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

2022-05-30潘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启示

潘霞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传统孝文化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和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对孝文化现状,并从孝文化的内涵着手,阐述了孝文化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之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孝文化 大學生 启示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历朝历代受到广泛的推崇。孝文化发展到今天,依然受到现代中国人的崇尚。然而,由于受到社会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侵染,以加之学校孝文化教育的长期缺乏,在大学生中出现孝意识薄弱甚至缺失的严重现象。攀比心理在大学生当中尤为突出,一些大学生不体谅父母,不顾家里的艰难,穿名牌、买奢侈品来体现物质层面的优越性,进而满足他们空虚的内心。此外,高校也频频爆出大学生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等新闻,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的忧心忧虑。因此,作为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用孝文化充实自己,不愧对学校的教育,不愧对父母养育,不愧对国家和社会的培育。

一.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现实分析与孝文化的内涵

(一)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现实分析

1.对中华孝文化的理解缺乏全面性

当代大学生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很大部分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少部分来自网络平台。家庭孝文化对于子女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并且掺杂着很多消极的“孝”观念。而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孝文化缺乏系统的学习,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中华孝文化的理解是单一的。当代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到达了大学的高度,对待“孝”也有一定的认知,虽然对长辈父母的尊敬和关心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不思考的愚孝,但是他们对“孝”理解和实践还是带有一些封建糟粕的色彩。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家园,必须加强对孝文化的多元理解。

2.缺乏实践孝文化的机会

对于大学生来说,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他们不可推卸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学到的主要是书面的孝文化,而不是实践中的孝文化,对孝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知道孝是什么,怎样去做,但缺乏实际行动力,而且主动性也很弱,这大大阻碍了优秀孝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另外,父母的溺爱也会大大减少子女对孝文化的实践机会,很多大学生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丧失了抵御风雨的能力,拿何来给年迈的父母遮风挡雨。

(二)“孝文化”的内涵

在古代,孝作为一种严格的意识形态和规章制度,不仅是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支撑君臣朝廷平衡的重要精神支柱,到如今,孝的内涵更是不断被得到丰富与发展。

说到孝文化,其内涵有多个解释,但其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比如从“孝”字的构成说起,它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又对应“子”字,构成了“孝”字,其结构的表面意思就是要赡养老人,赡养父母双亲。除此之外,在儒家学者看来,赡养这只是作为子女的基本义务,还需要使父母身心愉悦,注重精神上的赡养,不让父母担心,不做一些有违礼法的事情。其实现在很多人只是做到了了第一条物质赡养,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赡养。另外,此处的“孝”也经常和“忠”字一起出现,孝文化和忠文化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两种文化中又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原则。因此,忠孝文化一直受到古代帝王的青睐,但传统忠孝文化也有很多愚忠愚孝思想,所以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忠孝文化,需发扬“尽职尽忠”和“回报祖国”的正面形象。

二.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养亲敬亲,奉养父母

养亲敬亲,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就是赡养父母与尊敬父母的意思,孔子在其《孝经·圣治章第九》写道“父子之道,天性也”。子女孝顺父母是他们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而这又是子女向父母尽孝的起点。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并将其抚养成人,子女有义务且无条件地赡养父母,不抛弃且不放弃。“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在焉,祭祀则在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1]。除此之外,还有尊敬父母,“敬”是孝的核心,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现在的人以为仅仅给父母吃好穿好,把父母养活,让他们衣食无忧就可以叫做孝顺,但奉养父母不是孝的全部,对父母的尊敬,才是最重要的。将内心情感的“敬”和外形态度的“尊”相互构成对双亲由衷的尊敬,这才是真正的孝道[3]。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孝需要物质与精神赡养并重。

