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识谱教学探究

2022-05-30汪文媛

格言 2022年8期
关键词:识谱音高乐器

汪文媛

识谱是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提高孩子识谱能力对学生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及创造音乐有着重要作用。在音乐课堂上,识谱教学存在着费时、费力而效果差的问题。识谱能力作为音乐学习的必备技能之一,在音乐基础教学中是必要的,这既是音乐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识谱能力,改变枯燥单纯的识谱训练,将识谱与演唱、演奏、鉴赏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享受并投入音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识谱,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成为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识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运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识谱的兴趣,建立与乐谱之间的感情,变苦为乐;同时探索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识谱过程成为对音乐艺术美的探索过程。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识谱与歌唱教学相融合

巧用节奏提升识谱的趣味性

节奏被称为音乐的骨骼,它赋予音乐活力,对塑造音乐形象有重要作用。在识谱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节奏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能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再进行识谱教学就容易多了。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声势动作来学习节奏。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双手、肩、膝、捻指来打击节奏,调动身体各部位的运动,从而感受节奏的变化以及强弱的规律。让学生动起来,避免了学生枯燥地模仿,在掌握声势的基础上利用游戏进行教学。例如,让同学们用八个一拍走到规定的地点,用十六个拍“跑”回到原地,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同时也对自己走路、跑步距离的长短,拍打的快慢,都有一定控制。这种活动既能训练节奏,又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其次,在生活中寻找节奏,提高学生对节奏的兴趣。如: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儿童游戏时口中念念有词的儿歌,都可以贯穿在节奏训练中;还可以用不同交通工具运行的速度来启发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利用语言中的自然节奏恰当训练,可以让学生感觉学得有趣,易于掌握,记得牢固,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善用旋律提升识谱的应用性

许多一线的音乐教师发现,大多小学生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即使勉强唱下来,音准也不尽人意,没有旋律感。但如果选择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再反过来唱谱子,音准上会大大提高。因此,先学歌曲旋律,再进行识谱教学能让学生更快走进音乐,先学歌曲旋律容易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印象,再来学习曲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为学生学习歌谱建立信心,学生既容易感受歌曲形象美,又保持了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在教学《小鞋匠》这首歌时,笔者先顺势让学生跟着钢琴唱,学生被活泼的旋律所吸引,十分投入,很快就唱会了歌曲。歌词学会后,再反过来练习曲谱。这样,学生不仅发现他们的“本事”变大了,而且也觉得识谱不想过去那么吃力,从而对学唱曲谱充满了信心。

“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法看似违反了“常规”,但是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建立高音唱名观念的最自然的方法。绝大多数小孩子都是先学会了说话然后学会识字的。识谱教学也是如此,可以先学旋律,然后再学习识谱。

识谱与器乐教学相融合

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的范畴,不能以专业音乐教育的方法和标准来要求学生。我们做的是音乐的普及工作,提倡乐器进课堂,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演奏一两件乐器。其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和造就音乐人才,而是把乐器作为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因而,我们要重视和提倡学习民族乐器,并鼓励學生自己制作简易的乐器。只要教学普及了,识谱教学自然也就有了一条最佳的成功之路!

笔者有一个在读四年级的小侄女,她特别喜欢吹口琴,没事就在家里吹,她妈妈告诉我,家里没有一个人懂音乐,也没有专门辅导过她,就是她自己一个人在玩。我听她吹过,还真不错,节奏、音准都非常正确,甚至老师没教过的谱子她也能正确吹出来。她告诉我,她平时就喜欢自己吹吹,不懂就上音乐课时间去弄懂,时间长了,自己就会了。她正确用口琴奏出了乐谱中的各种音符,还通过反复听音训练,使自己在多次的聆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增强了识谱能力。可见,将乐器引进课堂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通过器乐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音高概念

在小学器乐教学中,学生演奏的乐器都是有固定音高的简单易学的乐器,如竖笛、陶笛、口风琴等。这些乐器轻便且方便携带,演奏技巧比较简单。学生在演奏乐器时,曲调的音高主要是通过手指在乐器上按音孔,口吹音孔而形成,这样识谱中的难点音高问题在乐器演奏中就变得比较容易了。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就借助竖笛来帮助学生提高识谱能力。

竖笛有着固定的音高,音准反映在听觉、指法上,有鲜明的直观性。学生在吹奏中听到音高,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音准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视唱的准确性,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新的歌曲前,对于把握不准的音高,可借助竖笛吹一吹。经过训练,学生就能准确唱出歌曲的旋律,不再出现“跑”调的现象。

