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域下的普职分流现状与对策
2022-05-30华轶涵杨敏吕京
华轶涵 杨敏 吕京
普职教育分流是如今非常热门的社会话题。现在的初中教育不再只是和普通高中教育衔接,而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会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因为教育分流的导向性,会导致不同的学生进入不同的教育机构,接受不同的教育内容,未来也会进入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职业。教育分流固然有自身的不足,但当下却是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这样可使学生将自身的能力发挥至最大空间,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各有所业,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呈现两种矛盾的发展走势。一方面,在经历了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后,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据调查,到2020年底,义务教育的巩固率已高达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取得了91.2%的突出成绩;同时,高等教育也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阶段。[1]但另一方面,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教育公平的问题似乎没有得到缓和,有时甚至呈现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极端差异化现象。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教育不公现象一时间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完成了由“倒丁字型”到“土字型”的过渡期,这个转变暗含双重含义:一是中国依然拥有庞大的中下层群体;二是中产阶层人数大幅增加。[2]此外,部分国家的经验表明,受到精英教育的机会往往会被中上阶层群体垄断。长期以来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部分家长认为,子女为了获得“光鲜亮丽”的职业,进入重点高中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职业学校往往是学业竞争中居于末流者的选择,且职业学校不论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老师的教学水平还是学校的学习氛围都远落后于普通高中。所以许多家长给学生的业余时间塞满了课外补习、兴趣辅导,以求在各项考试中使自己的孩子拔得头筹,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目前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将一部分学生分流至职业教育,也是适应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国战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部分原因就归结于他们构建了“分轨制”的教育模式,实现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但随着这个政策在我國真正实施,还是引发了舆论的热议。因为近一半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不会升入普通高中就读,而是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这样的举措对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教育分流与教育公平
(一)什么是教育分流
教育分流是指依据考试的最终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让他们分别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教师会根据不同的培养标准,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相应层次的教学知识,以便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分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就业方向,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教育分流主要分为四个形式和四种层次。包含:小组分流、班级分流、学校分流和毕业分流。教育分流的层次分为小学教育分流、初中教育分流、高中教育分流和高等教育分流。本文所讨论的教育分流是指初中教育分流,即初中毕业后近1∶1的学生会分别进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继续就读。
(二)什么是教育公平
公平一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发达社会文明的象征。西方最早从十六七世纪就开始盛行一场始于宗教改革的教育普及运动,人们认为教育可以改善生活和社会地位;到后来,马丁·路德在欧洲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希望公民都应该识字,这样便可以与上帝交流;以及后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每场政治改革都提出了普及免费和世俗的义务教育的主张,在西方人士看来这是资产阶级政治纲领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明白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开创教育改革的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要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为教育的公平而奋斗。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双重内涵。教育权利平等是指人们不受性别差异、政治背景、社会地位又或是种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限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每人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平等的。[3]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前景公平。[4]若要达到教育公平,首要条件是要先承认个人的差异性,同时必须要求每个人的需求与他的能力和成就相匹配。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分配教育机会,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获得最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即“因材施教”。
教育分流的本质与困境
(一)教育分流的内在本质
其一,教育分流是教育的内在本质。第一,教育分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不同类型的人才,使人们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发展。第二,教育分流是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分流才可以将学校按照不同职能划分,让学生进入不同性质的学校,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最大化。第三,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正是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分流改变了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清楚地定位自身水平,从而获得最佳发展。
其二,教育分流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每个人的潜质和付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无法磨灭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人们会拥有不同的职业,同时也相应地享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个体能动的努力程度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层次,与社会各阶层的需求相吻合。教育分流能够真正施行,是因为社会的合理分工与努力程度不同的人群相结合。教育分流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个体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一种社会群体逐渐向高收入、高学历职业流动的现象。与此同时,这种流动在教育分流的需求中产生了积极的反拨效应,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刺激。人们会明白,即使自己的出身、地位不如他人,但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思想、经济层面的提升。
