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中谁寄锦书来

2022-05-30金铭

师道 2022年8期
关键词:吉田读书会温州

是什么发明带来了当下生活至深的改变?当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时,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会与我一样,那就是互联网。生活在Z时代的青年,从柴米油盐到人际交往,从生活动态共享到信息获取方式,以电脑、手机为终端形式呈现的网络世界,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美国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我们裹挟于信息技术构成的话语体系中。在这样波诡云谲的社会背景下,谈及对传统阅读的坚持和守候似乎是一件与时代有些格格不入的事。我们在时间的齿轮下走得越快,却丢弃得越多,离真正能够独立思考的自己好似越来越远。直面“泛阅读化”时代,如何与同伴一起,借助网络的力量,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从海量信息表面的漂流潜入知识结构与文学世界的内部,是值得我们教育人追索的课题。

个体阅读:从感性到知性的突破

今年6月,《温州教育》主编、温州市教研院高中科室主任林日正老师邀请我参与了一场温州写作研修班的教育故事分享会。我在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少有人走的路》时,提到了《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一书让我找到了一种可转化为执行力的知识,给我在教学迷途时带来的影响。

这本书介绍的是东京银座的妇幼综合诊所任妇产科女医师吉田,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更加不可或缺,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在养育了四个女儿的同时还考取了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的真实案例。她的管理方法,让自己的时间密度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科学高效的方式加上惊人的自控力,让吉田医生只花了半年时间就成功考取了哈佛大学。书中许多时间管理的小技巧,让我在现实中倍觉受用。

在台下听完我的教育故事后,当晚林日正老师就电话我说,他正在策划举办“温州教育未来读书会”活动,打算从今年暑假开始,每隔半个月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联合温州市五个语文名师工作室和温州市半书房文化空间,举办系列的教师阅读分享会。他希望通过这个读书会帮助教师在后疫情时代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与路径。作为活动的第一期,他将主题确定为“知性阅读与时间管理”,想通过这一期为教师们定位阅读的精神价值与意义。届时,他还将邀请知名的学者魏智渊老师做分享点评。因为觉得我今天提及这本书时,有自己阅读时从知识到行动力的思考,他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详细谈谈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没有做过线上读书分享的我,好奇之余,满口答应。林老师也随即提出了他进一步的希冀:正如《诗经》所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线上的读书分享,最好不只是做一本书的内容介绍,更主要的是向听众展示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够用阅读启发听众的思考,推动一种公共智识的形成。分享者与听众一起交流,相互启发,让阅读、分享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线上阅读的价值。

的确,碎片化阅读的大环境下,一切坚固价值体系的都逐渐消散,深度的文化交流随着纸质书的消亡,在无可避免地逝去。本是最應该坚守在精神圣土的教师群体,在生活的琐事与工作的芜杂中,也习惯了如蜻蜓点水般的浅、平、快的“浅阅读”,曾经那“抱团取暖”“围炉诗话”的“深阅读”,一如只身入深山,独学无友更见难。那么,如何利用线上分享的机会,实现林日正老师期待的数字化时代的“深阅读”,成了横亘在我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线上分享:不只做内容的搬运工

原本我只打算对《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一书中的33条时间管理法则作一定的择取,对其中几个代表性小故事做简单的分享。但随着《温州教育》公众号的发布,各类朋友的转发和温州半书房的推广,在通知发布的第二天,预约人数就达到231人。相较线下读书会面对面的交流,线上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知识传播带来的巨大力量的同时,也让我在准备的过程中倍感压力,思考如何精准地表达出更契合听者兴趣的内容。

我将书里的内容做了简单罗列,让我的同事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并让他们对我的分享提出一些建议。“线上的分享要更务实些吧,不然手机一关,大家很容易就离场了!”我的好友何其炜老师这样与我打趣道,“‘越没时间越想要做点什么‘将郁闷的情绪变成助燃剂‘享受乱成一团,就能有所提高,这几条听起来挺吸引人的。那条‘备考时间只有六个月跟你这大半年工作备考博士的经历很相似啊,或许你可以多讲讲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替换吉田医生的故事,将属于医生群体的体验延伸到教师的日常,这样更能引发我们的共鸣。”

