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

2022-05-30王瑜

格言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辨性项羽文言文

王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由此可见,思辨性阅读确实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质疑,多元解读,透过作者语言看到文章背后的潜在意思和隐藏情感。它对提升高中生阅读水平、启发学生思维、全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思辨性阅读更是意义非凡。

所谓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是指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即在疏通文言字词、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质疑,透过作者语言看到文章背后的潜在意思和隐藏情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把握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因此,文言文思辨性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还能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对于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高中学校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却是十分堪忧。一方面,由于学生文言文阅读量小,基础弱,教师在上文言文时感觉特别费劲,所以相当多的老师就觉得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讲课本背后的内涵,学生又听不懂,收效甚微,还不如就紧抓高考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缺乏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相关素养,知识面不够广,讲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时不到位,授课很吃力,所以干脆就少讲甚至不讲。再加上考试中对学生文言文的考查也更多是字词句方面的,教师不讲文本背后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对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农村高中文言文课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讲“言”不讲“文”的现象,只讲文言文字词句的意义用法、阅读方法技巧、解题步骤思路,对于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审美习惯、人文精神等几乎不讲,使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十分枯燥、乏味,让本来就怕读文言文的学生更加不想读文言文了。这必然影響了学生的成绩,更谈不上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了。这显然是与新时代新高考提倡的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理念背道而驰。

而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则可以有效改变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中重“言”不重“文”这一现状,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内涵丰富,趣味横生,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学习,并在生动的课堂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自信,从而真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

由此看来,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觉得可以从五个教学环节逐层推进来进行,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项羽之死》的教学为例来谈谈。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特点分析

思辨性阅读是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理解能力提出的一种高层次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又要让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见解有效表达出来,这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思辨性阅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思性。阅读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反思、领悟,从而加深理解,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掌握。

二是创新性。思辨性阅读是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创新理解、鼓励学生提出个性观点的重要方法。思辨性阅读以创新为基础,旨在更好地扩展课程内容,推进学生生动表达,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延伸性。思辨性阅读教学不仅立足课内文本生动理解,更要以课外内容为依托,帮助学生有效地拓展延伸,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才能更全面。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与生活相联系,创新应用,进一步增强阅读思辨意识。

疏通字词,为思辨扫除障碍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天生的隔阂,理解文本要表达的东西尚且有困难,更不用说进行思辨性阅读了。所以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就要引导学生做充分准备。一方面,要把字词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句意、文意,再通过反复诵读,熟悉文本内容,进而进行思考质疑。比如,笔者在上《项羽之死》人物形象分析时,由于笔者们的学生文言文基础差,所以先用了2节课疏通字词,弄清文意,然后在疏通字词、弄清文意的基础上,对项羽这个人物进行分析的。做好这些工作,为学生对项羽这个人物进行思辨性评价扫清字词句方面的障碍,然后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深入了解项羽这个人物悲剧性性格,更加准确地把握其形象。

充分占有资料,为质疑做好准备

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分小组去查找资料,以便在与文本的比较中找到思辨质疑的切入口。没有对相关资料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对文本中相关人物与事件不熟悉,都没有自己的印象,也无法形成自己的看法,更不懂怎么进行不同材料的比较,要想进行思辨性阅读,根本就是“老虎吃刺猬”——无从下手。因此,没有对相关材料的充分占有,是很难进行思辨质疑的。只有充分占有相关材料,在对大量材料的反复研读中,对不同看法进行比较,进而去思考文本中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从而找到思辨质疑的切入口。为此,笔者在上《项羽之死》分析项羽形象时,在疏通字词、把握文意后,就要求学生课前先去查找一些有关项羽兵败的资料,比如项羽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历史上的评论家有哪些评论,这些评论与作者的评价是否一样,现代的专家学者又是如何评价项羽的等等。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探究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才有了进行质疑的基础。

