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内在关联
2022-05-30秦桂芬冯懿
秦桂芬 冯懿
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因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等原因,受教育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脱贫攻坚时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帮扶下,在教育扶贫领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遗留了很多问题。只有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的各项职能蕴含目标才能有效达成。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多维展开的持续性过程,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又需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协同联动。
乡村振兴是农村摆脱贫困后的全面发展,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补足农村在环境、资源、人口素质等方面的短板,所以脱贫之后的全面发展,仍然离不开知识素养的提升。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因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在全面脱贫之后仍存在很多问题,从2018年至今,我们课题组选择对云南勐海县布朗山乡持续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实地察看全乡17个教学点、2个完小和1个完中以及召开各种座谈会后,我们发现,近年来布朗山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当地存在乡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果欠缺、整体提升人口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在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后,我们课题组提出了下一步需要加强完善和改进的对策建议。
教育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布朗山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国家、省、州教育普惠政策和县级教育特惠政策,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认真落实国家、省、州教育普惠政策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规划》,分别从办好各级各类教育、推行双语教育、完善教育队伍等三个方面做出指示。布朗山乡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教育普惠政策,特别是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学前政府助学金政策、中职国家免学费政策、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有效杜绝了贫困家庭子女“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现象发生。
(二)因地制宜制定乡级教育扶贫特惠政策
1、实施一村一幼工程,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布朗山乡按照“一村一幼、一乡镇一公办”的建设要求,认真实施学前三年行動计划,利用现有村完小(校点)、闲置校舍,依托社会力量、以奖代补等方式,把幼儿园或学前班办到村民小组,方便适龄幼儿就近入学。“一村一幼”学前教育项目已开办17个点,其中“直过民族”班14个学生296人,覆盖“直过民族”村寨48个。
2、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适龄青少年就学有保障。按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要求,紧紧围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十项办学条件和“五个一票否决”指标,从2014年开始就全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成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制定《关于〈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司法厅关于印发依法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试行办法的通知〉的贯彻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乡、村、组四级联动控辍保学网络,强化控辍保学工作逐级包干制度,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
3、实施高中免费教育,高中阶段就学有保障。2016年12月,云南省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逐步在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十四年免费教育。布朗山乡所在的勐海县制定了《勐海县高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率先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免除高中阶段学费、课本费及住校生住宿费。
4、办好特色职业教育,培养地方技术人才有保障。当地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免费教育,采取东西部联合培养学生的方式。在免费教育的吸引力下,布朗山乡越来越多的适龄学生到上海市、昆明市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依靠校企合作带来的就业机会,基本实现了“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5、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交流困难问题基本解决。为增强人口较少民族与外界沟通能力,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促进人口较少民族村寨的发展,云南省制定了《2016-2020年布朗山乡“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村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实施方案》,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在扫盲验收基础上,开办汉语口语交流强化培训班和日常汉字识字巩固提高班,确保布朗族贫困人口能熟练使用汉语交流。
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20年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全部脱贫,但是他们在脱贫之后的潜在返贫问题却影响到云南乡村振兴的全局。我们课题组在走访了布朗山乡学校之后发现,这些地区的教育存在很多隐患,经梳理之后总结如下:
(一)乡村教师招不到、留不下、稳不住
招不到、留不下、稳不住人才就是布朗山乡的最大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不具备拴心留人的好环境。布朗山乡是山区乡,国土面积是勐海县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从勐海县到布朗山乡81公里,其中有41公里属于“最后一公里”情况,路面窄又烂,弯道急又多,险象环生,交通事故多发,一天一班车,时间超过2.5小时,车费22元,若是遇到雨季和收茶季节大货车一堵时间就不确定了;从乡到各村(寨)17个教学点,最远的也要接近3个小时,如果自驾车一周往返一次时间和经济成本比较高。每到春夏雨季来临之时,山体塌方、滑坡现象时有发生,给老师们的出行带来一定危险,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真正愿意留在各教学点工作的寥寥无几。
2、教学点配套设施不到位。当时设立教学点时,因资金有限没考虑教师住宿问题,导致教师没有正常的宿舍,吃、住条件比较差,配套设施建设更谈不上,办公场地也相当简陋。有的老师采用“走教”的方式,即每天从家里骑摩托车前往教学点,放学后再赶回家。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教师的时间成本和出行的经济成本,遇到雨季,路上还有可能遇到泥石流或是滑坡的危险。
3、地区差异化补助优势不明显。适当的差异化补助是鼓励教师扎根基层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这种差异化补助并没有实施到位。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教师与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教师收入差别不大。特别是教学点的教师,他们出行不便,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收入并没有明显提高。比如布朗山乡中心学校教师生活补助1100元,教学点上的教师多加100元,与周边相邻条件相对好一些的乡镇教师生活补助标准一样,差异化补助政策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二)师资力量、教学手段、生活设施不达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布朗族群众看到了读书的价值,“有学上”现在不是问题,核心问题是大家都想“上好学”。目前布朗山乡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与广大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1、师资力量不足。据统计,布朗山乡教师编制164人,实有157人,正式教师144人(其中特岗教师44人),政府购买服务13人,缺7人;全日制本科28人,大专生103人,非师范类17人。这些教师人数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教学情况,师资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2、一人担多科、万能教师较多。布朗山乡14个教学点,有33名万能教师,其中3个教学点,分别是1名教师教一个年级1个班;6个教学点,分别是2名教师教两个年级各1个班;5个教学点,分别是3名或4名教师教3个年级各1个班,乡村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
