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方言本字考
2022-05-30郑素青
摘要:腾冲方言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西南次方言的一个分支,腾冲方言中有很多常用但没有本字或本字存疑的词汇,故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语音材料,集合文献音义材料对部分腾冲方言词进行考证。
关键词:腾冲;方言;本字
腾冲,其名始于《旧唐书》,《腾越州志》建置篇称“腾越者,古滇越也。亦曰越赕,其来久矣”[1]10。腾冲市东临保山,北接缅甸,西、南毗德宏,境内多高山,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三江并流。截至2012年末,腾冲市境内民族達25个,全县世居少数民族共6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因素使得本地形成了带有汉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及异域文化色彩的腾冲方言。
一、腾冲方言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23个[2]53
p、p?、m、f、t、t?、n、l、k、k?、x、t?、t??、?、??、???、?、?、ts、ts?、s、?、?。
(二)韵母32个[2]54
开口呼:?、?、?、o、?、e、?u、?u、?i、ei、?n、ein、??、o?。
齐齿呼:i、i?、ie、io、in、i?u、iu、i?u、i?n、i??、io?。
合口呼:u、u?、u?i、ui、uen、u?n、u??
腾冲方言声调与普通话有整齐的对应关系。其声调则以中部地区为基调,南、北部地区存在差异。
二、腾冲方言本字考
(一)得
得(dé),可以,能够。能愿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许可或可能。《说文解字》:“从彳?聲。?,古文省彳。多則切。”[3]43《战国策·赵策四》:“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孟子·公孙丑下》:“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未得,即没能。
今腾冲方言完全保留了上古“得”字的这种意义和用法,读阳平,音[t?31],实际使用中非常自由。
例:这把菜五块钱给得?
译:这捆菜五块钱可不可以(卖)?
例:疫情期间不扫健康码不得进克。
译:疫情期间不扫健康码不可以进去。
(二)孃
孃(niáng),母亲。《玉篇·女部》:“孃,女良切。母也。” [4]76《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耶孃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孃”亦可叠加使用,作“孃孃”,亦为母亲之意,此用法多见于唐五代文献。《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倘若一朝拜金阙,莫忘孃孃乳哺恩。”又《孔子项托相问书》:“项托入山游学去,叉手堂前启孃孃……”
今腾冲方言“孃”变读为阴平,音[ni?44],主要作亲属称谓。“孃”一般不单用,多在其前加数词或形容词,用以指称父亲的妹妹,并通过数词区别其排行。如“二孃(一般指父亲的二妹,下同)、三孃、四孃、老孃(父亲最小的妹妹)”等。“孃”亦可重叠使用作“孃孃”,用以泛称父亲的妹妹,也可指称比父亲年纪小的女性。
“孃”本意指母亲,腾冲方言引申转指父亲的妹妹,变为方言词,词义发生了转移,条件是变调,由阳平变为阴平。父亲的妹妹与母亲为同辈,且都为重要的家庭成员,故“孃”由母亲义引申为父亲之妹。又“孃”的后起字作“娘”,二字在腾冲方言中有明显差异,读音方面,“孃”为阴平,“娘”则读阳平。意义上,腾冲方言“老娘”多为泼辣中年妇女的自称,与义为父亲之妹的“老孃”迥然不同。
(三)欸
欸(ǎi),汉代楚方言,叹词。表示应答或同意。《方言》卷十:“南楚凡言然者曰欸。”《广韵·上声·海韵》:“欸,相然应也。于改切。”[5]21章炳麟《新方言·释词》:“今应人及然许人皆曰欸。”《说文·口部》:“唉,应也。”[3]98
今腾冲方言“欸”读上声,音[?53],与《广韵》“于改切”之音注吻合。亦用作叹词,表示应答或同意,与上古南楚方言“凡言然者曰欸”之义吻合。
例:
甲:小王。
小王:欸,叫我搞什么子?
译:
甲:小王。
小王:欸(èi),叫我干什么?