启发引导,找到思辨切入口

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关键在于要有质疑思辨的切入口,否则思辨性阅读就无从下手。那么该怎么找到文本思辨质疑的切入口呢?笔者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指导进行思辨质疑的方法途径,即找到文本的反复或矛盾之处,因为文章的反复、矛盾之处往往就是进行质疑最佳的切入口。只要我们将文中反复强调与看似矛盾之处分析清楚,弄清反复强调或看似矛盾的原因,往往就能深入文本内部,理解作者如此处理的深刻用意,真正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读透文本的深刻主旨。因此,在课堂上分析项羽形象时,笔者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反复之处,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可以找到文本中的反复之处: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结合文本与查找的资料,同学们发现这反复之处显然也是矛盾之处,明明是项羽自己导致最终的失败,为什么他一直说是“天之亡我”?这是一个进行思辨质疑的很好的切入口,于是笔者就设置一个问题: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这个问题就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发言的兴趣,加上事先有预习,有查找资料,所以学生就很自然进行查找成果汇报,讨论探究,发表自己看法。

当然,找到切入口后,教师还要设置好问题。只有问题设置的好,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从而进行思辨探究,并不断深入。否则,只会让讨论变得毫无意义。比如在《项羽之死》中探究古今名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时,笔者引导学生在对项羽悲剧性结局的不同评价中找到了质疑的切入口——为什么不同的人对项羽的评价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呢?但笔者没有顺着这一个思路去设置问题,而是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这个问题看似也是在讨论项羽悲剧性结局的原因,而实际这个问题的设置没有太大价值,因为不管是过江东还是不过江东,项羽的结局是不会太大改变的,因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性结局。由于学生无法思考得那么深入,这个问题就无法激发学生的讨论探究的兴趣,讨论不开,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就说我们现在去看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好像意义不大。因此,找到思辨质疑切入口后,问题的设置也很关键。

深入探究,把握创作意图

找到思辨的切入口后进行质疑探究,但又不能只停留于文本,还要文本借助所占有的资料进行分类梳理,归纳概括,对照文本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深入探讨,在质疑思辨中真正把握作者这么写的意图,从而真正完成对文本的思辨性阅读。所以,在上《项羽之死》时,笔者引导学生找到思辨的切入口后,就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项羽失敗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由于查找了相关资料,准备相当充分,学生很自然就明白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于是他们纷纷将自己小组查找的资料做了汇报,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进行分类梳理,归纳概括,就得出结论:项羽的失败一是因为性格缺陷(优柔寡断、轻信自负、不知自省、缺少政治远见);二是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三是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接着,大家对照文本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深入探讨,于是,笔者进一步追问学生:既然如此,那作者司马迁为什么这么写?通过讨论,大家明白:作者这么写是为了突出项羽的“自矜功伐”,也更突出了一位英雄的穷途末路的悲壮与无奈。很显然,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也为项羽“自矜功伐”感到惋惜,对他的悲剧结局充满了同情。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这样通过质疑、思辨、探究,同学们对项羽这个人物就有一个比较全面且深入的把握:项羽虽然是一个有着很多弱点而且已经失败了的历史人物,但他盖世无双的英雄气概,光明洒脱的率直品格,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生死与共的凄美爱情,宁折不弯的刚烈性格,使他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拓展课外思辨性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落实的过程中,除了着眼于课内,引领学生培养阅读思辨力以外,还要拓展一些课外文本。让学生辨识、阅读、分析、比较、归纳整合,推动学生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思维深刻而灵活。因此,在课内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适当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文本,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推动学生思辨分析。

例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苏轼、苏辙和苏洵的三篇《六国论》为辅助性阅读材料。通过群文组合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作家在《六国论》里的观点表达以及表现出的个性化特点,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阅读的思辨性。

另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积极融入社会题材。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新闻视频中观点表达的方法,学会正确阐述自己的舆论立场,这对学生创新作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2021年高考中,很多主题可以与热播影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素材相契合。因此,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拓展一些这方面的阅读资源,供学生借鉴和思考,并选择恰当观点展开有效的思辨,让学生从英雄楷模身上学习优秀的精神品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感悟提升,巩固思辨成果

完成对文本的思辨解读后,还要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学习感悟,以巩固课堂思辨阅读的成果。这既是学以致用,也是汲取精髓,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为此,笔者让学生思考: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成败给了笔者们哪些人生的启示?于是,学生结合项羽的性格特征表达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做事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笔者们既要享受胜利的喜悦,也要学会忍受失败的打击。”“看历史人物不可只看一方面,要全面看待,辩证分析。”这样通过谈学习感悟,学生既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积累了写作素材,还从中汲取了人生的经验与教训。

以上是笔者就如何在农村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这一问题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不吝指教。

猜你喜欢

思辨性项羽文言文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梦遇项羽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