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燕芬:让儿童在阅读中活泼泼地生长

2022-05-30李锋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藏书票生长儿童

李锋

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生长”这个词随处可见。“教育即生长”“畅享蓬勃生长的力量”等教育思想和理念,引领着校长朱燕芬及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向上,拔节生长。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朱燕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以阅读教学为抓手,提出了儿童生长性阅读的主张,并潜心研究、实践,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汲取生长的力量。

追寻:提出宽广的儿童生长性阅读教学主张

说到阅读,朱燕芬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阅读启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朱燕芬出生于武进的一个农村家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当地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为了丰富职工及其家属的文化生活,都配备了图书室。朱燕芬的姑姑所在的企业也有图书室,她经常会为朱燕芬带回成套的小人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即使书里有些字还不认识,朱燕芬也看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看完一套,还要拿出去和小伙伴交换新的小人书,同时就书中的情节展开讨论,有时候甚至因为各持己见而争得面红耳赤。

回忆起这段经历,朱燕芬不禁感慨:“这就是由阅读而衍生出的一种社交行为,不仅能检验儿童的阅读成果,也能锻炼儿童的口语表达和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她认为,阅读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浏览文字,还需要有很多衍生的活动。这些活动会涉及美学、科学、数学等诸多领域。“比如,我小时候看小人书,喜欢在小人书的图画上画蒙纸画,这就让我对美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长大后,在此基础上又喜欢上了摄影。”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燕芬开始自主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她把梁羽生和金庸的作品全都读了个遍,她喜欢梁羽生那些带着古风的文字和金庸作品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这些阅读,也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和规划。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教过五门学科,甚至还兼职过学校的摄影工作,这些事情牵扯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让我在那段时间里都顾不上看书学习了。直到有一天,我感觉自己已经‘江郎才尽了,才发现,所谓的‘底蕴都是书堆出来的,我得回头重新开始读书了。这应该是我的一次‘自觉成长吧。”在朱燕芬看来,语文与人的生命有着最恒久、最直接的关系。每一次生命的跃动,都可以用文字清晰记载,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于是,她毅然选择了当一名语文教师。

在随后的语文教学中,基于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感悟与反思,以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给课堂的冲击,朱燕芬逐渐形成一些朴素的认识: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都是阅读。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就可以促进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增强学习自信;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不一样,需要融通听、说、读、写、悟。有效而持续的深入阅读,能提升儿童语文能力,促进其精神成长;儿童的阅读,是需要大量的积累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提升其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其语文的学习。现今社会,科技的推陈出新,知识的快速生产与迭代,使学生的阅读往往呈现碎片化状态。要利用这种碎片化的阅读,选择、整合内容,获取、重组信息,进行认知重构……

这些朴素的认识让朱燕芬意识到,需要重新认识儿童,重新认识儿童阅读。朱燕芬和她的同事们提炼出了他们的阅读教学主张:阅读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以文本为核心,引领儿童将阅读的感知、感触、感悟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结,进行有趣、有用、有意义的语文素养建构。他们把这样的阅读教学主张命名为“儿童生长性阅读”。

探究:构建完整的儿童生长性阅读课程体系

“提出‘儿童生长性阅读這个主张后,我们又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从课例走向课程,就儿童生长性阅读的课程模型、系列读本、主题活动、多元课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本构建了完整的儿童生长性阅读课程体系。”朱燕芬说。儿童生长性阅读,宛如一把开启儿童成长历程的金钥匙。生活、自然、社会是儿童的主要活动领域,因此,儿童生长性阅读课程应以“在生活中生长”“在自然中生长”“在社会中生长”为主要内容。

据此,朱燕芬和她的团队分低、中、高年段开发了《天天向上——儿童生长性阅读读本》。每个年段的选文各有侧重,内容由易到难,学习要求逐步提高。低年段以想象为翼,文本体裁以童话、绘本、诗歌等为主;中年段以欣赏为径,文本体裁以散文、寓言、说明文等为主;高年段以思辨为核,文本以议论文、小古文、神话、儿童哲学等为主。

