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觉地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

2022-05-30吴俊明

化学教学 2022年8期

摘要:   化学的真谛包括化学的目的与追求、化学的基本逻辑与基本观念、化学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其核心是满足人类对实物材料的认知需要和创新需要。高层次化学趣味是精神方面的、发展性的,跟“自我实现需要”有关。论述了 “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的现实意义;讨论了怎样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介绍了相应的三个“具体措施”。

关键词:  化学真谛; 化学趣味; 化学课程改革; 化学教材改革; 化学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  1005 6629(2022)08 0003 07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谛”的本义是细察、详审;“真谛”中的“真”应是“谛”的结果。“真”与“谛”组成“真谛”一词,常用于指称对象的真实意义、深层内涵和核心内容,包括对象的基本的理论、道理,是对象的精妙所在  。“真谛”具有内在性、本真性、扼要性和正确性等特点。化学的“真谛”本质上是化学活动主体持有、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化学活动的认识,包括化学活动最基本的目的、追求、观念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方法等。

化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异和变化可能会使人们对化学真谛的认识具有差异性、群体性、历史性和发展性。关于化学真谛的认识是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因而也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根本内容,素养是衡量化学素养高下的根本标准。如果化学教育不能反映化学科学的真谛,只做到“形似”而非“神是”,学生所学就成了“表面化学”,不是真正的化学,至少不是“完整”的化学;就难以让学生完整、准确地体验化学的真正意义和趣味,不能在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代社会的成员必须具备一些起码的化学知识和能力,学生不能学好真正的化学,化学教育教学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育人育才意义,或多或少地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实在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中学化学课程、 教材的建设以及化学教学的改革都必须充分重视“反映化学真諦、展现化学趣味”。本文基于现时国内的主流共识对化学的真谛和趣味,以及它们跟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改革的关联做一些初步的讨论。

1 化学的真谛

目的与追求、基本的逻辑与观念、思维与行为方式是化学真谛的三个重要方面。

1.1 化学的目的与追求

人是高等生物,有能够思维的大脑和能够劳动的双手,这是人体构造的两个特别之处。这两个“特别之处”不但使人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生活,而且使人有了思想和主观能动性,有了目的与追求,有了社会性和发展性,也使人跟动物在进化之路上“分道扬镳”,在多方面形成了重要区别。

说到“化学的目的与追求”,有人把它跟“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一个跟人类学、人类发展学和人生观有密切联系的、深奥的哲学问题。尽快地弄清当下“化学的目的与追求”更为必要,而且毋需兜大圈子从“人类最终目的”说起。要弄清“化学的目的与追求”,首先要明确“化学的目的与追求”是指“化学活动的目的与追求”,是“人类进行化学活动的目的与追求”,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其次应重视在史实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推论,确定在可预见的、不很遥远的将来人类化学活动可能的目的与追求。这样的思考路径可以化解我们解决“化学的目的与追求是什么”问题的难度,最终形成有可信依据的答案。

人类的化学(活动)目的与追求主要在于:

(1) 从衣、食、住、行、用,以及健康、安全等方面,全面地满足现实中人类生存、生活对实物材料及其有效使用、高效使用的需要。

(2) 不断创造人类生存、生活需要的新型实物材料,改善、优化人类生存、生活的物质环境,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 满足人类在实物材料设计、生产、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要求,促进人类及其社会更好地发展,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发达做贡献,以及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价值。

(4) 满足人类了解实物材料,深入、精细地认识物质,对物质世界进行高层次、深层次认知的需要,等等。

应该明确: 人类化学活动的目的与追求实际上一直存在正确与错误的斗争、适当与不适当的考较;人类化学活动的正确目的与追求的实现是离不开适宜的社会条件的。在古代,为了解释跟实物材料有关的一些物质现象、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对实物材料的认知需求,中国、印度和希腊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原始物质观。在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早期,博物学知识的丰富,促进一些学者对实物材料比较深入和系统地关注、思考,最终导致了化学元素概念的形成、科学燃烧理论的提出、近代原子论和分子理论的建立……对实物材料认识的深化,使化学科学走上了形成和逐步发展的道路,其目的与追求逐步深入和提高形成了化学科学探知实物材料的“真”、追求实物材料的“善”和“美”(包括规避“假”“恶”“丑”)的基本特点。实际上,在追求实物材料“真”“善”“美”的过程中,化学(活动)还兼有陶冶、净化和发展、提升主体的人性的意义。

1.2 化学的基本逻辑

化学的基本逻辑对于正确、有效地开展化学认知、化学思维和其他化学活动具有战略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它主要包括[1]:

