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五部曲刍议

2022-05-30杨周荣麟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8期

杨周荣麟

[摘  要] 文章从一道期末压轴题的说题过程说起,谈谈解题教学的五部曲,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的素养生成.

[关键词] 解题教学;五部曲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审题——分析——解答——拓展——整理五个步骤[1].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形式,说题活动映射出教师对于解题教学的理解与把控,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笔者结合一次说题教学,谈谈解题教学的五部曲,意在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原题再现

如图1所示,若二次函数y=-x2+3x+4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连接AC,BC.

(1)求△ABC的面积;

(2)若P是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BC上方一动点,连接PB,PC,是否存在点P,使四边形ABPC的面积为18,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如图2所示,若Q是抛物线上一动点,在平面内是否存在点K,使以点B,C,Q,K为顶点,BC为边的四边形是矩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K的坐标.

试题分析

这是期末试卷的最后一道压轴题,综合性强,难度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数学知识,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发现并构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全等模型等,从而解决问题.

说题呈现

第一步:审题,正确解读题意,找出关键词.

画一画:二次函数y=-x2+3x+4,A,B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C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这三个点都是定点. 第二小题的P是动点,它被限定在第一象限的抛物线上,在BC的上方. 第三小题的Q、K也是动点,点Q在抛物线上,点K在平面内,随点Q的确定而确定. 试题重点考查抛物线与三角形交汇问题,抛物线与矩形交汇问题.

在解题教学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正确的审题习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画出关键词,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有了良好的审题习惯,等于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分析,找出突破口,明确解题思路.

想一想:(1)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欲求△ABC的面积,需要求出它的底边AB与高OC的长,欲得到线段OC,AB的长,只需求出这三点的坐标即可. (2)观察图1,因为四边形ABPC的面积为18,△ABC的面积也已确定,所以△PBC的面积确定. 如何求点P的坐标?点P在抛物线y=-x2+3x+4上,所以它的横、纵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只需求出点P的横坐标即可,此时可根据△PBC的面积建立关于点P横坐标的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得点P的坐标.

画一画:(3)以点B,C,Q,K为顶点,BC为边的四边形是矩形是否存在?首先应根据题意画出草图,当点Q在y轴右侧时,如图3所示,当点Q在y轴左侧时,如图4所示. 当点Q在y轴右侧时,为求点Q的坐标,需要按横平竖直的原则,作坐标轴的垂线,从而构建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转移线段长,从而求得点K的坐标. 当点Q在y轴左侧时同理.

在分析题意的过程中,教师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想一想,通过关键词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二是画一画,根据题意,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捋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为解决问题搭好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画图形时,教师不能直接把图形出示给学生,要让学生根据题意自行画出图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步:解答,作出辅助线,算出正确结果.

添一添:对于第(2)小题,△PBC是一个倾斜的三角形,如何切分能利用顶点的坐标表达线段的长呢?这里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过点P作竖直线,或过点C作水平线. 对于第(3)小题,为了求得点Q或点K的坐标,仍需要添加横平竖直的直线,作辅助线的方法如图3、图4所示.

解一解:(1)对于抛物线y=-x2+3x+4,当x=0时,y=4,所以C(0,4),当y=0时,即-x2+3x+4=0,解得x1=4,x2=-1,所以A(-1,0),B(4,0). 所以AB=5. 因为OC⊥AB,所以S△ABC=×5×4=10.

(2)存在符合题意的点P,理由:因为四边形ABPC的面积为18,S△ABC=10,所以△BCP的面积为8. 因为直线BC经过点B(4,0),点C(0,4),根据待定系数法,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如图2所示,过P点作PM⊥x轴,交BC于点M,因为点P在抛物线y=-x2+3x+4上,所以设P(t,-t2+3t+4). 因为PM⊥x轴,点M在直线y=-x+4上,所以点M(t,-t+4),根据坐标系中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宽高的公式,得S△BCP=×4×PM=2(-t2+3t+4+t-4)=2(-t2+4t)=8,解得t=2,所以P(2,6).

(3)存在符合题意的点K. 理由:设点Q(m,-m2+3m+4),当m>0时,如图3所示,因为四边形CBKQ是矩形,所以QK∥BC,CQ⊥BC,KB⊥BC. 过点Q作QH⊥y轴,交于点H,过点K作KG⊥x轴,交于点G. 因为△O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CB=∠OBC=45°. 所以∠HCQ=∠GBK=45°. 因为CQ=BK,根据“角角边”,得△CHQ≌△BGK,所以CH=HQ=BG=GK. 所以m=-m2+3m+4-4. 解得m=2或m=0(舍去). 所以HQ=CH=2. 所以BG=KG=2. 因为OB=4,所以OG=6,K(6,2);当m<0时,如图4所示,因为四边形CBQK是矩形,所以QK∥BC,KC⊥BC,BQ⊥BC,设KC与x轴的交点为F,BQ与y轴的交点为H,过点Q作QG⊥y轴,交点为G,过点K作KE⊥x轴,交点为E. 因为△O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CB=∠OBC=45°. 所以△FBC、△BCH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OBH=∠OHB=45°,∠FCO=∠CFO=45°,OF=OC=OB=OH=4. 所以∠HQG=∠EFK=45°. 因为KC=BQ,CF=HB=BC,所以FK=QH,根据“角角边”,得△QHG≌△KFE,所以QG=HG=FE=KE,所以-m=-4-(-m2+3m+4),解得m1=-2,m2=4(舍去). 所以QG=HG=FE=KE=2. 因為OF=4,所以OE=6. 所以此时点K的坐标为(-6,-2). 因此点K的坐标为(-6,-2)或(6,2).

分析题意为解答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引导学生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倾斜的三角形分为两个三角形,从而能利用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三垂直模型与全等三角形模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求得了点Q的横坐标,从而求得了点K的坐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建模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最易想到的解决方案,突破了难点.

第四步:拓展,寻找延伸点,让学生思维生长.

变一变:如图1所示,若二次函数y=-x2+3x+4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A和点B,与y轴交于点C,连接AC,BC.

(1)若P是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BC上方一动点,连接PB,PC,当△PBC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

(2)已知M是平面内一点,是否存在以点A,B,C,M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

(3)若P是抛物线在一象限内BC上方一动点,过点P作PH⊥BC,是否存在点P,使得△PCH与△OBC相似?

教师对原题进行恰当的变式,在改编时没有改变原题的背景,只是把“当△PBC面积为固定值”改变为“当△PBC面积为最大值”,此时学生需要建立二次函数的模型,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性质求解. 把“以BC为边构造矩形”改变为“以A,B,C三点为顶点构造平行四边形”,此時学生需要分三种情况讨论,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融合性,提高了思维的深度.

第五步:反思,梳理思维脉络,积累解题模式.

理一理:请大家回顾解题过程,你们在其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学到了哪些解题技能?又学了哪些数学思想?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画一画:把上述的解题反思形成一张思维导图. 从数的角度看,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从形的角度看,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像,矩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解题反思是解题教学的收官之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利于学生总结经验形成方法,进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2].

结束语

关于解题教学的五个步骤,相辅相成,浑然天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删增某一步骤,有针对性地做出设计,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的素养生成.

参考文献:

[1]庙军生. 说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20(30):55-56.

[2]李慧敏. 关注数学解题过程——从解题规范的视角谈解题教学[J]. 中学数学月刊,2019(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