(二)珍爱生命,知恩感恩

《孝经》中说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4]作为子女,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既是行孝的前提,又是子女必备的品格。身体是父母给予的,如果将其损坏,不仅伤害了自身,很有可能也会对后代身体上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也是对父母和先祖的不孝。社会上常常爆出成年人自残的新闻,他们毁伤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不仅仅伤害自身,更是对年迈的父母一种打击。古诗有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切地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牵肠挂肚。如今很多高校大学生因学习压力毁坏身体,父母在家每天等着子女学成归来,可是等来的却是使父母肝肠寸断的消息。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学会感恩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孝的含义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也包含对社会和祖国的感恩。因此,知恩感恩不仅可以使家庭和睦,更是回报社会。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在各方面努力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社会所用,为国家所用,这便是对父母,祖国尽了最大的孝心。

(三)薄葬诚祭,追思亲人

“孝”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行为,它贯穿父母的生前死后[5]。父母长辈逝世以后,祭拜他们也是作为子女为报养育之恩的一种行为方式。祭祀属于儒家文化“礼”的范畴,而“礼”又尊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对已故亲人的祭祀,以此来表达追思之情,具体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表现孝德。第一,要薄葬诚祭。在父母去世后使其入土为安,且丧事简单办理,即“薄葬”。在《论语·先进篇》记载了关于颜回的葬礼,其师兄师弟想要对其进行厚葬,而孔子却不同意,主张薄葬,这也是儒家关于薄葬思想的开始。在祭祀的时候也要虔诚,不可随意亵渎,即“诚祭”。戴圣也在《礼记·祭统》中曾云:“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孝子之行也” [5],就是在祭祀时要虔诚且发自内心祭拜,以此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要追思亲人。在亲人去世之后,举行葬礼,入土为安,这不是赡养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尽孝的开始。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 [6]。就是一年四季都要记得去祭祀去世的亲人,以此表答追思之情、感恩之意。

三.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不足

(一)人格的不平等

在古代封建专制社会,大家长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尤其是父亲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父亲具有绝对的权威。封建大家长把子女视为自己私有财产,可随意被支配,认为其生来就是为自己服务的。“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句话在当时是绝对的真理,“父母之命不可违”有很多地方可以体现,比如封建家庭里面的婚姻,子女身为婚姻的主体也是别无选择的,只要在自己的婚姻上做出一点有违常理的行为,都会戴上“大逆不道,忤逆父母”的帽子。除此之外,父亲还是还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子女的个人收入必须全部上交,不得留有私钱,这从经济上就压制了子女,使其成为了家中的弱势群体,不得不依附父母。因此,旧社会对父母“绝对的服从”不仅泯灭了子女的主观能动性,还压抑自尊独立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妈宝男”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被这种大家长风格所迫害的,遇事不加以思考,凡事都求助和听从父母,对父母的决定绝对服从和认可,造成自己三四十岁了都无法树立与养成独立自主的思想和人格。

(二)亲情高于法律

自夏朝以来,国家从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从而加强了血缘至高无上的观念。到后来周朝的宗法制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与社会,还有嫡长子继承制很好地诠释了血缘的亲疏远近的关系。“由于宗法亲情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向宗法伦理倾斜,法律规范就靠于亲情关系”[7]。血缘优先原则在封建大家族的观念中认为是合乎情理的,可以以情代法,认为伦理道德高于法律法规,而法律往往会因为人的亲情身份而改变,成为“活”的条例,从而忽视了法律公平正义性。其倾向亲情主要是由于执行人的血缘关系,在亲人犯法之后,为其隐匿罪行,从而使亲人免于律法的制裁。唐代以后法律更是明确规定子孙不得向官府告发至亲。所以古代那时“为亲者隐”,既是为人子孙权利,也是义务。宋代包拯铡侄子的案子令百姓唏嘘不已,因为结果出乎了百姓的预料,打破了以往的规律。

(三)愚孝的泛滥

在现代许多家庭中还流传着古代孝子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中却掺杂了很多愚孝的观念,严重阻碍了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发展。比如董永卖身葬父、下兰刻木事亲、孟宗哭竹生笋等。最为典型的是郭巨埋儿事例,把孝道提高到了超于一切巅峰,不断地扭曲传统意义上的孝道。《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大的不孝便是没有留下后代。孔子所提倡的孝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想父母所想,使他们愉悦。郭巨埋儿奉母,其母知道真相便是诛心,更是没有尽到孝道。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思想被视为真理。父子之间的关系从亲情关系演变为政治的上下等级关系,孝也从为子者的真情美德演变为维护“父权”的工具,可怕的是这些愚孝思想仍掺杂在现代的孝道之中,依然影响着我们,所以我们需要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剔除和修正父辈流传下来的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愚孝文化。