(1) 化学以人为本,其目的与任务是满足人类对物质(实物材料)的需要,同时也为满足精神需要提供物质(实物材料)支持。

(2) 物质(实物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联系、存在、制取等都是有规律的,可以认知的;化学是研究实物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存在、制取、相互联系和相应规律、行为规则以及应用等等的科学。

(3) 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粒聚集方式决定其宏观性质;物质的宏观性质反映其微观结构和微粒聚集方式的特点,决定物质的存在形式和用途等。

(4) 化学的逻辑正在由没有必然性的归纳逻辑为主,逐步转向追求具有必然性的演绎逻辑为主,等等。

化学的目的与追求是以这些基本逻辑为基础和出发点,并且围绕这些基本逻辑展开的。化学的基本逻辑跟化学的基本观念有内在联系。观念是人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化学基本逻辑是化学观念的内核、主干和基础,不应该把化学基本逻辑跟化学基本观念混为一谈,也不应该无视它们之间的联系。

1.3 化学的基本观念

化学科学中的基本观念主要是: 化学物质观(包含着化学物质本体观、化学物质组成观、化学物质结构观、化学物质变化观等)、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反应观(包括化学反应本体观、化学反应本质观、化学反应状态与过程观等)、化学能量观等等。

关于化学科学的观念也属于化学的基本观念。主要是: 化学本体观、化学认识观、化学方法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等。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绿色化学观逐渐成为现代化学的基本观念之一,成为现代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

从根本上说来,世界是物质的,实物材料(化学物质)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 化学的基本逻辑和观念都遵循、服从物质的基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规律。

化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它跟人类社会的关联,服从历史唯物主义规律: 关于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观念渗透于化学科学之中。例如科学(或技术)本体观;科学或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组成结构;科学认识论;科学(或技术)方法观;科学自然观;科学(或技术)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以及科学真理观、科学发展观、科学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等)和科学人生观(应该努力掌握科学技术来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服务)等等层次更高领域更广的科学观念。

化学是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化学跟技术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在化学科学中蕴含着关于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是完全正常的事。

1.4 化学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某些中介单元对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反映的过程,有着多种类型。若中介单元为事物的形象或其表象,对应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具象思维);若中介单元排除了事物的形象,对应的思维多是抽象思维;若抽象思维的中介单元是事物的概念等描述,并且反映着有关事物的逻辑联系,对应的思维是逻辑思维;若中介单元是动作或者基元活动,对应的思维分别是动作思维、活动思维……思维关联着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能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中介单元往往决定思维的方式和结果。化学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讲究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问题的内容类型不同、解决要求不同,解决问题的适用思维方式就会有所不同。

从化学发展的全部历史来看,化学的基本问题是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3]。人们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问题一般总是从物质的性质入手。这些问题贯穿于化学的全部歷史。除了上述基本问题外,还有物质的存在、制取、检验、鉴别等非基本问题,以及由各基本问题和非基本问题相互联系而衍生的问题, 例如物质组成与性质关系问题,物质结构与化学反应关系问题等等,它们形成化学问题网络的基本架构, 如图1所示[4]。

从物质的性质入手,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三个基本问题,以及由它们衍生的物质的存在、制取、检验、鉴别等非基本问题,这是化学思维总体的结构特点。解析是确定组成的基本思维方式,合成则是验证组成的基本思维方式。要解决物质组成问题,需要解析思维与合成思维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在此基础上,再综合元素的思维、定组成(或定比)的思维、化合价的思维和式量的思维等,形成并运用化学的组成思维方式。从系统的观点看,物质是由其构成微粒相互作用形成的多层次系统。要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逐层次进行解构;需要综合结构微粒的思维、价键的思维、空间的思维乃至能量的思维等等,形成并运用化学的结构思维方式。化学反应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微粒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解构旧微粒系统、建构新微粒系统的过程。要解决化学反应问题,除了要考虑微粒结构的变化、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还需要综合反应条件思维、反应类型思维、质能变化思维等等,形成并运用化学的反应思维方式。

化学基本问题是在发展变化的,例如物质的结构问题历经了由分子结构向原子结构、晶体结构、表面结构等问题的深入、拓展;化学反应问题向化学过程问题拓展,进一步形成变化过程问题、平衡过程问题、循环过程问题和演化过程问题等等。即使组成问题,也由简单的元素组成拓展到基团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核酸的)核苷酸组成……因此,化学的思维方式及其主干方式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化学组成思维方式、化学结构思维方式和化学反应思维方式,是化学的传统的主干思维方式。随着人们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认识逐步深入,化学思维中系统思维的分量和深度将会逐渐增长。