听取了几位好友的建议,我决定结合自己的申博经历,谈一谈《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这本书的时间管理法则是如何给我带来精神力量的。我期待能通过自己这些鲜活而真实的经历,去推动更多的教育者重拾按下生活暂停键、勇敢眺望远方的力量,拥有在任何年龄都勇于去改变的梦想。

“读博一直是我潜意识里想做而未竟的理想之一,硕士毕业后迫于经济的压力,我先选择了工作,随着工作中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发现,我始觉硕士研究生期间知识供给量的匮乏,期待着能够带着这些年的实践经验重归校园,用学理的角度思考教育与教学的规律。捧起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是吉田医生在跟我说,试试看?说不定你也可以!时间管理的第一条就是,条件不成熟也要立刻行动,人生只有做与不做。这是2021年7月的一个晚上,距离众多学校新一年的博士申请时间只有半年时间,我开始给自己的行动加码,边看书边向心仪的教授们投递我的个人信息。‘欢迎报考。‘欢迎,具体详见今年招生简章。……陆续收到的一些非常简短的回复,让我开始自我怀疑。‘乐观的心态是成功的开始,吉田医生又在书中告诉我这个道理。于是我抛开了唯结果的桎梏,一意孤行地开启了孤独的考博之旅。我学着吉田医生调整了作息时间,将黄金的工作时间移到晚上9点到凌晨1点,利用这个无人干扰的时间阅读专业书籍、写研究计划;我努力聚焦于自己做的事情上,让周围的噪音自动消失,在每个工作的间隙背英语单词、听网课。我按着吉田医生曾经走过的路子,尝试踏出微小却具体的一步又一步……”

隔着屏幕,我和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分享着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真实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到屏幕上越来越多的同仁给我点赞、撒花,开始的紧张、不安也因此而消失不见。此前在温州文化驿站参加的阅读会,参与人数最多也就是百人,这场线上直播在开始十几分钟后就吸引了近300人,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我曾坚持认为,只有纸质书在线下的阅读与传播最抚尘世人心,殊不知,时代更迭早已带来了新的阅读形式。线上的阅读分享,同样以审美的方式,让我们彼此的灵魂受到涤荡与震动。

社群交流:以共读打开心灵密码

一人行路,心无旁骛;众人行远,守望相助。如果说,个体阅读得到的是阅读的第一层感悟,那么深度阅读更像是一把竖放的尺子,深浅因人而异,因领域而异。在我的分享过后,魏智渊老师作为嘉宾,和我作了对话连线。线上的读书分享,让专家从书中走到现实成为可能,我在尝试照亮他人的同时,也在被他人点亮着。“你阅读的这本书和你自己的故事都让我很感动。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时间管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魏老师这样问我,我竟一时语塞,我想说,时间管理好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又觉得这样的回答并未抵达它的实质。

魏智渊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其实,对时间的管理就是对自己精力的管理,我们一线教师在学习吉田医生形而下的方法之外,更应看到她乐观、探索、丰富的精神世界。你之所以能够演习她的经验而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也正因为习得了将核心时间、核心事件进行分类整理的做法,从而在自我寻觅中产生最大的效能感和价值感。的确,时刻对未知生活做好体验的准备,生活才能像骑自行车一样稳步前行。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生发出个体的不同经验,当我们的生存力与现实困境产生冲突时,二者间巨大的张力就会推动我们在阅读里寻找力量。魏老师说的这个自我寻觅的过程应该就是我们让阅读走向知性的过程。

会前有准备,会上有交流,会后有收获,是我们温州教育未来读书会默认的“约法三章”。一些官方的读书会,往往喜欢请各类名师专家,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推荐书籍,虽然现场也不乏提问与回答,但总给人单向传播的意味。我观察线下读书会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朱熹说的“耳学”:“今人耳学,都不将心究索,难与论是非也。”而参与这场线上读书会的伙伴们,只带耳朵是不够的,还要选择看过本场分享的主题书之一并发言。在这个场域里,没有所谓讲者、听者之间的区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表达的个体。