其三,教育分流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人的终身教育和全方面发展,将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并根植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分流教育。二战后的德国实行“双元制”的教育分流模式,实现了经济与国力的快速发展。“双元制”是指在企业与普通学校中穿插职业教育的培训。企业偏重实践操作,直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学校则更重理论的教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和学科内容,这样“双管齐下”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顶尖大学的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举世闻名,其职业教育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美国普职教育第一次分流时发生在高二阶段,已经接受了近十年学术教育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下一步接受的教育模式;在经历了又两年的高中教育后发生了第二次分流,高四的学生对其未来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一部分申请进入四年制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接受学术教育,而另一部分则进入两年制的职业学院或社区大学,为求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5]
(二)教育分流的困境
一方面来看,教育分流的确在我国教育系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教育分流开始实施就一直伴随着争议与否定。它的好处值得我们认可,但它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从学生角度来说,教育分流的确为农村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上升空间,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但是这样也让正处在三观塑造阶段的高中生走入一种误区,即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以后就是从事职业技术的劳动者,没有接受学术教育听起来“体面”,所以学生在教育分流阶段不会认真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宁可“垫底”,也不会选择职业教育。这样盲目且不顾学生自身实际水平和能力的现象只会使得各大学校加强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在一次次的教育分流中占据优势,学生就会不停歇地学习,身心没有得到全方面的发展,素质教育也无法有效开展。
第二,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说,教师教授知识不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是不停地向学生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以题海战术催促学生快速汲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才能在教育分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也因为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强化学生的学习负担,开设晚自习、课后辅导等一系列课程,将学生仅有的休息時间都完全占据。长期在这种压抑且封闭的环境中学习,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不难发现职业高中的学生会比普通高中学生的生活抱负要低,也时常自我贬低,学习成绩进一步下滑,就会逐步形成一个死循环,职校学生在很多方面就“甘愿”落后于普高学生,两类学校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教育分流模式出现了结构失衡。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全国共计设有9896所中等职业院校,相较往年规模减少了182所;职校毕业生484.87万人,相较往年减少了8.6万人。虽然招生人数有所上升,但其他数据总体呈下滑趋势”,这清晰地表明了我国普职教育结构失衡的现状。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普职教育需保持平衡。”因为我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间较晚,因此在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模式调整方面还有许多亟需提升之处,如普通高中的软硬件设施普遍比职业高中要好,普通高中能够获得政府更多的教育经费,普通高中的师资力量也更强等等。
对策建议
教育分流固然有自身的不足,但当下却是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这样可使学生将自身的能力发挥至最大空间,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各有所业,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借鉴德国与美国职业教育的案例,为了追求教育公平,提出以下优化措施:
其一,努力平衡普职教育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导致普职教育制度地位差异的因素是多重的,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为了改变这种陈旧的认知方式,需从国家、社会、大众三个层面出发来解决问题。[6]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需出台相应政策,认可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生活补贴、校企共建等经济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通过各种新媒体改变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狭隘认知,吸引社会关注,从而为职业教育发展争得更多的资金投入;从个体层面来说,学生需要提升人生规划的能力,在面对选择时抛去传统的择业观,切实考虑自身实际,将个人价值发挥至最大化;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让学生明白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只是让学生走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其二,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远不如城市和发达地区,所以必须在教师资源、学校设施、办学理念、课程安排等角度去平衡普职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各级政府也应该积极响应教育分流,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如实行城市教师的“轮岗制”,优秀的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向农村地区流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同时,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轮岗教师的福利;除此之外,也可以动员高校学生开展支教行动,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为山区的孩子带去温暖。
其三,提升普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度。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因为缺乏衔接,学生在转变教育模式后很难适应,因此学校需要将普职教育相互融合,贯穿于课程大纲和班级教学中。在教材设置方面,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辅以课外实践活动;在测试方面,可以采取知识考察与技能检验并重的模式;学校需经常举行职业教育宣传讲座和就业培训活动,为即将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教育报,2020.
[2]李强.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特征与趋势[J].河北学刊,2021(05):190-192.
[3]刘保中.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背景下的阶层差异与教育公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17.
[4]陈新忠,向克蜜.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与政策前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5.
[5]赵娟.美国普职教育分流与融合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06):74.
[6]张卓.普通高中实行分流教育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01):12-14.
作者简介
华轶涵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硕士生
杨 敏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吕 京 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区域国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