1.5 化学的行为方式

1661年,波义耳在其名著《怀疑派化学家》中给化学元素下了一个朴实和科学的定义,被恩格斯誉为“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此后,化学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的行为方式,即所谓“化学行为方式”。化学行为方式是为了实现物质的制取、分离、提纯、加工、检验,特别是实现和控制跟目标物质有关的化学变化,进行化学现象观察、物质化学性质应用等等活动的操作行为方式。化学行为方式从它形成开始,就跟化学思维方式密切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化学行为方式常常要运用化学特有的仪器、设备,有能保证实现特定目的的行为规范(例如化学实验规范),具有主体自觉性。为了适应越来越广泛的需要,化学行为的规模逐步扩大、发展,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层级,主要是:

(1) 实验室层级的化学行为方式,通常由若干基本操作按照特定目的顺序组合而成,其规模最小、层级最低,但比较精细;

(2) 试验室层级的化学行为方式(企业中试操作方式),是实验室化学行为方式的放大版,同时也兼顾了企业生产的特点,规模层级有所提高;

(3) 产业层级的化学行为方式(企业生产操作方式)。在化工企业中,化工产品的生产是通过有限种类化工单元反应(例如氧化、还原、氢化、脱氢、水解、水合、脱水、卤化、碱溶、聚合、催化等)实现的;有关的基本物理操作称为单元操作(通常分为流体流动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热力过程和机械过程等);由于考虑了连续生产、规模生产和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需要,规模层级远高于前两类。

中学化学的外在行为方式主要是实验室实验以及课外实验活动等。

2 化学的趣味

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兴旺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化学人才,需要搞好化学教育。因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一个必须关注的先决性重要问题。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先要弄清化学有哪些趣味。我們的讨论就从化学的趣味开始。

笔者认为,趣味是事物蕴含的、能够在跟人相互作用时使人产生愉悦和喜好心态,乃至有所表现的一种特殊的品性;“趣”使人感到愉悦、得到精神上的一种满足, 以至于使人乐意再次接触该事物或者乐意再次经历同一过程、进一步发展形成对该事物的爱好或者偏向;“味”是同一事物使个体产生美好期待的特别品性的具体内容。

如果“趣”不能使人感到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或提升,这种“趣”就是劣趣或低级趣味,不是真正的“趣”。

化学有哪些趣味?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个体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常见的有:

通过自己的化学活动(包括感觉、感知方面的活动)能够给生活带来某些方便;能够在某些方面显著地提高生活的质量或者品味;能够给自己创造不可忽视的财富;能够使自己增长知识能力深化认知;能够使自己在精神方面得到某些满足(例如,“隔空”摆弄原子、分子建构新分子的乐趣);能够给自己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机会;能够将个体的努力和发展跟国家、民族或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能够给自己带来其他方面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等等。

“化学的趣味”是化学使个体产生乐趣的具体内容,其产生跟主体的需要有一定关联。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跟化学趣味有关的一部分需要已经不是低层次的“不足需要”(缺欠需要),而是高层次的“增长需要”(生长需要),是精神方面的、发展性的,跟个体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有关。 化学的趣味具有内在性,实际上也归属于化学的真谛。个体对化学形成了趣味后会有所表现,而且不同个体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因而化学的趣味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和个体差异。

趣味是特定事物(包括活动)的一种属性;兴趣是人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性情绪反应的概括描述。这两个概念的属主不同,因而是不同的概念,应注意区分,不要混淆。

一般说来,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具有下列特点: (1)喜欢观察新、奇、特和比较强烈的化学现象以及重要的化学现象(包括给某些个人、人群或者给国家提供了重大机遇的化学成就等);(2)喜欢由自己操作、摆弄,由自己自主,细致地观察新、奇、特、烈的化学现象;(3)喜欢探究新、奇、特、烈化学现象的细节、成因、规律以及可能的应用;(4)有些学生还喜欢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有关化学变化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丰富、深化或者系统化自己的认识,希望自己有新的发现;(5)过于复杂的化学现象以及难度较大的化学内容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观察结果;(6)对跟考试,特别是跟高考有关的内容更加受即将毕业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重视。

学生兴趣的发展通常是由“觉得有点意思”引发关注起步;如果感覚到“关注有用”“关注对头”了,他们就由感性重视发展为理性重视,然后可能进一步尝试从理性角度评价、审视学习的内容,使兴趣更加浓烈、深沉,直至发展为爱好甚至志向。

