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文言文教改策略
2022-05-30李炳爱
李炳爱
内容摘要:新课标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愈发重要。而当下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生文言文学习主动性差、教师教学模式化、教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进行教学策略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落实多主体评价。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可以丰富初中生的语言世界,加强对祖国语言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可以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韵味,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可以增强初中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文言文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巨大的潜在能量。但如今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语文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教和学都面对着众多难题,重点变成难点,无法发挥本身的教学意义,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改进迫在眉睫。
一.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部编版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文言文占比却呈上升的趋势。文言文占比从36%增加到了40%,甚至在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占据了选文数量的50%,这不难看出统编教材对文言文有着较高的关注度。[1]新课标也专门对初中文言文学习做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文言文教学研究也迎来了“小高潮”,引起了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丰富语言世界,提高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2]文言文相较于现代白话文最显著之处就是语言的精简凝练,仅仅用几个字就可以囊括意蕴深厚的意象和作者复杂的情感,语言十分值得去“咬文嚼字”,常常是字止而意无尽,鉴赏文言文的语言是一种精神上的穿越和享受。文言文的语言常讲究文字对仗且音律工整,读来朗朗上口,长期的学习熏陶,对学习者语感的培养和文章韵律的理解运用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对其他文体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除此之外,文言文作为一种文体,其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有着其独特之处,比如古今异义词、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储备,对各种类型的文言文可以进行简单的鉴赏,甚至可以进行浅层的文言文创作,逐渐获得文言语言能力。
(二)了解祖国历史,促进交叉性学科教学发展
纵观中华学术发展史,“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仍在继续,文学和历史和语言文字相伴而生,互相作用,文言文就是三者结合的重要产物。文章写作饱含了作者当时的想法与情感,而这种想法又多来自于当时作者所处的境际,称作写作背景或时代背景,也就是当时的历史,或怀才不遇或带兵出征或思乡念亲等,这种影响在文言文中得以体现。学习者在学习文言文时,通过对写作背景的挖掘,不仅能够更为深刻理解作者心境和文章内涵,而且对当时的时代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长此以往,会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上也会较为得心应手。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历史学科的帮扶,而文言文的记录则是对当时历史考据的重要凭证,学习者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进行历史的学习,学科知识的连接在一定程度可以历史学科学习与语文学科的交叉性教学的发展。
(三)领略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
文言文如酒,日久弥香。在语言背后,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和前人的智慧结晶。如今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是众多专家精心挑选经典中的经典之作,是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且值得学习者去学习,可以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的文章。品读文言文,学习者可以接收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千年之劝;可以欣赏到王勃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日绝景;可以领悟到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洁傲岸的节操……这些文言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凝聚着最真实的情感。对这些优秀文言文进行品读,从自然风光到学习进步再到人生态度,都给学习者不一样的启示。且文言文体裁类型多种多样,有铭、赋、说、骈文、杂记等,文言题材的诞生以及兴盛都可以显示当时的文化风向,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通过對各类型文言文的鉴赏和品读,学习者的文化品位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主动性差
新课改后,传统文化在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文言文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与之全然相反,初中生却对文言文望而却步。据学者调查显示,近80%的初中生了解文言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只有不到5%的初中生愿意主动学习,在这5%中,一多半更愿意学习骈文,原因是骈文韵律性强,易于识记背诵。[3]不可否认,由于时间久远以及语言的自我演变,文言文所用的文字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教材中的文言文字体已经呈现为简体字,但是古代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使用规则仍与现代汉语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古今异义词、省略句、通假字等,且文言文大多篇幅较长,与小学的古诗词相比,词语也偏僻拗口,部分文体韵律感偏差,在基本的朗读环节就花费大量精力。初读甚至连文章表层含义都无法了解,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极大地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而且初中生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对自尊、自信需求强烈,对困难和错误不愿解决,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处理,在文言文学习初期大多数初中生找不到自信。长此以往,他们遇到文言文就缺乏兴趣、拒绝学习,就算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学习文言文,目的也大多是应付随堂提问和考试要求,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愿听教师的讲解,对于文章的内涵无法理解,更不必说一些文言文基本用词和句式的掌握。在面对课外文言文赏析时束手无策,更加加剧了学生的抗拒心理,看到文言文课文就生理性头疼,翻页略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基本选择放弃。
(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化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文言文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中生对文言文学习接受难度大、理解无法深入、课堂互动难等困难让初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一筹莫展,而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又费时费力,且效果也无法保证,大多数教师不愿做出改编,仍沿袭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老一套”文言文教学模式,逐渐走向机械教学。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依旧采取常规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先逐字逐句的对文章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赏析,讲清楚文章的语言特点,最后表明文章传达的情感或哲理,一套流程下来教师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有些教师选择单方面传递知识,自己把课文翻译一遍,学生记好笔记,然后让学生去机械记忆和抄写,教师负责检查,以此来应对考试。长此以往,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知半解,文言文教学停滞不前。其实,做好预习这一准备工作后,学生是可以依靠文下提供的注解将文章读通读懂,教师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语境意识,及时解疑答惑,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一味地在字词句上纠缠。在学生基本技能得到完善的同时,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应该得到发展,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该学会将疏通字句与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组织教学。但事实往往大相径庭,文言文教学一直在“背诵、翻译、默写、情感”的框架中苦苦挣扎。