(四)瘌
瘌(là),汉代楚方言。指因药物中毒而感到疼痛。《方言》卷三:“凡饮药傅药而毒,南楚之外谓之瘌,北燕朝鲜之间谓之痨,东齐海岱之间谓之眠,或谓之眩。自关而西谓之毒。瘌,痛也。”郭璞注:“痨、瘌皆辛螫也。”《说文·疒部》:“瘌,楚人谓药毒曰痛瘌。”[3]236段玉裁注:“瘌如俗语言辛辣。”据《方言》,“瘌、痨、毒”三词同义,其中,“瘌”为上古楚方言,“痨”为北燕朝鲜方言,“毒”为关西方言。三词词义均为泛指“饮药傅药而毒”,即服用汤药与敷药中毒而感到疼痛称“瘌”,或称“痨”,或称“毒”,《说文》则谓之“药毒”。
今腾冲方言“瘌”音[l?31],与《广韵》“卢达切”之音注吻合,特指敷药后皮肤受刺激而感到刺痛,保留了上古楚方言“瘌”训为“饮药傅药而毒”的“傅药而毒”这个意义,词义缩小了。这个意义的“瘌”,腾冲方言字多记作“辣”。
例:这种药整在手膀子上辣了辣不得。
译:这种药敷在手臂上刺痛得不得了。
例:酒精搽在伤口上辣乎乎呢疼。
译:酒精搽在伤口上刺痛。
(五)饵
饵(ěr),米粉做的糕饼。《周礼·天官·筵人》:“羞笾之实,糗饵、粉餈。”郑玄注:“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餈。”字亦作“”。《说文·?部》:“,粉饼也。”[3]90段玉裁注:“餈者,不粉之稻米为饼;饵者,稻米粉之为饼。”《急就篇》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溲面而蒸熟之则为饼,饼之言并也,相合并也;溲米而蒸之则为饵,饵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据以上诸文,上古之饵为稻米粉和水后蒸熟的一种糕饼。
今腾冲方言“饵”读上声,音[?53],用作词素。由“饵”构成的复合词有“饵块、饵丝”等。“饵丝”和“饵块”是腾冲的特产,将大米蒸熟后用碓舂捣加工成长方形块状即为饵块(因外形似砖而得名),将饵块切成面条状的细丝即为饵丝,制法与上古的“饵”稍异。“饵块”“饵丝”皆以其形构词,“块”与“丝”皆言其形也。“饵块”之“块”也有写作“”者,然查古今字书皆无此字,可见“”是新造方言字。
据上引文例,“饵块”初时仅称“饵”,后因其形块状而复音化,即称“饵块”,与“饵丝”同理同构。“块”字腾冲方言变读为上声,音[ku?i53],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指人魁梧高大,如“他長呢块得很。”(他长得真魁梧啊。)另可用作物量词,如一块饼干、两块钱”等。在“块”的读音中,仅有“饵块”之“块”读去声,保留了去声本调的读法。
(六)跶
跶(tà),失足摔倒。《玉篇·足部》:“他达切。足跌也。”[4]175《广韵·入声·曷韵》:“跶,足跌。亦音‘他达切。” [5]77
今腾冲方言“跶”音[t?31],与《玉篇》《广韵》之音注吻合。其义引申为脚未踩到要踩的地方,即踩空或踏空,强调摔倒的原因,词义已转移。“踩空”为“跶”在腾冲方言中的基本义,使用时可单用,亦可用作补语。“跶”为古入声字,腾冲方言入阳平。
例:你呢脚咋些,给是踩跶求?
译:你的脚怎么了,是不是(上楼梯)踩空了?