3 “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的现实意义

所谓“反映化学真谛”,实际上就是通过化学课程、化学教材和化学教育活动向学生揭示化学真谛,使他们了解化学真谛,直至能够自觉地用化学真谛来指导、深化自己的化学学习。至于“展现化学趣味”,是指通过向学生提供观看、考察或者实践等活动机会使他们感受化学的趣味。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界“反映化学真谛”的意识一直阙如,或者茫然不知化学真谛,或者认为“这个要求太高”“提得太早了”,或者忽略了它的社会意义。“展现化学趣味”的意识可能有一点,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正规的课程、教材应该严肃一点”“不宜像科普一样”,也有人担心会影响应试能力培养。于是,优先考虑的往往是知识和考试需要,使得中学化学在反映化学科学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走偏、模糊、失真、无趣等背离真谛现象,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要让中学生能对化学科学有比较真实和全面的了解,能在健康的动机和比较稳定的兴趣驱动下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必须纠正上述错误观念,深入认识“反映化学真谛”和“展现化学趣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的现实意义做一些讨论。

3.1  让学生形成恰当的学习定向进而学好化学

准确地了解学习的对象,了解它的目的、意义、构成、逻辑和方法等特点,形成恰当的学习定向,是学生学习活动增强自觉性、合理性,减少盲目性,取得成功和高效的必要前提。反映化学真谛,让学生从整体上、实质上初步了解化学科学,能够进而制订有效的学习策略、学好化学,实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化学教学的现实中,有些学生把化学当成“第二外语”,用死记硬背方法来学习化学,可能就是不了解化学的真谛、进行了错误定向的缘故。这个教训是我们必须记取并且努力防止再发生的。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无论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地健康发展,还是为了不断提高国内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必须积极地进行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物材料……这就需要我们的化学教育大量地、高质量地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化学学科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历史使命。

化学科学是前人创新的成果,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生动的创新教育题材,其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创新教材,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化学创新欲望,使他们受到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熏陶。化学真谛的核心是满足人类对实物材料的认知、创新和实际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化学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反映化学的真谛自然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3.3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学生不可能主动地学习,不可能学好化学。人只有对特定事物产生需要,才可能对这种事物产生学习的兴趣。个体对特定事物的了解、个体跟特定事物反复接触达到熟悉程度,是个体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相对而言,由于对精神和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往往更为深沉、强烈,其作用更为持久。因此,基于对化学真谛的了解而产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其促进化学学习的积极意义应该优先考虑。

学习兴趣不仅能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識,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满足的体验引发愉快的情绪伴随,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A.L. Lazarus, 1922~2002)的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相比,显得更占优势。这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兴趣更为重要。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教师一定要重视揭示、 介绍当今人们对化学学习的需要,揭示、介绍化学对于提高生活品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珍惜、保护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

总之,“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是新阶段基础化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与挑战,是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和教学应有的追求,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存在问题的需要。

4 怎样反映化学的真谛、展现化学的趣味

既然“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主动地、有效地“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事。为此,需要先从理性的角度弄清应该怎样反映化学的真谛、怎样展现化学的趣味。

4.1 怎样反映化学的真谛

反映化学真谛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具体事例寻找、揭示其中隐含的化学真谛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通常要经历下列步骤:

(1)选择适当的具体事例(最好具有典型性,又不过于复杂);(2)对这些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出初步认识;(3)对归纳出的初步认识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使之贴近同类事物的本质,形成初步结论;(4)在新的实际情境中使上一步得到的抽象、概括结果(初步结论)具体化,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情况;(5)根据检验情况作出判断:  如果能通过检验得到证实,即可判断初步结论可能属于化学真谛。初步结论通过检验、得到证实的次数越多,它属于化学真谛的可靠性就越大。

剖析发现化学真谛的典型实例,了解人们是怎样认识、确定化学真谛的,有助于形成和提升反映化学真谛的能力。为了反映化学真谛,还应努力纠正、避免违背真谛的现象。

4.2 怎样展现化学的美好和趣味

展现化学的美好,有利于增强化学的趣味,也是化学趣味最重要的产生来源。所以,这里把展现化学的美好跟展现化学的趣味放在一起讨论。

首先,一定要重视从新角度、新层次展现,重视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这是展现化学美好、展现化学趣味的基本方法。其次,实例能够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引发对特定化学事物的需要,能够通过展现丰富、生动的细节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利用和发挥实例的积极作用。另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特定化学事物,给他们提供跟特定化学事物反复接触达到熟悉程度的机会等等,都有助于提升展现化学的美好和趣味的效果。