3、教学条件有限、生活设施简陋。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主要使用传统授课方式,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少使用。有的地方学前幼儿园教学、吃饭和午休都在一起,空间狭小;有的地方教师没有像样的住处,条件相当简陋,更谈不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4、期望值过高、认同感不足。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助力之下,布朗族群众的经济日益富裕,视野也比之前更加开阔。人们不再满足让孩子在本地接受教育,农村的家长想让孩子到县城或市(州)去读书,县城的家长又想把孩子送往市(州)或者省城去读书,导致出现县城以上学校生源爆满、乡(镇)学校生源不足现象。
(三)政府的顶层设计与群众教育的自觉性之间没有达成一致
布朗山乡虽然已经脱贫,但是群众在教育问题的认知上仍然存在严峻的问题。
1、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不够。我们统计了近三年来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升学率,分别为8%、50%、35.8%。大部分初中应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年龄大部分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重复着他们父辈的生活,农忙时帮家里干活,农闲时游手好闲,又不愿意外出打工,成为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2、政府宣传引导不深入。近年来布朗山乡政府在发展教育方面所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顶层设计与群众实际执行力之间存在很多问题,老百姓没有完全感受和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对新时代新农业、新农民的认知不到位,满足于自己的低层次循环发展,安于现状。
发展教育的对策建议
脱贫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起点,发展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因此,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应继续通过教育帮扶提高适龄儿童受教育水平,积极组织科技培训与教育项目,宣扬积极向上的科学文化,破除当地落后陈旧的风俗,从而全面提升脱贫地区的人文素质。[1]
(一)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打造一支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
如何创造良好教师工作环境,确保人才能够招得进、留得下、稳得住,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1、聚焦难点,坚决打通“最后一公里”。“交通基础设施是两个地区之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配置会影响各地区的运输成本,进而会影响要素的聚集、扩散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2]以布朗山乡为代表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主要位于偏远的山区,交通仍然存在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因此进一步改善偏远地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减少交通成本,才能增加对外界人才的吸引力。
2、加大各教学点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教师教育和生活问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教学点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强调研,按照先急后缓、先条件差后条件较好、投资少见效快,区分类别,制定具体整改帮扶方案,特别是把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好,办成“暖心工程”。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研究,依据各教学点艰苦边远困难程度等实行差别化补助,提高差异化标准,不能不加区分一刀切,充分发挥和体现政策优势。
3、建立健全良好的制度机制。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是确保乡村教育队伍稳定的关键。应适当修改和完善乡村教育招聘办法,对招生对象、条件、岗位服务时间、工作业绩表现、调动和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要求;积极研究探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办法,最大可能和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住房保障、医疗挂钩,建立乡村教师后备人才库,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
(二)打通“远程教育”通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质增效
如何把学校办成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学校”,让孩子们“上好学”,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让孩子们“学得好”,唯有打通“远程教育”通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质增效,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1、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全省甚至全国一体化教学信息网,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真正打通“远程教育”通道,促进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
2、建立健全合作帮扶机制,加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教学交流。我国优质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乡村因环境较为闭塞,老师们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城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应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小学部和各教学点,切实做到同堂授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形成群策群力帮扶的良好局面。
(三)打开“多渠道就业”通道,整体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只有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寻求长远发展。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内在动力。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贫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教育、宣传和引导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及时把国家的各种创新理论和发展规划、发展理念向广大人民群众讲清楚、讲明白,以求达成共识,从而激发当地人民的内生动力。
2、扩容“职业高中”,加大“职业培训”。九年制义务教育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下一步要把扩容“职业高中”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加快推进职业高中布局结构调整,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应届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3]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要获得更多的发展成果就必须进一步提升人口素质,因此乡村振兴与发展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的各项职能蕴含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多维展开的持续性过程,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又需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协同联动,因此厘清关键性问题,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前行,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教育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注释
[1]杜举.乡村振兴视域下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1(21):27-29.
[2]Gonzdlez R,Lanaspa L,Pueyo F.Trade policies,concen ?tration,growth and welfare[J].Economic Modelling,2009(7):1355-1364.
[3]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2).
作者简介
秦桂芬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部乡村治理
冯 懿 云南農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部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