男生的一、二、五年级和女生的二年级是提升状态外,男女生的其他年級均表现为下降,男生幅度-2.4--7.1cm,女生幅度为-1.1--8.5,男女生四年级的下降幅度均数最大,且各年级的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分钟跳绳方面,整体情况向好。男女生各年级中只有女生六年级出现下降情况,幅度为-3.1次,其余各年级均呈现为上升状态,男生的增幅在1.2-38.3次,女生的增幅在1.5-25.5次。各年级中只有男女生的六年级和女生的三四年级的均值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一分钟仰卧起坐方面,三、四年级的男女生和六年级男生均呈下降状态,男生幅度在-1.2--9.3次,其中三年级下降幅度最大,女生幅度分别是三年级-6.2次,四年级-3.6次。男生六年级的下降情况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50米×8折返跑方面,只有五六年级进行测试,但是六年级的男女生均出现下降,幅度均是0.2分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家校共育视域下川南地区小学生
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分析
较之2019年,川南地区小学生2020年的BMI指数、肺活量和速度、柔韧、腰腹、耐力素质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从家校共育的视角看,主要是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家校合力还未形成,具体表现为:家长共育意识薄弱;家校联系通道不畅;学校帮扶机制缺乏。
(一)家长共育意识薄弱
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家校双方的工作职责。因为只有清晰各自的职责,才能明确家校双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工作的质量。在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这一过程中家长主要负责小学生校外生活和体育锻炼的管理、监督和指导,从而协助学校一起完成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目标。但是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多数家长觉得管好学生的吃穿、督促写好作业就是家长的职责,而体育锻炼是学校老师的责任,由此可见,家长的共育职责不明,共育意识薄弱。
(二)家校联系通道不畅
要提高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过程中家庭的作用效应。家校之间及时沟通传递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信息是关键环节。要及时传递信息,建立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路径就是基础。但是目前来看,家长与学校教师的主要联系路径为手机微信,联系对象是语文、数学老师,体育教师尚未与家长取得联系。由此可以想到,家长如何知道子女在学校体育知识、技能以及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老师也不知道小学生在家里是否进行体育运动,效果如何,有什么困难等信息。由此也表明,家校信息通道不畅,双方的信息传递受阻。
(三)学校帮扶机制缺乏
囿于大多数家长没有经历过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学习或培训,他们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较为有限,限制了家长在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协同作用发挥,使不少家长在引导、指导子女进行家庭体育锻炼过程中呈现出“有心无力”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发挥其师资优势,建立家长的体育健康知识帮扶机制,提升家长的体育健康意识。然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注重开展过有关家长体育健康知识和家庭体育锻炼的培训活动。因此,这也成为制约该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一大重要因素。
提升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路径
(一)提升家长共育意识
家长共育意识薄弱是影响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明确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职责,提升家长共育意识是促进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必须解决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成立“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家校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教学公约”,在公约中明确学校和家庭双方在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中的职责,厘清在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过程中工作目标。二是积极开展家校互动活动,提升家长共育意识。如清华附小,其通过家校共育进修学校、家校沟通日、亲子共学日、周末亲子体育锻炼等活动,让儿童带动家庭价值认同。川南地区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其经验,灵活地组织相应的活动,提高家长的共育意识。
(二)建立家校联系通道
家校联系通道不畅,家校信息传递受阻是阻碍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家校联系路径,才能保证家校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川南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家校共育的实效。随着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家校联系路径的可以选择性也较多,既可以使用电话、短信等途径,也可以使用微信、QQ、电子邮件等社交交流平台,使家长和教师及时互换学生的体质健康信息。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家校共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工作的针对性。
(三)建立学校帮扶机制
家长体育健康意识不足,体育锻炼知识缺乏,因此,学校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家长提升指导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然而现实中这种机制还未建立,也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家校共育效果的提升。建立学校帮扶家长提升指导小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第一,明确帮扶目标,即以提高家长指导小学生的家庭体育锻炼能力这一目标核心。第二,成立相应的工作结构,明确各机构的工作职责。帮扶工作不是一次两次的简短培训,由于家长这方面知识非常欠缺,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培训,因此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机构,其中既要有人负责家长需求的调研和记录整理,也要有人负责针对调研结果进行帮扶工作规划和设计,还要有人对家长进行日常的点对点帮助和解惑。第三,选择合理的帮扶模式,由于当下疫情的影响,在帮扶活动的设计上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第四,建立优秀的培训师资团队,帮扶效果的好坏,培训者的业务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应在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遴选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帮扶活动的主讲教师。第五,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完善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参与各方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在对家长进行帮扶过程中也应该建立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其中对家长的围绕参与的积极性,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合格者可以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对于教师,主要考核授课的态度,合格者可以颁发证书,并向教育部门争取职称晋升的政策,提高其積极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教育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2/t20190222_370722.html.
[3]张玉国,王晓旭,任海江,杨魁.家校合作开展体育锻炼探索研究——以清华附小家校共育推进体育锻炼为例[J].体育教学,2021,41(11):11-13.
[4]马德浩,季浏.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致因及其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02):182-188+236.
[5]鲁天学,刘圆圆,马佳泽.傈僳族中小学生2010—2014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10):31-39.
作者简介
谢昌雄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篮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