通过器乐教学加强学生对和声的理解

中高年级会较多接触到二声部合唱歌曲,学习和声能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音之间的距离有感情的认识提高识谱能力。利用竖笛来学习和声音程既简单又准确,可以让学生分组来吹。如:一组吹奏“do”,一组吹奏“mi”,另外两组唱这两个音,这样就可以出现一个大三度音程,还可以用此方法学习二度、五度、六度等音程和和弦,初步感受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的效果,并且为学习合唱打下基础。笔者曾给校竖笛社团排练《康康舞曲》,在练习乐曲前,把学生分成三组对他们进行和声训练,一组吹“do”,二组吹“mi”,三组吹“sol”,先一组一组单独训练,然后让任意两组一起吹,最后三组一起吹,让他们渐渐地感受其和声效果。在后面吹奏乐曲时,他们能相互聆听,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识谱与欣赏教学相融合

对小学生而言,欣赏是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可视为识谱的“准备阶段”。识谱教学的重点在于视唱实践。在欣赏欣赏教学中结合识谱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视唱联系。音乐包括“音乐语言”和“音乐文字”两部分内容。“音乐语言”指的是具有高低,长短,强弱,快慢,并富有韵律变化的音响;“音乐文字”指的是曲谱,它是音响的载体。纵观音乐发展的轨迹,是“歌声”在先而“曲谱”在后,即先有“音乐语言”而后有“音乐文字”;人们学习音乐也总是从儿时的“咿呀学唱”开始,进入小学后才逐渐学习“音乐文字”——曲谱。所以“欣赏”是“歌唱”的前提。在一个欣赏不到音乐的环境里生长的孩子是不可能学会唱歌的,这和一个与人类世界完全隔绝的婴儿张大后不会说话是同样的道理。从这个意义来说,“欣赏”比“歌唱”更重要。俗话说,“山村的孩子知鸟音,渔家的孩子识水性”。这无疑说明了任何事只要你听多了,看多了,必然会“耳濡目染”。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欣赏二胡《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课程。学生视唱了主旋律,然后老师带学生欣赏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跟着音色轻声哼,有的全神贯注地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拉二胡状,学生边听,老师边讲解乐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曲目内涵等。学生第二次听时,就能耳听乐曲,眼看乐谱唱起来。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经过这样的尝试,识谱记谱的能力便会逐步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识谱与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相融合

在学习过程中,眼耳是最重要的,而多媒体课件以其独到听视觉效果,对学生产生刺激,诱发其参与兴趣。新颖多彩的动画效果,对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又起了其他媒体和手段望尘莫及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音乐教学中,将适时适度的数字化手段引入课堂,可以极大丰富学生视听感受,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大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得以提高,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人。如: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堂课——“飞翔的五线谱”。他将“do”“re”“mi”“sol”“la”五个音按照音位,唱名和音高做了三个小课件,每个课件都体现出动态的效果。在教音位时,首先复习了五线谱的基本知识,之后,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五个音的线间位置,学生一下子就被新颖的画面,声音所吸引。接着,老师出示了一道连线题。

学生通过回忆和小组讨论,很快就轻松将这道题做了出来,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唱名教学时,老师结合音位教学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音符的名字吗?”让学生产生疑问,激活学生的思维。然后,老师出示唱名,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练习。在音高教学时,老师以小蝌蚪跳台阶的方法,来学习每个音的高度。学生看着画面中,音符从高处一下一下地往下跳,跳到自己的位置上,发出自己的音高,以此类推,使抽象的音高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丰富的画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音高的难度。

拓展识谱教学的空间

音乐课外活动可以造成一種音乐艺术美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创造音乐的兴趣。学生兴趣的提高,识谱能力的获得,有助于学校开展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的文艺表演或比赛、文艺汇演等形式的音乐活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对歌曲、舞蹈、合唱等进行自由创编。学生非常喜欢这些亲自参与的创造性表演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会焕发出对识谱和一些乐理知识的渴望,可大大促进其对音乐课堂的识谱兴趣。这些活动还能潜移默化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及组织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普通小学的识谱教学,不应该以音乐专业人才的水平来要求他们,只要求其能认识乐谱即可。教师在教学中应视学生的程度而分别计划。识谱教学是一个“长期工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有目的地把识谱的内容分布在各学段和年级之中。我们在识谱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方法,将识谱教学分散在歌唱、器乐、欣赏等内容中去,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积累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体验、享受音乐的乐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进行识谱的学习和训练。

总之,要正确认识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识读歌谱是各种音乐边沿活动,特别是对歌唱、演奏活动等工具型教学内容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识谱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音乐教育要借助与识谱教学来加强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识谱教学只是一种音乐认知的技术手段,在识谱教学中,应正确处理识读乐谱与情感的关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审美教学中进行识谱练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读识谱。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使学生能自信地演唱、演奏、表演,并在这些活动中享受愉悦,感受情感的熏陶。

猜你喜欢

识谱音高乐器
学乐器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乐器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中识谱教学问题探究
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识谱教学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轻松识谱,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