一般说来,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体上有下列几个梯级层次: (1)直接观察化学现象的兴趣(例如物质颜色状态的变化,声/光/电现象的发生等等);(2)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的兴趣;(3)探究化学现象原因和进一步了解重要细节的兴趣;(4)概括地、深入地认识特定类型化学现象或者化学物质的兴趣等等。

为了展现化学的美好和趣味,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审美能力、化学兴趣及其特点、水平,不但注意适应他们的审美水平、化学兴趣特点和水平,还要注意在比较复杂、隐秘的情境中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化学兴趣特点和水平;使学生深刻地了解: 学好化学能为国家富强、人类幸福贡献一己之力,这是化学最高尚的美好和趣味。

4.3 三个具体措施

下面三个具体措施有助于“反映化学真谛、展现化学趣味”:

(1) 介绍有关知识的背景与前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考察、审视化学问题。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等进行探索的成果,特定的、系统的知识往往是各门学科的重要内容。知识的获取常常涉及到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一定的自然及社会的历史场景。关于特定知识形成、发展和存在的自然及社会历史场景的知识就是所谓“背景知识”。“前景知识”则是对有关事物变化、发展情况的合理有据预测。

在教学中,恰当的背景知识和前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考察、审视化学问题,有助于学生领悟课题的学习意义,了解化学的真谛,增强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实现学习定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乃至作为创生新知识的基础或启示,构建新知识和升华认识,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抓住总体的和基本的问题,把握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并在这个框架内整合部分的和局部的认识,整体地把握对象,“能够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掌握部分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5],使学习活动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地开展和深入,减负又增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人的学习能力跟他已经具有的背景知识和前景知识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博闻广见、知识丰富的人学习新知识要比一个孤陋寡闻、知识贫乏的人来得快,而且效果好,原因就在这里。

此外,背景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评估风险和利益的竞争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对知识材料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6]。恰当的背景知识还有助于学生产生强化学习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学生感受知识蕴含的文化内涵,受到有关的文化熏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品格;有助于形成学科基本观念;有助于在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

(2) 组织化学阅读及有关研讨活动。

受限于课时,长期以来化学阅读活动以课外阅读为主。随着课堂的开放性增加,不排除课堂阅读活动有可能会成为常见的课堂现象之一。

“化学阅读”的对象(内容)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学习新课的铺垫性、准备性知识和前导性知识。这些内容对学生学好新课内容颇有帮助,

但因种种原因国内教科书中这类内容普遍较少,

教师可以在“学案”中以专栏、专题提供上述内容,以作弥补。②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拓展课本内容的辅导性知识为主的读物。现在这类读物几乎没有,更谈不上分层次。③旨在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学生解题应试能力的解题训练性读物。它们是中学生课外读物的主体,但偏于习题的多,辅导、讲解的少。④旨在拓宽学生学科视野、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的拓展性、趣味性读物。⑤深化学生的学科认识、引导学生开展学科思维的基础性读物,等等。

目前,第④、⑤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太少,亟待决策部门关心、扶持、推动,也有待于志趣在此者的奋起作为。

(3) 组织化学实验探究、化学实践及有关研讨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化学实践活动以及有关研讨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化学的真谛、产生浓厚的化学兴趣。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大批化学创新人才,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举措之一。

中学化学教学在“反映化学真谛”和“展现化学趣味”时应该注意: 我们要的是“反映真谛”不是“灌输真谛”,要的是“展现趣味”,不是“口说趣味”。同时,在“反映化学真谛”和“展现化学趣味”时也要注意避免不恰当地增加教学难度。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化学人才的需要、对全民化学素养提高的需要,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更好地反映化学真谛、更好地展现化学趣味”,为我国化学创新人才的成长助力,让中学化学教学更好地为中华民族振兴、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 吴俊明等. 化学的逻辑思维: 基本逻辑、 基本形式与基本操作[J]. 化学教学, 2021,(4): 8.

[ 2 ] 吴俊明, 吴敏.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观念教育[J]. 化学教学, 2014,(5): 3.

[ 3 ]  張嘉同. 化学哲学[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 35.

[ 4 ] 阎金铎等主编. 科学教育研究[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220.

[ 5 ] [法]埃德加·莫兰著. 陈一壮译.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8, 14~15, 24~31, 103~104.

[ 6 ] 吴俊明. 及时升级学案版本, 让学生学会自主, 更好地减负增效[J]. 化学教学,2012,(2):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