四.我国传统“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一)坚守文化立场,辩证地对待传统孝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不断地发展,多少还是会带有一些封建主义的色彩,我们不能照抄照搬或者全盘否定,应秉承扬弃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按照实际情况,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孝文化。孝文化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分类,第一个层次是糟粕的部分,比如上文所说的愚孝、包办婚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移孝忠君等消极迂腐思想。第二个层次是既是糟粕又是精华的部分,例如不违抗父母的任何命令,也就是无违之孝,要求子女对父母言听计从,但是同时又主张在父母没有仁义的时候子女应当对他们进行劝诫等。针对以上两部分,我们应该坚决地扬弃那些过时的孝文化,批判性地继承与吸收。第三个层次是精华的部分,主要表现有三点,即赡养父母,珍惜生命,感恩国家与社会。这些属于适合人类进步,符合人类发展的部分,我们应当积极继承与弘扬。

(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地创新发展孝文化

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8]。文化全球化使得各国孝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大学生一方面应坚定孝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为基本的、持久的力量,来源于数千年悠久文明积淀。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层次的优势,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传统孝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因为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底气所在。另一方面,需要丰富孝文化的内涵,使孝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旋律相结合,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社会主义接轨,与新时代接轨,与青年大学生接轨,增强孝文化的社会活力,内在驱动力,做到为我所用,为社会主义所用。

(三)创新传播方式,积极地弘扬孝文化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发达,各种媒体不断涌现,新媒体、自媒体、微媒体令人眼花缭乱,新媒体获取信息便捷且迅速,极受当代大学生欢迎与追捧。因此,创新了的孝文化可以利用网络的传播方式进行推广。一方面,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微媒体进行孝文化的线上学习,还可以自行组织孝文化的分享会、礼仪课堂、音乐会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去宣传孝文化,增加学生对孝文化的兴趣。青年大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孝文化的时代魅力,才会认同孝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倡导短视频爱好者广泛收集整理关于孝文化素材,多制作上传一些以优秀孝文化为主题的优质作品加以宣传,传播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对大学生开展孝文化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结合现代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孝文化产生兴趣,再通过对孝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逐渐形成自己对孝文化的正确理解,达到教学的主要目的。

(四)加强理论学习,主动地实践孝文化

大学生对孝文化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地学习,只是停留在浅层面的理解,因此需要加强孝文化的理论学习,养成学习孝文化的习惯,积极主动地接受孝文化的教育,使孝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将书中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9]。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常与父母沟通交流,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养成良好的孝道习惯。大学生处于经济来源不稳定的特殊阶段,虽然物质生活上不能做到极致,但满足父母精神上的需求还是可以的。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校还需要加紧学习,打好自己的专业基础,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照顾好自己,自己能处理的困难尽量自己处理,不要让父母担心。此外,大学生除了在家实践孝道,还需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孝道实践,因为“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积累一定的经验,能够为孝道文化的传播创造条件,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0]。在尽孝的实践中,还可以发现自身的短板,哪方面做的还不好,或者做的太过分了,即没有达到或超过了孝“度”,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参考文献

[1]喻涵,湘子译注,孝经·二十四孝图[M].长沙:岳麓书社,2008:89

[2](春秋)孔子等著,姜博约译.论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20

[3]陈川雄,论孝[J].孔子研究,1998(3):102-109

[4](春秋)孔子著,余庆编译,孝经诠解[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8:3

[5]肖群忠,孝與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2-272

[6](南北朝)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569

[7]朱勇、成亚平,冲突与统一[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2)

[9]闫硕,儒家孝道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世纪桥,2014(9):96-99

[10]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J].哲学研究,2014(5):78-89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