“跶”在腾冲方言中有时还表示脱落、掉落之义。
例:扁担挑水两头跶。(腾冲谚语:喻两件要办的事皆落空。)
译:扁担挑水,两头脱落。
例:这股绳子不是好好呢拴着呢嘛,不有跶啊。
译:这根绳子不是在好好绑着吗?没有脱(散)落。
(七)趿
趿(sǎ),穿鞋来不及提鞋后帮,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说文·足部》:“趿,进足有所撷取也。从足,及声。”[3]153《尔雅》曰:“趿谓之撷。”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进足有所撷取也者,俗谓着履曰趿。”着履即穿鞋。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趿是把鞋后跟踩在脚后跟下,所以说‘有所撷取。”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诗:“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广韵·入声·合韵》:“趿,进足。苏合切。”[5]254字亦作“靸”。曹唐《奉送严大夫再领容府二首》诗之二:“蕲竹水翻台榭湿,刺桐花落管弦闲。无因得靸真珠履,亲从新侯定八蛮。”
今腾冲方言“趿”音[s?31],亦有此义,与《说文》合,又引申指穿拖鞋。“趿”为古入声字,今腾冲方言变读为阳平。
例:他鞋子都忙不赢穿,趿着出克了。
译:他鞋都来不及穿,踩着鞋后帮就跑出去了。
例:这个人散漫得很,天天趿鞋子。
译:这个人非常懒散,天天穿拖鞋。
(八)灒
灒(zàn),溅,液体受冲击向四外射出。《说文·水部》:“灒,污洒也。一曰水中人。从水,赞声。”[3]463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一:“迸灒,臧散反。”《说文》:“‘灒谓‘相污洒也,一云‘水溅人也。”又卷六四:“浇灒,又作溅,同子旦反……江南曰灒,山东曰湔,音子见反。”《说文》释“赞”为“污洒”,段注云:“谓用污水挥洒也。”《说文》“灒”字别义“水中(去声)人”,慧琳《音义》引《说文》作“水溅人”,可见“灒”即“溅”义,又谓“灒”与“溅”同字,均音“子旦反”,而至唐语音分化,“江南曰灒(子旦反),山东曰湔(子见反)”。“子旦反”折合为今音即zàn,“子见反”即jiàn。由此可见,《说文》时代的“灒”应是通语,至唐“灒”已成为江南方言词,而“灒”的分化音“湔”则通行于山东。
(九)抟
抟(tuán),先秦楚方言。圆。字亦作“团”。《楚辞·九章·橘颂》:“曾枝剡棘,圆果抟兮。”王逸注:“抟,圜也。楚人名圜为抟。”又宋玉《九辩》:“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王逸注:“楚人名圆曰抟也。”《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米而薄糠。”《墨子·经下》:“鉴团景一。”《说文·口部》:“团,圜也。”[3]89
今腾冲方言“抟(团)”读阳平,音[tu?31],其义正为“圆”,保留了上古楚方言的意义,字写作“团”。可独立运用,也可用作词素,口语中应用范围比普通话广得多。
例:这个姑娘呢脸生呢团团呢。
译:这姑娘的脸圆圆的。
例:今晚上呢月亮团落落呢。
译:今天晚上的月亮非常圆。
(十)叱
叱(chì),叹词,表示吆喝牲畜。《说文·口部》:“叱,诃也。”《玉篇·口部》:“叱,齿逸切。呵也。”[4]86《广韵·入声·质韵》:“叱,呵叱也。昌栗切。”[5]189“叱”之本义为呵叱,引申为吆喝牲畜声。《艺文类聚》卷九四引晋葛洪《神仙传》:“平乃往,言:‘叱!叱!羊起!于是白石皆起成羊数万头。”
“叱”为古入声字,今腾冲方言未按常例派入阳平而读去声,当是受普通话中该字读去声的影响所致。其用法及意义同《神仙传》。
例:叱!叱!这只死狗给我勾开些!
译:吁!吁!这条死狗给我滚开一点!
“叱”又与“阿”合用,“阿[o44]叱”一词多表示吆喝家禽。
例:阿叱!阿叱!这个瘟鸡又来偷米吃了!
译:呼!呼!这只坏鸡又来偷米吃了!
(十一)笕
笕(jiǎn),指前后相连的引水竹管。《玉篇·竹部》:“笕,古典切。以竹通水也。”[4]356
今腾冲方言有“笕槽”一词,意为屋檐下接水的排水槽。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临江萧氏之祖,五代时仕于湖南,为将校,坐事当斩,与其妻亡命焉。王捕之甚急。将出境,会夜,阻水不能去,匿于人家霤槽中,湘湖间谓霤为笕。天将旦,有扣笕语之曰……”由此可见,宋时通语“霤槽”,当时湘湖方言称之为“笕槽”,今腾冲方言“笕槽”之称则保留了宋时湘湖方言称谓。
三、结语
以上为腾冲方言本字考十一则,对方言本字的考据,查找腾冲方言的词源,对腾冲方言及汉民族共同语言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能为相关学科如历史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古汉语中的很多成分至今仍旧流传在腾冲本地居民的日常口语中,考据这些对于语源探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郑素青(1997—),女,汉族,云南腾冲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参考文献:
〔1〕云南省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腾冲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陈希.《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4〕陈鹏年等.《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5〕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