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对高中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2-05-30史光智
通过对高中生的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发现,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他们接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基于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得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认识:一是家长切忌用“别人家的孩子”的教育方式;二是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三是家长要用恰当的沟通方式与孩子沟通;四是家长要学会经营亲子关系,及早修复亲子关系的裂痕。
作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在本学期接到的个案辅导中,发现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受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其他成员。因此,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和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呢?笔者通过学生的个体心理咨询辅导,有以下几点思考。
慎用“别人家的孩子”和“榜样”来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们经常会拿“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自己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一是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作对比,用较大的反差来批评教育孩子;二是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榜样”进行激励教育。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使用不当,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一位来访者A谈到:我的父亲是个好爸爸,从小到大没怎么批评过自己,但是总是拿自己跟叔叔家的堂哥堂姐们比较,一会儿对我说堂哥上了什么样的学校,现在毕业了找的工作非常好,一会儿又对我说堂姐考进了什么什么学校。其实我知道爸爸是想激励我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可是我一听堂哥堂姐的事,就感觉压力特别大,心里特别烦躁。快高考了,我已经压力很大了,真不知爸爸为什么还拿“榜样”压我,他一点儿也不理解我。
用“别人家的孩子”和“榜样”的教育方式,无形中又给孩子加上了一层学习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难免会让自己的孩子丧失自信心,失去来自家庭的支持,更有甚者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如与家长对着干、“破罐子破摔”、心里特别烦躁等。因此,作为家长,一是不要把欣赏的注意力和赞赏的目光都放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当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待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有那么多的闪光点,我们就会给孩子更多的肯定评价,给孩子注入更多的自信。肯定评价哪里来?只有期望降下来,才能给孩子积极的肯定。面对高考,家长要把期望降下来,实事求是地给孩子设定目标,有助于孩子坦然面对高考,有助于孩子增强自信。二是家长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但要听从孩子心里的想法,在树立榜样时与孩子想法达成一致,避免出现父母树立的榜样并不是孩子想要学习的。家长们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其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亲子关系也会更和谐。
关注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高中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既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情感体验,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同时也有强烈的归宿和爱的心理需求,而这也最容易被父母所忽视。
一位来访者B谈到:我是外地学生,离家比较远,长期住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平时在学校只能通过电话跟爸爸沟通(爸妈离异,随爸爸一起生活)。但我每次给爸爸打电话时,爸爸总是会说:“你的生活费已经转给你了,家里都挺好的,你要好好学习。”我每次都想和爸爸多聊一会,结果仅仅聊了一两句学习方面的事,我爸爸就把电话挂了。同学B自述她每次打完电话非常伤心和失落,觉得爸爸完全不在意她,觉得自己在爸爸眼里一点儿也不重要。同学B出现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她没有得到来自家庭情感的支持和爱的需要,让自己觉得是个没有“家”的孩子。对高中生而言,父母在关心关爱自己的孩子时,不要把物质条件放在第一位,而是应该把孩子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及时给与孩子更多的家庭情感支持和心理关爱,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这样孩子学习才有动力和信心。
另一位来访者C谈到:我是单亲家庭,妈妈过世,和爸爸一起生活。但我爸爸对我非常严厉,并且控制自己的业余时间和交朋友。周末和长假的时候我特别想和朋友一起出去游玩、逛逛街、放松放松,但是爸爸从来不让我出去,强制让我待在家里学习,还说家里什么都有,没必要出去,而且管控我的手机,不让我用手机进行网络聊天,仅限于用手机来学习或看班级通知。当我和班级某个同学相处较好,交朋友时,爸爸就会说这个同学学习不好,跟这样的同学交朋友会把自己带坏了,不让自己和这个同学来往。跟爸爸讲道理,他非常霸道,根本不听我的,所以我现在在家几乎不想跟爸爸沟通交流,亲子关系很紧张。同学C谈着谈着,留下了眼泪,可以看出她非常伤心、难过,内心非常渴望友情,渴望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走出家门,和朋友正常交往,但是却被自己的爸爸阻断了。对高中生而言,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但不应该采用粗暴干涉的方式,毕竟高中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对于孩子想做的事,应该与孩子心平气和商量,而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孩子想周末出去放松,和谁去、去哪玩、几点回家,只要与孩子商量达成一致,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孩子也会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心服口服,自然也会理解父母的做法,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
以上两个咨询案例都反映出家长忽视了孩子对亲情、友情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高中生,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给予关注和指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父母與孩子进行沟通或者表达关心关爱时,往往站在长辈的高度与孩子沟通,或者沟通时采取的方式方法不恰当,不仅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满。
一位来访者D谈到:当他离开家去学校时,妈妈都会说:“你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当他周末放假回到家时,妈妈又总会问:“在学校有没有好好学?”同学D说,妈妈经常用此类重复性的方式与他沟通,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他觉得妈妈不信任他,才会重复性问他好好学习了没有。这个案例反映出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沟通模式,尽管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关爱,但这种沟通模式并不被孩子接受,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心理负担,得不偿失。