(三)文言文教学评价单一化
虽然“素质教育”一直在不断推行,但是“应试教育”仍对语文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毕竟“中考”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而文言文作为中考必考知识点,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讲解过程存在功利心理,成绩逐渐成为了文言文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文言文教学中教学反馈单向化,教师的整个教学的改进对学生实际作用甚微,仍是从教师和成绩角度进行教学,强调背诵和默写,从出题角度进行讲解。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翻译等,对于文言文的艺术手法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的品位都模板化答案,让学生在考试时套用以求获得优秀的语文成绩,而对于学生自我感受和评价选择忽视,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独特审美感受,“立德树人”被抛之腦后。长此以往,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美育的发展,还遮盖了文言文本身的文化底蕴,语言特质无法发挥,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文言文教学失去关键性意义。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改进策略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适当普及文言文基础知识
通过前沿学者的观察,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生之所以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文言文,是因为文言文的时代久远,与初中生正在使用的现代汉语差距较大,学生的距离感很强,这导致遇到一篇文言文时,学生没有基础,无从下手,也就是说学生预习阶段产生的困难,影响到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课堂学习。[4]只有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解决文言文初读的困难,学生才会有想要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生困难点提供合适的预习方案。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班内做一些简单的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要以事实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去制作合理的预习方案,在制定预习任务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困难。比如说在制作导学案时,把文言文中生僻字的注音放在开头,让学生们借助注释、字典查阅解决,之后可以罗列一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对学生进行提示,在做完这些预习基本准备工作之后再安排朗读任务,初读的读音问题就可以得到适当的解决。
系统介绍文言文基本句式,让学生对文言文语法初步了解。文言文成文年代久远,语言特征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消失,基本文言文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句式、语法知识的讲解,比如说一些判断句的固定形式,常见的出现在宾语后置句的词,省略句的常用方法等等,甚至可以专门开一门传统文化题材下的文言文鉴赏课,给学生营造文言文情境,其中的一些古代文化礼仪、习俗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只有知识的讲解走在课文的前面,学生才能走在困难前面,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方法。现在大多数教师缺乏对当下文言文教学现状的了解和研究,一些经验丰富老教师甚至在文言文教学前不备课,一种教学模式用几十年。所谓的“一线”教师不仅仅指的是深入教学实践的教师,更是教学观念、方法跟随最新教学理念的研究型教师。目前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化的困境,就是研究型教师缺乏的重要表现,所以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走到文言文教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跟上学生学的需要的步伐,充分发挥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遵循课标要求,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有充分的掌握,对文言文教学意义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理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5]语文教师应有打破固有教学模式的勇气,要学会发挥时代优势,比如说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文言文视频进行讲解,可以利用网络歌曲帮助学生背诵记忆等。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教材与地方资源的联系,比如学到《论语十二则》时,曲阜地区的教师就可以带领初中生去孔子的故居参观,身临其境地品味“万圣师表”的学术魅力,学到《岳阳楼记》时可以联系到“建党一百周年”,引导学生去赞叹这些从古到今愿为国家奉献一生的勇士们……
相信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文言文难教,是因为语文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学习文言文的潜力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是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是个人解读,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对文言文的想法和心得,要对学生的思考予以肯定,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往既定的答案走。只有让学生拿到课堂的主动权,文言文教学才会水到渠成。
(三)“以学生为本”,落实多主体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评价陷入了单一化的困境,过度强调考试成绩,将教师作为教学评价唯一主体,忽略了学生评价也是不可缺的,单单依靠教师个人的意见,无法真正地找全教学的不足之处,也就无法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文言文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为本”,多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落实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评价。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要关注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和重难点的突破,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课堂效果的评价,去改善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进行中增加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表达对于文言文重难点的看法,愿意随时表现自己的理解困难,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動性,向主动学习转变;而在课堂后,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访谈等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教学做出评价,学生是评价利益的直接相关者,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最合适的。文言文教学,教师教明白是一部分,学生学明白才是终极目的,而师生的共同评价是达到终极目的的必经之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注重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文言文教学,考虑到初中生初学者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不要太过急切地追求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应该慢下来,引导着学生们共同去品味先辈们的事迹、才华和想法,走进古代,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愿意学,教师慢慢教,文言文会一点一点在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绽放光彩,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悦悦,任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课文选编特点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21,43(04):115-122.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1.
[3]邱志新.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9.
[4]杨永瑞.部编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观察,2020(31):126-1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