同时, 为了丰富儿童的阅读形式,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朱燕芬和她的团队开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长性阅读主题活动。一方面,他们开展了日常性主题阅读活动,主要包括:每课一诵,每周一文,每月一谈,每学期的整班诵读,每学年的“诗词飞花令”;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正午童书汇;名著导读,剧本导演等。日常性主题阅读活动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成为儿童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让儿童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还组织了年度主题阅读活动,每年选定一个主题,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阳光悦读·点亮心灯”读书节系列活动、“藏书票+”学习共同体、“美丽中国”项目化研究、“中国故事”系列活动等,让学生在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滋养。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名列前茅,各级征文获奖156人次,发表作文700多篇,朗诵演讲比赛获奖 100多人次。

在儿童生长性阅读实践与研究中,朱燕芬从项目组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典型课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提炼出三种主要课型:一是单文本精读课。围绕单篇文本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读、品、拓、化、悟”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发展言语智能,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二是多文本深读课。在主题的指导和统领下,以一带多,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创造性组合,最大限度地进行深度建构,促进儿童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三是超文本统整课。利用网络平台选择和整合超文本,运用工具,比照阅读,统整联结,创意读写。这种课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超媒体性以及即时性等诸多优点。

创新:打造丰富的儿童生长性阅读文化形式

2016年,朱燕芬开始担任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上任后,她就在思考:这所学校究竟需要怎样的精神底色才能不断生长,历久弥新?作为儿童生长性阅读的倡导者,朱燕芬很自然地将儿童生长性阅读与“畅享蓬勃生长的力量”的办学理念结合在一起,对儿童生长性阅读进行持续研究,丰富儿童生长性阅读的内容与形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燕芬接触并了解了藏书票背后的历史文化,敏锐地察觉到藏书票文化是可以转化为很好的教育资源的。所谓藏书票,是指贴在书的扉页上带有藏书者姓名的小版画,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书中蝴蝶”,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美学与文化价值,具有高雅的艺术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朱燕芬和她的团队创造性地以藏书票为媒介,建构了共享学习社群,让学生“以‘书为伴,以‘票会友,以‘群共学”。比如阅读绘本《太阳和蜉蝣》时,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一本好书值得学习——模仿绘画;一本好书值得爱护——设计腰封;一本好书值得回味——谈谈感悟;一本好书值得收藏——制作书票。通过创设活动型交际语境,完成趣味驱动性学习任务,优化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和评价方式。让学习由静态转向动态,链接经典阅读与艺术审美,由“独创”到“众创”,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分享,群体共学,形成一种“社群生活”的学习样态。

“在‘藏书票+共享学习社群的内容架构中,我们不断将藏书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真正使藏书票在学科学习中发挥作用。我们以课程衍生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无形中将知识转化为了能力和素养。”朱燕芬认为,“藏书票+”,关键看“+”的是什么,例如:“藏书票+思政”,在“小书票,大世界”的视野中,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等;“藏书票+数学”,指向数学思维和设计思维,将数学的对称、精确、规则等抽象特性表现在藏书票中;“藏书票+语文”,指向关于中外名著的阅读分享。“一‘书一世界”是“藏书票+语文”的基础,学生在阅读经典与设计书票的过程中整合知识,逐步将碎片化信息转换为连贯性知识,形成一种“知识整合”的阅读视角。

朱燕芬校長深有感触地说:“构思一张藏书票,其实是对阅读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内化并升华所读之书的一种方式。在制作藏书票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琢磨,仔细推敲,边制作边思索,会让阅读更有深度;同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和提高。”显然,通过设计书票、制作书票、介绍书票、分享书票,打造‘藏书票+为核心的共享学习社群,可以让学生从“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的阅读方式俨然成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有意识地将喜爱的故事和藏书票进行融合,最终,一张张藏书票串联成了一本本连环画册,编排成了一出出精彩的儿童剧,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印刻在了藏书票上,也深深地印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中。这样,学生所获得的阅读感受是直接的、有效的,尤其是经由学生自己体验而获得对美的认识,将学生发展推动到一个新的境界,实现了思维和精神的高质量发展,这就形成一种“文化介入”的学习行动之力。

在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文化墙上“活泼泼的好儿童、乐滋滋的好老师”的标语分外醒目,这是朱燕芬的办学目标,更是她所追求的办学面貌。“儿童生长性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成长,引领儿童不断成长为丰富而完整的人。”在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儿童生长性阅读正是让儿童活泼泼地生长的最佳通道。在这条道路上,朱燕芬和她的教师团队仍在不断探索中。

猜你喜欢

藏书票生长儿童
藏书票欣赏
碗莲生长记
藏书票基本常识
纸上宝石——藏书票(上)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藏书票
生长
《生长在春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