在自由交流环节,来自海岛洞头一中的达文园老师,在钉钉群的屏幕上打上了这样一段话:“金铭老师,谢谢你!你的分享让我感受到了来自行动的真实力量。我曾经认为现实充满了缺陷和羁绊,纸面上的理想仿佛永远不可企及,但你今天的读书分享,恰如灯盏,令人心向往之。原来所有真实的成长,都来自于直面问题的挑战与登攀,都来自于时间暗处的坚持与积累。你让我看到了生活中需要的目标感,我也将在不断平衡中继续前进。小伙伴,一起加油!”看完他的留言,我一时热泪盈眶,我只感觉那块一直压在心头的坚冰,此时化作泪水涌了出来。那些无数个自我怀疑的深夜,永远背不完英语的焦躁,无数次推翻论文结构的茫然,以及临考前仍然一团乱麻的教育学名词,未知的读博生活的压力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找到了倾泻口。曾经我们追求阅读的千人千面,但阅读的分享未尝不在追求一种共识的达成。这种分享后对彼岸世界的抵达,不再是一种文青浪漫、随性的遐想,更饱含了诉说者与倾听者各自独立、审慎的专业思考。

会后有一些老师私信我,问我参与这样一场线上读书会要花费多少时间。我就总结了八个字:“最小成本,最大乐趣。”我从来认为一项自发性的集体事业要想持久进行,一定要将成本降到最低。这次参与线上读书会的时间投入成本小么?也不小。从选书、评书、确定主题,再到ppt制作、文稿成形、线上讨论,加上会后整理复盘、参与发布公众号……我大约花费了2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最要命的是,随著孩子的出生,长辈的年龄渐长,中年生活的一地鸡毛让我们的时间变得愈发珍贵与稀少。可是,难道这种共读的畅快感,参与者的若有所思,一个个灵感的迸发,抵不过这过程的辛苦付出吗?

参与一次线上读书分享会,难,却也不难。但它的组织、形式与特点,一定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在一本又一本书的交流中逐渐完善的。跟外在的成本相比,追求智慧疆域的拓广,保护有趣灵魂的成长,才是每次活动最大的投入。

未竟的回响:后疫情时代的读书样态

7月,第二期温州教育未来读书会也如期开始了,这次的主题是“像唐诗一样生活”,由两位老师分享《杜甫传》与《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相较第一期,这一期的两本书增加了更多的诗意气息。活动的组织者林日正老师曾跟我提到,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规劝后辈的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除了力所能及的公益及自保,尽快平静心情,该做什么做什么(比如读书或撰写博士论文)。吸取我们这一代教训,或三月或两年或十年,不断激动、惶恐与抱怨,等到事情过去了,会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于是,加快文化的普适度与常态化,让更多人恢复生活的诗性节奏,也成了他一直的愿望,而线上的共读正是他认为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

现在国内每年新书产量都十分惊人,有时置身书海,我们经常感到茫然无措。即使有时在电商平台买书,大数据会因为我们的购物历史与偏好给我们推送“猜你喜欢”,但算法控制下的口味难免让我们的阅读愈发狭窄而走入信息茧房。所以,温州教育未来读书会的策划者们还将推出适合教育人阅读的书单指南,他们想用一份有温度的指南重建文学阅读与更广阔人文社科视野的联系。

读书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阅读能让人从忙碌的庸常里停下脚步,抬头望远,看看别人的经历与经验。当“静心读书”成为教育者与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当更多人在“线上共读”中尝到甜头,日常生活就会泛出微小却持久的光芒。在文学已死的年代里,这样一群爱阅读的温州教育人,希望能一直将行走在由读书铺设的文化地图上,让知识、情绪和社会的摩擦继续生火、继续烛亮。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吉田读书会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给我盯住他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日本:用无人机“上菜”
恋爱之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