另一位来访者E谈到:自从上了高中,父母对我的管教就多了起来。每天出门前,妈妈就“在学校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地唠叨不停,回家后爸爸就“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地说个没完,好像自己一上了中学,就掉进了坏人堆。还有,只要是父母喜欢和想要的,我就必须接受,如果我不愿意或者进行申辩,就会听到父母“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我这么说是为了你好,你还顶嘴”之类的话。我觉得父母说这样的话很不在理,自己不服气,慢慢地无论父母再说什么,我也只是一边听一边做别的事,再也不想和父母说话了。这个案例反映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不平等的沟通,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缺乏理解。想想看父母总是站在长辈的高度,用“还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这样的思想跟孩子沟通,怎能让孩子服气呢?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要丰富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内容,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有效沟通。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首先,父母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只有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体会到被尊重,才会主动与父母敞开心扉交流,表达内心的想法。其次,父母与孩子沟通中遇到问题,要进行心理换位,想想“假如我是孩子”。父母通过心理换位,摆脱固有的角色意识,而能以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许多问题的处理就会好很多。另外,有的父母总是用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长期下去,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如导致孩子自卑,让孩子也形成易暴易怒的性格,更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建议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学习使用非暴力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它是一种充满爱的沟通方式,是能让双方感受到善意的“爱的语言”,无论你是说话的一方还是倾听的一方,“非暴力”的沟通方式都是让你用爱和善意去聆听彼此的需要,使双方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经营亲子关系,及早修复亲子关系裂痕
在家庭中,一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由于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很容易埋下亲子关系紧张的潜在危机。从对学生的个体咨询辅导中发现,他们对家长的某些做法和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意。比如:有的孩子谈到,在父母眼里,一周七天,天天都应该学习,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时刻都要学习,半天的休闲时间都不能有。父母把我们看做是个“永动机”,一停下来就会被父母唠叨,他们一点也不理解我们。有的孩子谈到,父母总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强加给我们,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又不听,不跟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又觉得我们叛逆,有心事不与他们沟通,非常矛盾。类似的亲子关系紧张的潜在危机还有:父母只看重成绩,不关心别的,不支持除学习外任何感兴趣的事;父母总是一遍又一遍讲一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父母总是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对,不愿意承认错误;父母总是管这管那,小事也管,不放心孩子,不让孩子尝试做新的事物;父母在家里经常争吵不休,把工作情绪带到家庭中,乱发脾气等等。以上诸如此类潜在危机,都会影响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不和谐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家庭成员带来很大的痛苦。所以,家长们要懂得用智慧来经营家庭关系,要运用好互相尊重、理解、信任、包容等这些经营家庭关系的“法宝”,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亲子关系存在裂痕的家庭,父母更要及早做出积极的努力,花心思花时间去修补亲子关系。修补亲子关系宜早不宜迟,如果孩子成年了,再去修補亲子关系就不容易了。
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这时候孩子会把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心,当成是一种控制。
一位来访者F谈到:我有自己的一点小秘密,不想告诉别人,把它“锁”在日记本里。有一天,我回家发现抽屉里的日记本被人翻动过,我去问妈妈是不是偷看我日记了,妈妈解释说看日记是为了我好,怕我这样,担心我那样。我生气的跑回自己的房间,趴在床上哭了。后来我想了想,妈妈是疼我关心我,可是为什么不给我一点自由,时时刻刻都要控制我的生活。这个案例反映出,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有了独立的人格,内心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绿地,如果父母贸然去探视这块绿地,会使孩子心灵感受到侵害,从而表现出对父母不满、抱怨,甚至憎恨。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感到父母过度的爱是一种控制,还会拿逆反行为来反控制。首先,家长应允许孩子一定程度上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留给孩子一定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其次,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对孩子的管理管教,应注重大的方面,就不要管得太细,父母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孩子,孩子却觉得你控制得太严。所以,那些力所能及的事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干,家长只给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即可,这样孩子才能获得成长。最后,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许多家长认为,在生活上处处照顾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上犯点懒不算什么,只要努力搞好学习就行了。但是“懒”往往会扩散,一旦生活上的懒病形成,就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不可避免在学习上也犯懒。因此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结 语
曾子曾经说过:“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从来没有人是先学如何养孩子然后才嫁人的,但是,只要用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离目标不远了。所以,只要父母肯用心去思考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用心去读懂孩子的心,这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尼克尔斯.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51-52.
[2]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9(01):78.
[3]马志国. 做孩子最好的心理顾问[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04):67.
[4]李波,刘凤.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四项秘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6):46-47.
[5]张文震.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154.
[6]李丹丹.论辅导员在高职生心理危机预防中扮演的角色[J].教育现代化,2016(23):39-40.
作者简介
史光智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