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雷:以“工匠精神”育国家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2022-05-30陈瑞婷
陈瑞婷
2009年的夏天,王月雷怀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来到充满生机的海南,成为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一名汽车专业教师。十几年来,他从一名教师成长为副教授,先后获评“南海工匠”、海南省领军人才,并于2011年受到人社部表彰,被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这是王月雷在教师岗位的坚守与执着,也是他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拼搏与进取。
“打铁还需自身硬”
初到学校,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和一大堆专业的实训设备,王月雷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玩转这些教学设备,没有过硬的技能是不可行的。于是在下班后,他都会在实训室里研究教学设备,认真备课,开发汽车实训项目,并自己亲自操作,拍成照片或者教学视频,制作成课件。
周末,他会去各个维修厂学习,和工人师傅们一起研究、讨论汽车故障案例,一起动手修车。
寒暑假,他在维修厂挂职锻炼,掌握汽车维修过程中常见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就这样他把一个个真实的典型故障案例收集、整理在笔记本里,整理到教案里,应用到教学中。渐渐的,王月雷由一名普通的实训教师,成长为一名既有实践技能又懂理论的双师型骨干教师。
方法总比困难多!
2015年3月下旬,王月雷指导的学生在海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中取得了海南省一等奖,获得了参加全国竞赛的资格。全国竞赛的时间是6月中旬,筹备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个多月。参赛的用车为2015款大众迈腾1.8TSI-DSG车型,当时的培训压力很大,因为本校的训练车型与参赛车型不一致,加上比赛现场还需要一套“交互式教学系统”配合汽车的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并且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国赛经验为零,再想想其他省份都是高手如林。如何能突出重围,在国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训练该如何开展,这些问题摆在他的眼前。
在一筹莫展之际,他无意间看到了之前改装的一些教具,突然灵光一现,他可以把本校的车型“改造”,使之具有满足比赛需求的功能呀!尤其是那套“交互式教学系统”。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他开始了对车辆的“改造”。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该如何改造?怎么改造才能最大化满足比赛的需求?各种问题都出现了。俗话说,方法总比困难多!他通过向兄弟院校了解大赛设备情况,向设备供应商咨询设备功能原理,向有国赛经验的指导老师取经学习,多渠道收集有关“改造”比赛车辆的方法。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将本校车辆“改造”成能满足比赛训练需求的用车。最终,王月雷指导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填补海南省在此赛项上的空白。
自制小汽车,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有一天,一位学生对他说,王老师,《汽车构造》这门课他已经学习快一个学期了,但是对汽车的主要结构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尤其是车辆动力的传递过程、汽车的转向部分、悬架结构等部分不太理解。王月雷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一直在琢磨,如何解决学生们的困惑。
如果能自主设计一台车,把《汽车构造》课程中涉及到的难理解的部分,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不就好理解了吗。有了这个主意,王月雷就向领导说出了自己要做一台车的想法和目的,很快得到了领导的同意。说干就干,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王月雷的“造车计划”开始了。他先买来了发动机、轮胎、钢板、圆管等配件,车架由自己来焊接,转向部分、悬架部分、动力传递部分也是自己亲自设计。
经过一个多月不懈的努力,车辆的基本框架做好了,終于可以上路试驾了,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启动发动机,挂上前进档,出发!车辆起步很顺利,他们每个人都很开心。突然,车辆转弯的时候,轮胎出现了严重的打滑现象,车子并不能按照驾驶员的意愿完成转弯,车子还差点撞到墙上,这下可把在场的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推回去调整!”王月雷和学生们把车子推回实训室重新调整了转向机构,结果有所改善,但还是差强人意,后来又再次调整了转向机构和悬架部分。
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自制的小车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此自制的小车,最大的结构特点就是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车辆构造中关键的机构,如车辆动力的传递路线、转向部分、悬架结构等部分。有了这辆自制的小车,老师们再讲授《汽车构造》这门课程,学生们就能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汽车构造》这门课程的知识。
干一行爱一行,王月雷在教师岗位上艰辛探索12年,深耕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工匠精神”培育国家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他连续12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和省技能大赛20次,荣获国家级三等奖4项,省一等奖4项,省二等奖19项,省三等奖22项,银奖1项,铜奖1项,优胜奖3项。为自贸港建设培养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2000多人;其中500多人取得高级维修工证书,300多人取得中级维修工证书。200多人取得教育部汽车领域“1+X”证书。累计有125名同学在各类大赛中获奖(8人次获得“全国三等奖”,12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35人次获得“省级二等奖”,63人次获得“省级三等奖”,2人次获得省级“银奖”,2人获得省级“铜奖”,3人荣获“海南省优胜奖”)。