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德育工作共同体

2022-05-30毛润琳罗兴才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8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青少年育人

毛润琳 罗兴才

德育工作共同體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同向同心同力。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大方向,施策尽力。二是互连互通互融。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能各自为政,而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三是共享共用共振。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上相互借鉴,共享共用,产生共振效应。所以,构建德育工作共同体应该家校社协同、学科融合、四位一体。

家校社协同,增强德育的统筹性

家校社协同,就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作为共同的首要教育目标,既各尽其责,又密切配合,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青少年开展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学校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责任,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学校要努力克服当前德育虚化(只在口头上讲)、智育异化(唯分数论)、美育神化(特长生降分升学)、体育弱化(开课不足)、劳动淡化(取消劳动课和劳动活动)的问题。

学校要找准着力点,从小学开始,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和终身导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加强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并发挥家庭教育正能量的作用,是每一个家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父母不能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只看到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是要把品行培育放在首位,让他们成才先成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三点(学校、家庭、社区)一线”中的一个重要支点,对学生成长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责任,利用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公益劳动,开展助残助老活动,做到一年一个主题、一月一个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尊老爱幼的精神。

学科融合,增强德育的渗透性

学科融合,就是学校和教师要利用各学段各学年开设的所有课程,不仅完成好各自的教学目标,而且要开发利用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共同完成教育总目标。各学科教师既要当经师,更要为人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无论哪种类型的课程都承担有德育的职能,有的发挥的是直接的主体效能,有的发挥的是潜在的渗透效能。只有推动学科融合,既充分发挥主体课程的德育主体作用,又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所有课程在德育中的综合效应,形成合力,产生共振,实现德育效能的最大化。

上好主体课,着力于主体主导。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完善人格心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德育的内涵丰富多彩,既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修养,也包含集体主义、劳动观念、心理品质、意志毅力等。而体育、音乐、美术(艺术)、劳动等课程的功能侧重于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育精神,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同时,实践出真知,实践锻炼人,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通过熏陶、磨炼、陶冶等形式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发挥体育、音乐、艺术、劳动等课程的立德树人的功能,一方面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另一方面要明确其育人功能和途径,全面发挥素质教育功能。

用好专业课,着眼于挖掘利用。任何一门学科,其作用不仅仅只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纯知识教学功能,还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德育元素。以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为例,它们皆蕴含着人类历史文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意识等内容。只要认真挖掘和提炼元素并加以运用,就都是德育的好素材。

在利用学科教材渗透德育的过程中,知识教学和德育渗透要相辅相成,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知识教学,德育渗透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知识的传授进行。既要防止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又要防止“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要自然而然地进行渗透,把德育巧妙地寓于教学之中。

四位一体,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四位一体,就是把理论武装人、环境熏陶人、典型引导人和实践锻炼人紧密联系起来,让学校德育形式多样,克服德育工作中理论脱离实际的“两张皮”倾向。

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虽然方式不尽相同,但功能是一致的。当前,理论武装人、环境熏陶人、典型引导人和实践锻炼人四种途径只有在统一组织下,相互衔接,四位一体,才能让德育的功能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作用中得以升华,从而增强德育的浸润性和渗透性,增强学生优良品德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德育,首先要抓纲务本,抓住管长远、打基础、把舵定向的东西,用理论武装人,要让青少年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环境对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这里的环境一般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用典型引导人,示范引领。典型即社会各界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也就是人们需要学习效仿的榜样。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工作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用实践锻炼人,融化感情。用实践锻炼人,就是实践育人。实践育人就是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通过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互相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爱国情怀、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

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多平台。把理论武装人、环境熏陶人、典型引导人和实践锻炼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四位一体”,把多种德育渠道融为一体,形成全面育人格局,产生共振效应,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毛润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育分社副社长、副编审、终审编辑;罗兴才,襄阳市教育局原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青少年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青少年发明家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珠”育人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