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阅读”走出的深刻印记

2022-05-30郭新国

师道 2022年8期
关键词:虚构笔记尝试

郭新国

我的线上阅读,大致有两个界点:2002年和2010年。2002年那时单位装了网线,我开始了网民生活。2010年我买了个智能手机,开始阅读网络文章。线上阅读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文学,二是教育。相对来说,文学的阅读时间要长很多,那是因为几乎每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都有一个文学梦。近些年,我慢慢将阅读重心转到专业阅读上,关注教育教学的多一些。

一、线上文学阅读

线上的文学阅读,主要是各大报纸的副刊、时评等。虽然一直有个文学梦,但由于天资有限、业余时间有限,只是奢求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文章,于是,线上阅读局限于碎片化的小文章。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的这些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习、模仿,然后尝试创作。虽然有人教导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建议我读名著,可惜我是近几年才真正领会这个道理。

在线上阅读中,我研究报刊的风格和品味,当然,也是向别人学习,寻找灵感。一般先从本地的报纸开始,再读外地的报纸。如果遇到征文,就积极投稿,因为那是破冰的最好机会。比如本地报纸《羊城晚报》的“花地”版,《广州日报》的“闲情”版(后改为“每日闲情”版),《南方日报》的“闲趣”版(如今只剩下“海风”版)、《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版等等,都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一般看别人写些什么题材,怎么写,然后自己尝试写。这近似于一种以读促写。没办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爱好写作有时候也是很孤独的。在广州这个快节奏的大城市,身边爱好写作的人少之又少。虽然在报刊上经常碰见同行,但在生活中缺少交流的机会。其实,即便有同道者,写作也不是从他人那里获悉几个“秘诀”就可以奏效的。我在近30年的业余写作中,真正体会了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的深意:“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闲聊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

近30年的写作,也让我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虽然高质量的不多,但足以娱己,偶尔娱人。

二、非虚构阅读和写作

我觉得很有必要单独说说非虚构阅读和写作。早些年,一些同事读了我的文章,说像西北的作家,非常朴实。我觉得那既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谬赞——我哪里能与那些著名的作家相提并论呢?但不得不说,他们的确感悟到了我文章的风格:擅长写实际,不善虚构,语言质朴。

或许,无意中我的写作暗合了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种文体,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南方都市报》就开辟了“城市笔记”栏目,只是因为是纸媒,关注度有限罢了,而我一直在关注和阅读。近些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非虚构写作空前兴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对非虚构作品关注得越来越多。一些报刊专门辟出栏目来刊登非虚构作品,一些做非虚构作品的微信公众号也相继出现了,比如“在人间”“真实故事计划”等。

2015年前后,两篇回乡笔记引发了公众对非虚构作品的阅读高潮。上海交大博士王磊阳的回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和广东金融学院黄灯教授2016年春节的回乡笔记《一个农村博士媳妇的乡村图景》,两篇文章引发了网络对回乡笔记的热捧,达到了一种“刷屏”的高度,据说黄灯教授的文章点击率高达10万+。因为两位作者与我都有点关系——王磊阳是我的老乡,他写的是我家乡的生活;黄灯老师是我大学同学的妻子,我对非虚构关注得更多一点。我曾经请黄灯教授到我们学校给学生开讲座,事后带领学生参加南方都市报组织的几届“南都杯”非虚構写作活动。后来,我校有多名学生在“南都杯”非虚构写作中获奖,可以说,这是带领学生进行非虚构作品线上线下阅读取得的一点可喜的收获,大大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他们成长的信心。

迄今为止,我一直关注《南方都市报》“城市笔记”栏目。最近几年,我采访过一些人,发表了几篇非虚构作品,有篇文章被报纸放到它们的自媒体上,阅读量多达四万,有媒体想联系主人公进行采访,主人公差一点因那篇文章成为一个小网红,但后因主人公拒绝接受采访而作罢。但我看到了线上传播的威力。

在非虚构写作上的一点成功,让我开始思考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我大胆设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非虚构写作中培养写作兴趣,懂得欣赏非虚构作品,进而尝试简单的非虚构写作,然后从非虚构作品阅读与写作走向虚构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我努力尝试这样的写作教学路径,收效还不错。学生偶有作品发表或者获奖,有时还能得到一些小小的奖励,他们非常高兴,而命题作文的水平也逐步提高。我相信,这是他们成长经历中值得特别记忆的一件事,也是我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的一大收效。

三、线上教育教学阅读

大概几年前,朋友向我推荐了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李镇西的公众号“镇西茶馆”,我一直坚持阅读,并接受了他的爱心教育思想。李老师几年前退休了,但仍然从事新教育推广工作。他几乎每天都更新自己的公众号,通过系统的阅读,我了解了他的教育经历、教育思想,深深为这位有着“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之誉的教育家所折服。他的爱心教育理念、当班主任的技巧,他带学生阅读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前年,退休后的他特意回成都给往届学生重上了一堂语文课:《一碗阳春面》。我在网上观摩,有幸目睹名师的风采,领略了李老师驾驭课堂、解读小说文本、示范阅读等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事后,我还写了一篇观后感寄给李老师,没想到他在百忙之中回信鼓励我、祝福我。

几年阅读“镇西茶馆”,除了教育教学上的收获,我也深深为李老师在教育上勤勉钻研的精神所感动,为此,我买了他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等一系列著作,进一步阅读、学习。

我阅读比较多的另一位公众号作者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老师王开东。王老师同样非常勤勉,他的公众号每天更新一篇文章,他写的题材很广,除了教育问题,还有时评,让我们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有了深度认识。除了佩服王老师的精神,我也努力学习王老师的一些教育教学技能。

近几年,我关注比较多的还有一位网红教授戴建业老师。他是我大学的老师,他因讲古诗词而一炮走红。我反复在线听他讲诗词,并做比较,揣摩他解读古诗的方法,尝试模仿他讲课的方法,还积极推荐学生关注他的抖音。我近几届教的学生,几乎都知道网红教授戴建业。我也让一些学生尝试自己讲一首诗歌,并用抖音或其他短视频在班级微信群发布,激发了一些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我还尝试研究戴老师用西方解构主义讲解诗词的方法,也尝试写过论文。当然,我也关注过B站戴老师的讲课。后来,我索性买来戴老师的《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戴建业精读老子》等书来研读。

除此以外,我也关注了余党绪老师、王君老师的公众号或博客。古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些大家的教育教学思想,或者技能,或许很难学习和模仿,但是他们那种对教育虔诚的爱,对教育朝圣般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我的线上文学阅读和教学阅读,其实是两条交叉线,文学阅读促进了我对文字的感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我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也让我作文教学的水平逐步提升。教育专业阅读,让我学会名师处理教材的策略,也促使我带领学生延伸阅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了课堂的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一个从工作开始就坚持写作的语文老师,我在辅导学生写作方面心得比较多。迄今为止,我的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向报刊投稿,收获颇丰,学生获奖超过100人次,发表的文章多达100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广州市第四批招生的高中学生,他们的文章能够发表在《读者》《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全国知名报刊上,我相信,这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肯定刻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

总之,我的线上阅读还得更理性,更深入。组织学生进行线上阅读的工作任重道远,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砥砺前行,不负所望。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虚构笔记尝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虚构的犹太民族?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